省考類比推理考題趨勢

國家公務員考試判斷推理的科學答題時間是40道題儘量控制在35分鐘以內,那麼就意味著每一道判斷題平均的做題時間還不到一分鐘。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做出一道定義判斷或是邏輯判斷題難度很高,因此我們做圖形推理和類比推理的時候一定要節約時間。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類比推理2014-2017的考題趨勢,以及由此來預計一下2018年國考類比推理的出題趨勢。

實際上,我們不難發現,類比推理的考題以外延和內涵關係居多,尤其是14年以來,內涵關係每一年都會有4道題左右。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不出意外的話,18年類比推理還將延續這樣的命題趨勢。內涵關係最明顯的考法就是當題幹當中同時出現名詞和形容詞的時候。形容詞往往都是在反映概念的性質或屬性,這就是所謂的概念內涵。

內涵關係的第一種就是考察必然和或然關係。如果我們在題幹當中看到“花:紅”此類的內容,那麼,紅作為一個形容詞,我們首先就要考慮屬性關係。因為花有可能是紅色的,因此,我們也要到選項當中找到符合或然關係的選項。內涵關係的第二種關係是對應關係。對應關係相對複雜,有原材料對應、功能對應等。我們主要可以把這些對應關係劃分為一一對應和非一一對應。比如端午和屈原。當我們提到屈原的時候,跟他對應的節日只有一個,那就是端午節。所以兩個詞是一一對應關係。除此之外,都屬於非一一對應。內涵關係的第三種是條件關係,因此,大家還是要分清充分和必要條件。如果題幹是“水:魚”那麼,很明顯我們可以將兩個詞連接成沒有水就沒有魚,因此我們要將之翻譯成魚推出水。即魚是水的充分條件。

除了內涵關係,我們也要關注詞語的語義關係。其中包括同義詞關係、反義詞關係、象徵意義和褒貶意義。其中同義詞和反義詞的辨析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比如“處之泰然”和“鎮定”就是一對近義詞而“杳如黃鶴”和“消失”則沒有這樣的關係。因為杳如黃鶴的意思是下落不明,而下落不明的事物不代表消失。反義詞還可以和褒貶意義一起考察,比如“道德高尚”和“卑鄙無恥”不僅僅是反義詞,兩個詞還分別是褒義詞和貶義詞。因此我們在考慮詞語語義關係的時候應該儘量全面,這樣才不容易犯錯誤。象徵意義和我們的原本知識儲備有關,通常這裡的知識並不生僻,比如“梅蘭竹菊”都可以象徵人的志趣高潔就是常見的考法。

我們也應該注意綜合類和其他考法。每一年的國考題目當中都會有新意出現。比如“白醋和消毒”考察的就是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水面和鏡子”考察的是人造產物和自然界天然產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總而言之,我們要想在類比推理這一部分拿到理想的分數,不能指望真題完全符合自己的思路。我們一定要有目標,有計劃的做好定點複習。重點突破,廣泛撒網,爭取讓自己的知識樹不留盲點。再加上大量的刷題,最後大家一定會成功拿下類比推理這塊高地。如果大家有什麼知識點不明白,一定要及時找到你的老師,相信每一位華圖老師可以成為你最為堅實的後盾。最後,祝福大家考試順利,加油,我們面試見!

省考類比推理考題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