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翁丁古寨四面环山,在这片蓝天、白云、高山、溪流之间诉说着佤族人民传诵千年的司岗里神话,让人体悟到真正的远古和自然,生活与美好。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茅屋丛立,错落有致,小径通幽,竹楼静耸。夕阳西下,炊烟升起。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村内有一些农家可以入住投宿,环境及条件一般没有标间,价格较为便宜80至160不等,这是我们入住的佤族家里,中间的火塘代表这是上房及会客厅。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原生态佤族茅草屋民居,是杆栏式竹木楼。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干燥凉爽,下层堆放杂物,或养猪、或喂牛。传统的杆栏式房屋,一般都用稻草覆盖,竹木结构,竹笆围墙,竹笆地板,其外形犹如孔明帽。为了避风防寒,屋顶总是离地面很近,远远望去,就像一丛一丛的蘑菇。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佤寨墓地及丧葬风俗

佤族人死后,实行独木棺土葬。过去佤族认为人死是由于已死去的家里人把他(她)的灵魂叫走了,他的灵魂永远离开了他的肉体。在病垂危的时候,要杀猪、剽牛看卦。如卦不吉,就认为病人的灵魂已去,要给其准备后事。人死后,换上寿衣,用棉线将死者的双脚拇指拴拢,男的用白线,女的用红钱。

然后再用织好的新毯子或寿布裹起来,用绳索分三道捆扎好,安放在主火塘的右上方。死者是男则朝日落方向鸣枪,是女就敲锣报丧(小孩死了不报丧)。亲友和寨人(只限成年人)闻讯后,立刻带上一筒水酒、一碗米、一陀盐巴、一块茶、一包烟叶等食物,前去吊丧,死者家人杀鸡或剽牛,招待来吊丧的亲友和寨人。佤族对死亡者,视不同情况进行土葬。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墓地祭祀台及大树

佤族墓地在村寨附近有一片茂密的“鬼林地”,又叫“神林”,佤族称其为“龙梅吉”。人们不能乱闯进神林,否则会受神灵惩罚,至今作为禁忌场所的“神林”普遍被保护得很好。这些”神林“位于村寨西侧,被作为公共墓地,其次,佤族的丧葬习俗节俭朴实,不立碑,不垒坟,丧事从简,入土为安,而且不用再专门吊念。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翁丁古寨清晨的墓地

因为拍日出太阳还没有升起就一人走进了墓地,拍照,拍,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可能是受电影及聊斋的影响,认为人死都是有灵魂的并且都是邪恶的。同时感觉四周出奇的安静,好像要有什么东西突然从哪里蹦出来。

赶紧离开这个灵魂升天之墓地……太阳出来了,见到三三两两的人群心里暗自发笑哪里有什么灵魂饿鬼都是自己吓自己,其实真正的恐惧来自人自身。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佤族门口挂的腊肉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入住草房是一种进步。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佤族的图腾是牛,他们崇拜水牛。寨子里的木桩、树上、墙上,随处可见挂着的牛头骨。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佤族人物素描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阿佤的妇女有抽烟斗的习俗,不管是在劳动中或在空余休闲时都会拿出烟斗抽上几口烟。她们用的烟斗都是自己做的,烟杆和烟斗取自山上的竹子。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翁丁古寨(2)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姑娘及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但是不能白,佤族俗语;旱地宽荒的多,姑娘白懒的多。黑才是美!白没人要!翁丁古寨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部局(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远方网与国家四部局联合发起全国“保护性旅行”号召,倡议游客与旅游从业者保护各类遗产,实现文明负责任的旅行。翁丁你的佤族文化自然美景希望得到保留及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