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新時代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預測

一、引言

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為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但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電力需求增速變化超出預期,電力彈性係數劇烈波動,引發了學界和業界的廣泛關注。未來我國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就需要我們準確把握電力需求的發展趨勢,科學規劃電力系統,適時調整電力供應,有效保障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如期實現新時代的奮鬥目標。

深度|新時代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預測

國內相關機構和學者對我國未來電力需求進行了深入研究,但各機構的分析預測存在差異。綜合比較,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處於6.8~8.0萬億千瓦時區間,2030年全社會用電量處於8.5~11.0萬億千瓦時區間,2050年全社會用電量處於10.0~15.0萬億千瓦時區間(詳見表1)。總體來看,早期的分析預測略微偏高,這可能受限於當時經濟保持高速發展的思維慣性。

當前我國經濟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逐步由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產業結構逐步轉向服務業為主導,經濟增長動力逐步由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驅動。經濟增速將會延續新常態以來增速向中高速收斂的態勢,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傳統產業生產將逐步達到峰值,同時能源革命不斷推進,電能替代戰略深入實施,這些都將對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有必要根據當前經濟和能源發展的新趨勢及時開展中長期電力需求的預測研究。

二、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一)全行業用電量的影響因素分解

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分為全行業用電量和居民生活用電量,其中全行業用電量佔絕大部分。影響我國中長期全行業用電量增長的因素有很多,但從國家宏觀角度和較長時間尺度來看,全行業用電量增長主要由經濟產出、產業結構、效率水平和電氣化水平等因素決定。因此,我們採用因素分解的方法將全行業用電量增長分解為:全行業用電量增量=產出效應+結構效應+效率效應+電氣化效應。

產出效應是指由於經濟產出規模擴大而產生的用電量增量,是用電量增長的決定因素,其大小完全取決於經濟總量的增長情況。結構效應是指由於產業結構調整所引起的用電量變動,產業結構向著高端化、服務化方向調整,那麼結構效應就會抑制用電量增長。效率效應是指由於各行業效率變化所引起的用電量變動。效率效應既包含物理效率影響,又包含了經濟效率影響。電氣化效應是指由於各行業電氣化水平提高所帶來的用電量增長。一方面​電代煤、以電代油”的能源消費模式使行業內部的電氣化水平提高;另一方面,行業內部引入新的用電工藝、技術、設備等,也會使行業內部的電氣化水平提高。

深度|新時代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預測

我們採用對數平均迪式指數(LMDI)模型對1996~2015年的全行業用電量增長進行結構分解,計算結果如圖1所示。1996年以來,我國全行業用電量年均增量總體呈先升後降的趨勢。1996~2010年,經濟保持高速增長,電氣化水平快速提高,產出效應和電氣化效應拉動用電量快速增長,年均增量由1996~2000年的601億千瓦時快速增加到2006~2010年的2951億千瓦時。2011~2015年,經濟增速放緩,電氣化水平繼續提高,產出效應和電氣化效應對用電量增長保持較強的拉動作用,但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效率效應和結構效應對用電量增長的抑制作用凸顯,用電量增長有所放緩,年均增量降至2734億千瓦時。

總體來看,產出效應是拉動用電量增長的決定因素,電氣化效應也是促進用電量增長的重要因素。效率效應在多數時期節約數量可觀的用電量,削弱了用電量增長。結構效應早期對用電量增長影響較小,但隨著近年來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對用電量增長的抑制作用逐步顯現。

(二)全行業用電量影響因素中長期趨勢分析

1.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

準確把握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對於各影響因素趨勢分析至關重要。我們認為,未來我國經濟將會延續新常態以來速度放緩的趨勢,逐步進入中速增長階段。質量和效益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加速邁向中高端,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將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

從供給側來看,我國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主要由勞動力、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等供給因素決定。具體而言,就是要素投入的增長速度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速度決定了潛在經濟增長率高低。未來我國勞動力供給將不可避免地出現負增長,同時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儲蓄率將不斷下降,資本要素供給增長趨緩。勞動力和資本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漸遞減,但全要素生產率在技術和制度創新的驅動下將平穩提升,部分彌補勞動力和資本要素動能減弱導致的經濟減速。我國中長期的潛在經濟增長率趨於下降,逐步進入中速增長平臺,之後我國經濟將主要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速增長。

從需求側來看,未來我國投資需求在總量方面的增長空間有限,但在投資效率提升和結構優化方面依然有空間;消費需求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消費結構將不斷升級;出口仍具有一定的增長空間,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將不斷提高。

2.產出效應中長期發展趨勢

未來,產出效應將繼續對用電量增長保持強有力的拉動作用,年均貢獻量將逐步達到峰值。1996年以來,伴隨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產出效應對用電量增長拉動作用逐漸增強,年均貢獻量從1996~2000年的844億千瓦時快速增至2011~2015年的3374億千瓦時。但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減速換擋,產出效應的年均貢獻量也逐漸趨於穩定。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增長將繼續放緩,產出效應的年均貢獻量也將逐步達到峰值。

到2030年前後,我國經濟增速預計將會降至5%以下,產出效應的年均貢獻量從峰值開始回落,呈現逐步下降趨勢,產出效應對用電量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漸減弱。

3.結構效應中長期發展趨勢

未來,結構效應對用電量增長的削弱作用將逐漸增強。1996年以來,結構效應相比其他三個效應對用電量增長影響較弱,但近年來國家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有所加快,結構效應對用電量增長的削弱作用逐漸顯現。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將加速邁向中高端,信息技術、物流快遞、文化娛樂等現代服務業將快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不斷升高。工業將加快由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傳統高耗能行業的產能和產量趨於飽和,發展趨緩甚至出現萎縮,比重逐步下降。高加工度、高科技含量製造業將快速崛起,比重不斷上升,相應的,結構效應對用電量增長的削弱作用逐漸增強。

到2035年前後,產業結構已達到高端化水平,結構調整的速度將逐步放緩,相應的,結構效應對用電量增長的削弱作用也逐漸弱化。

4.效率效應中長期發展趨勢

未來,效率效應將繼續對用電量增長保持較強的抑制作用,年均節約用電量略微增加。1996年以來,各行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穩步提高,促進了行業內部的能源消費強度不斷下降,尤其是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強度大幅下降。效率效應每年節約了相當數量的用電量,並且呈現出持續增長趨勢,從1996~2000年的551億千瓦時增至2011~2015年的1822億千瓦時。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各行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將會持續提升,能源消費強度將會延續近年來穩步下降的趨勢。傳統高耗能行業繼續轉型升級,並逐步由東部向中西部梯次轉移,先進產能替代傳統低效產能,能源消費強度繼續平穩下降,效率效應年均節約的用電量略微增加。

到2035年前後,我國大多數行業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和全要素生產率將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能源消費強度的下降速度逐步放緩,效率效應對用電量增長的抑制作用開始減弱,年均節約用電量也將逐步減少。

5.電氣化效應中長期發展趨勢

未來電氣化效應將繼續對用電量增長保持較強的拉動作用。1996年以來,伴隨生產和服務中用電設備的普及,各行業的電力消費比重不斷增加,我國的電氣化水平快速提高,成為用電量快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尤其是2005年以來,電氣化提速,電氣化效應年均貢獻量開始大幅增加。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能源革命將持續推進,電能替代戰略深入實施,我國將開啟新一輪的電氣化進程,電氣化交通大規模發展,電驅動、電加熱、電取暖等設施逐步推廣應用,民用、工業、商業、建築、運輸等領域以電代煤、以電代油的力度加大,我國電氣化水平將持續提高,拉動用電量增長。

到2035年前後,我國電氣化將達到較高水平,電能替代的潛力空間下降,電氣化速度開始放緩,電氣化效應對用電量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漸減弱。

(三)居民生活用電的影響因素分析

電力是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具有較強的需求剛性,存在較為明顯的趨勢性特徵。居民生活用電增長主要受到人口數量、城鎮化率和居民家用電器水平等因素影響,較少受經濟形勢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國居民生活用電量持續快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電力基礎設施將不斷完善,配網和農網逐步改造升級,城鄉居民生活用電條件持續改善。同時城鎮化率和居民家用電器水平將持續提高,電能替代在居民生活領域不斷推進,電動汽車大規模推廣,居民取暖“煤改電”逐步推進,將會拉動居民生活用電量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到2035年前後,我國電力基礎設施趨於完備,城鎮化率達到較高水平,居民家用電器水平接近發達國家,提升的潛力空間縮小,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速將逐步放緩。

三、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預測

(一)我國中長期經濟和電力需求發展情景設計未來我國經濟將延續新常態以來增速放緩的趨勢,但增速放緩的幅度和速度取決於改革和創新帶來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和經濟潛力釋放的情況。我們分基準、積極及消極三種情景來模擬未來我國經濟和電力需求的發展趨勢。

在基準情景下,我國經濟改革穩步推進,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平穩提升,增長潛力得以順利釋放,經濟保持高質量發展,增速穩中趨緩,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持續推進,能源利用效率平穩提高,電能替代穩步推進。預計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非常高。

深度|新時代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預測

在積極情景下,我國經濟改革取得全面成功,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較快提升,增長潛力得到充分釋放,經濟增長狀況將好於基準情況,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較快推進,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提高,電能替代較快推進,預計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較低。

在消極情景下,我國各項改革措施難以推進,外部或內部爆發金融風險等衝擊,經濟增速出現較快下滑,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同時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推進緩慢,電能替代推進緩慢。預計這種情景發生的概率極低。

(二)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的預測

根據黨的十九大對我國未來發展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綜合考慮我國電力需求各影響因素的發展趨勢,我們將2018~2050年電力需求分三個階段進行分析預測。全行業用電量採用基於LDMI乘法分解模型進行預測,居民生活用電量採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進行預測。預測結果如下:

1.第一階段(2018~2020年)

在基準情景下,我國經濟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較快推進,電能替代深度推進。產出效應和電氣化效應對全行業用電量繼續保持較強的拉動作用,效率效應和結構效應對全行業用電量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傳統高能耗行業用電量趨於飽和,保持微增長或零增長;高端製造業、信息技術、交通運輸等行業用電量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居民家用電器水平將持續提高,拉動居民生活用電量平穩較快增長。我國電力需求將保持中速剛性增長,預計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7.1萬億千瓦時左右,年均增速為4.1%左右。

在積極情景下,預計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7.3萬億千瓦時,年均增速為5.0%。在消極情景下,預計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6.9萬億千瓦時,年均增速為3.1%。

2.第二階段(2021~2035年)

在基準情景下,我國經濟增速將平穩下降,進入中速增長階段,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持續推進,同時各行業電氣化水平繼續提升。產出效應和電氣化效應對全行業用電量的拉動作用逐步減弱,效率效應和結構效應對全行業用電量的抑制作用逐步凸顯。全行業用電量將逐步達到峰值。居民家用電器水平將繼續提高,但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速較上階段有所放緩。我國電力需求增速進一步放緩,電力需求與經濟增長呈現弱脫鉤趨勢,預計2035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9.5萬億千瓦時左右,年均增速為2.0%左右。

在積極情景下,預計2035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9.8萬億千瓦時,年均增速為2.0%。在消極情景下,預計2035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9.1萬億千瓦時,年均增速為1.9%。

3.第三階段(2036~2050年)

在基準情景下,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成熟期,將保持中低速增長,經濟結構達到高端化水平,各行業的電氣化也達到較高水平。產出效應和電氣化效應對全行業用電量增長的拉動作用較上階段明顯減弱,效率效應和結構效應對全行業用電量增長仍然保持較強的抑制作用,全行業用電量呈緩慢下降趨勢。居民家用電器達到較高水平,居民生活用電量進入低速增長期。我國電力需求與經濟增長逐步實現脫鉤,全社會用電量逐步進入峰值平臺期。預計2050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9.8萬億千瓦時左右,年均增速為0.2%左右。

在積極情景下,我國電力需求將持續保持低速增長,預計205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10.5萬億千瓦時的峰值。在消極情景下,我國電力需求將緩慢下降,預計205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降至9.0萬億千瓦時。《中國華能)

深度|新時代我國中長期電力需求預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