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思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把這個戰略莊嚴地寫入黨章,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做出的一個新的戰略部署、提出的一個新的要求,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瞭前進的方向、明確了發展的重點。作為全省14個深度貧困縣的赫章,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振興鄉村決定著85萬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就要牢牢扭住鄉村振興戰略這條主線,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著力加快農村產業革命步伐,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產業興,百業興。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提質增效轉方式、調整結構促增收”的基本思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大力推進“五線三重點”產業佈局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引導農民和各類經營主體樹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種養殖理念,跟著政策轉、盯著市場幹,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種什麼,從滿足“量”的需求向“質”的提升轉變。紮實推動農業結構調整進程,深入實施“五個十萬畝”工程,著力抓好縣領導5000畝、鄉(鎮、街道)領導1000畝特色產業示範點建設,務必做到面積只增不減,杜絕以“老點”代替新增示範點,確保完成16萬畝玉米調減任務。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生態美,百姓富。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保護,著力建設美麗鄉村。堅持規劃先行,按照規劃編制實施一批特色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保、文化傳承等項目,建成產業特色鮮明、環境和諧宜居、民俗文化彰顯、基礎設施完善的美麗宜居鄉村。赫章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深入實施“廁所革命”,新建和改擴建公共場所廁所485座;加快推進5.29萬人的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小康水建設,開工建設興發、珠市、可樂等7鄉鎮汙水處理工程和3條河道治理,建成投用25座垃圾中轉站,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以上;全力打造“和諧家園、產業樂園、山水田園”相互交融的美麗新農村,努力完成100個村(居)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投資12億元,實現“一處美”拓展為“一片美”,“新村美”拓展為“現代美”。切實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實施生態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等工程,大力推進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紮實抓好山頭綠網、農田林網、綠色通道等造林綠化工程,營造林任務16.03萬畝,治理石漠化面積2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6.84%;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抓好農村河湖治理,確保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著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切實加強畜禽糞汙治理,切實杜絕農業面源汙染蔓延。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農耕文明是華夏曆史文明的血脈,是鄉風文明的根和魂。勤儉樸實、鄰里守望、誠信重禮、耕讀傳家、守土敬業等等,是久遠的中華文化根基,是“神秘夜郎?古韻赫章”的文化傳承,要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傳承好、創新好這些優秀文化,推動鄉風文明、家風良好、民風淳樸,讓農村煥發文明新氣象。進一步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依託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這個平臺,深入宣傳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的典型事蹟,廣泛開展文明村寨、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時代新風,傳播積極能量。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深入實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等遺產,加快挖掘彝族文化、苗族文化、民間手工藝等民族民間文化,推進傳統手藝與文化創意融合,發展特色文化品牌,讓非遺活起來,重拾鄉愁記憶。持續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等自治組織作用,引導農民群眾自覺抵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貫通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井然有序。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大力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嚴肅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微腐敗”問題,真正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國家試點試驗,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對公共服務、民生實事等村級事務進行常態化監督,著力構建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積極推廣“群眾說事、法官說法”模式,引導群眾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加大農村信訪問題排查化解,確保農村和諧穩定。大力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強化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化“平安鄉(鎮、街道和村居)”創建,加快農村雪亮工程建設,嚴懲“村霸”、黑惡勢力及其背後的保護傘,還農村一片“淨土”。堅持法治和德治剛柔並濟、協同發力,廣泛開展“好青年”“好媳婦”“好公婆”和“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引導農民群眾自覺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