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这个战略庄严地写入党章,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明确了发展的重点。作为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的赫章,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振兴乡村决定着85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就要牢牢扭住乡村振兴战略这条主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加快农村产业革命步伐,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产业兴,百业兴。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提质增效转方式、调整结构促增收”的基本思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大力推进“五线三重点”产业布局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引导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种养殖理念,跟着政策转、盯着市场干,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种什么,从满足“量”的需求向“质”的提升转变。扎实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进程,深入实施“五个十万亩”工程,着力抓好县领导5000亩、乡(镇、街道)领导1000亩特色产业示范点建设,务必做到面积只增不减,杜绝以“老点”代替新增示范点,确保完成16万亩玉米调减任务。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生态美,百姓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坚持规划先行,按照规划编制实施一批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等项目,建成产业特色鲜明、环境和谐宜居、民俗文化彰显、基础设施完善的美丽宜居乡村。赫章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实施“厕所革命”,新建和改扩建公共场所厕所485座;加快推进5.29万人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小康水建设,开工建设兴发、珠市、可乐等7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和3条河道治理,建成投用25座垃圾中转站,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全力打造“和谐家园、产业乐园、山水田园”相互交融的美丽新农村,努力完成100个村(居)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投资12亿元,实现“一处美”拓展为“一片美”,“新村美”拓展为“现代美”。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等工程,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扎实抓好山头绿网、农田林网、绿色通道等造林绿化工程,营造林任务16.03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2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84%;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抓好农村河湖治理,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着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切实加强畜禽粪污治理,切实杜绝农业面源污染蔓延。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农耕文明是华夏历史文明的血脉,是乡风文明的根和魂。勤俭朴实、邻里守望、诚信重礼、耕读传家、守土敬业等等,是久远的中华文化根基,是“神秘夜郎?古韵赫章”的文化传承,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传承好、创新好这些优秀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让农村焕发文明新气象。进一步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这个平台,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广泛开展文明村寨、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时代新风,传播积极能量。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遗产,加快挖掘彝族文化、苗族文化、民间手工艺等民族民间文化,推进传统手艺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特色文化品牌,让非遗活起来,重拾乡愁记忆。持续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抵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贯通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井然有序。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微腐败”问题,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国家试点试验,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对公共服务、民生实事等村级事务进行常态化监督,着力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积极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模式,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加大农村信访问题排查化解,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大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乡(镇、街道和村居)”创建,加快农村雪亮工程建设,严惩“村霸”、黑恶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还农村一片“净土”。坚持法治和德治刚柔并济、协同发力,广泛开展“好青年”“好媳妇”“好公婆”和“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