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重重來襲 金價巋然不動

如果只看新聞的話,會覺得當今世界處於多重風險之下:中美貿易爭端遲遲沒有解決、歐美關於鋼鋁關稅豁免也沒有達成協議、意大利將歐元區再次拖向危機邊緣、伊朗核問題風波再起、敘利亞戰事未能平息……此外,下一輪金融危機被認為也在醞釀中,美股也時時面臨衝高回落的調整,這一系列複雜的政經局勢讓人頭暈眼花。

但如果不看新聞,只看黃金的市場表現的話,會得到截然相反的結論:黃金價格今年以來窄幅波動,甚至還小幅下行,說明市場風平浪靜,世界在經歷歲月靜好的階段。

之所以兩者的悖離會讓人覺得怪異,是建立在一個假設的前提上:即黃金是重要的避險資產,緊張情緒上升會推高金價。基於此,當兩個市場的信號並不一致時,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黃金的避險屬性已經削弱,二是大多數危機其實並沒有看上去那麼危險。

避險是黃金“人設”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如果避險屬性削弱,會讓黃金的“人設”出現全面崩塌的風險。事實上,當黃金還在貨幣體系中時,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抵禦法幣大幅貶值帶來的財產損失。

不過上世紀70年代以後,黃金的貨幣屬性在減弱,同時商品屬性和金融屬性在增強。後兩者放大了黃金的波動,雖然黃金依然能作為最後的支付手段起到避險的作用,保住了自身的“人設不崩”,但在反應的敏感度上更多地與美元的波動掛鉤,此外由於添加市場考量而不及以往。當然,總的來說,由於避險資產的選擇範圍有限,黃金又比國債更接近投資組合的底部,因此其避險功能依舊被看重。

然而,黃金雖然被用於規避風險,但如何界定風險卻並不是由黃金說了算的,黃金只能被動地對此加以反應。觸發黃金反應的重要標準之一是判斷危機是否會導致系統性風險,只有難以預計和控制的風險才能讓黃金市場做出切實的反應。

事實上,能夠霸佔新聞頭條的風險性事件不少,但其中真正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的卻並不多。大部分風險與整個市場並不發生系統性的聯繫,帶有偶發性。因此,黃金對於這種短線炒作題材的反應並不積極。

而系統性風險帶來的斷裂層大,涉及面廣,投資者難以事先採取某針對性措施於以規避或利用,即使投資黃金也不能改變風險,只能降低其破壞力。但正是在這類風險中,投資者對黃金的期望值會升高,從而拖動黃金的活躍性。

因此,雖然近來眼看著危機重重來襲,但金價卻巋然不動,在很大程度上並非黃金失去了避險功能,而是這些所謂的風險依然烈度低,且都在可控範圍內,暫時並不會在市場上形成連帶效應。只要市場上不飛出“黑天鵝”,那麼傳導出的信息都還是令人放心的。(王亞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