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順德曾合併,半年後不歡而散,原因是什麼呢?

本帖文字摘自:2013年《順德人順德事:從農村到城市的嬗變》

番禺順德曾合併,半年後不歡而散,原因是什麼呢?

番禺順德曾合併,半年後不歡而散,原因是什麼呢?

▲順德檔案館圖片

番禺順德曾合併,半年後不歡而散,原因是什麼呢?

▲順德檔案館圖片

為何番禺順德要合併?

1958年年頭,國內多處出現行政區域合併現象。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1958年12月15日,番禺和順德兩縣合併,稱“番順縣”,縣城設在大良鎮。

時任大良區區長歐陽洪:

為什麼是番禺、順德合併呢?那時是講潮流……因為那時番禺和順德不但地緣相接且經濟很接近,陳村、北滘、倫教、大良和番禺都是一河之隔,那就並起來成一個地方。合併來的作用?大!並起來就大!

番禺順德曾合併,半年後不歡而散,原因是什麼呢?

▲2011年順德區和番禺區示意圖(《南方日報》圖片改編),並非番順縣地圖,番順縣不包括大崗鎮

一衣帶水,同根同源

順德和番禺,兩地一衣帶水,雖然一個建縣只有500多年(順德),而另一個是設立了2000多年的行政區域(番禺),但自古以來兩地就有很深的淵源,文化上同根同源,民間交往和文化交流都非常頻繁。

從秦漢時期開始就已設置番禺縣,順德屬於南海郡番禺縣轄地;隋至明初,番禺縣劃分為南海和番禺兩縣,順德隸屬南海縣;到了明景泰三年(1452年),順德即從南海縣分出,獨立建縣。

番禺順德曾合併,半年後不歡而散,原因是什麼呢?

▲1959年,番順縣文件

番禺順德曾合併,半年後不歡而散,原因是什麼呢?

▲《番順日報》(@順德當年今日 圖片)

名義上是合併,實為順德指揮番禺

合併後的番順縣看似發展良好,但所謂“一山難容二虎”,番禺、順德兩個經濟實力相當的地區,在合併時期不免出現一些矛盾,正是由於這些矛盾的存在,兩邊的關係漸漸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歐陽洪:

因為當時順德是經濟作物區,比較富有,番禺是純禾田區,所以在領導關係上,番禺變得較被動,順德是主動,一切指令要聽順德。(番順縣)的機構全部設在順德,這樣由順德指揮番禺,番禺失去原來的獨立性,所以番禺條氣唔順。

番禺順德曾合併,半年後不歡而散,原因是什麼呢?

▲1959年7月16日《廣東青年報》,番順縣大石公社鍾村大隊

番禺順德曾合併,半年後不歡而散,原因是什麼呢?

▲1960年4月9日《江蘇青年報》,廣東省番順縣大石公社沙溪大隊公共食堂

順德獨佔資源,番禺無權支配

利益分配上更來氣,在當時,順德缺糧食和物資,就從番禺那邊調配過來;另外,兩邊所有的物資由順德分配,很明顯的一件事就是興建順德人民禮堂。

順德縣原副縣長李本立:

有人過來找我,說縣委有意思建一個大禮堂,但是什麼原料也沒有,那時候要大鍊鋼,將窗門、鐵閘全拆了。但是鋼材沒有來源是不行的,後來找到何賢進口了50噸鋼材。

鋼材的問題解決了,但其它材料還是不夠。

歐陽洪:

建大禮堂,順德缺轉缺竹,番禺有竹有磚,就把這些物資調過來。

1958年10月1日,人民禮堂正式動工建設。建設材料方面,石條是從大良街巷撬來,青磚大多是從各公社的歷史遺物拆下及部分居民房屋的材料,還有1959年番禺、順德合併為番順縣後,從番禺運來的石材、木料和青磚。何賢也出借了50噸鋼筋。為解決水泥不足問題,縣裡還悄悄將順德的鯪魚拉到廣州西村水泥廠換水泥。

李本立:

當年建造人民禮堂時,順德政府向何賢借50噸鋼材,後來支付鋼材款的時候,何賢把這筆款捐給了家鄉番禺石樓嶽溪鄉建造衛生站。(另有報道說是何賢捐了20噸鋼筋。)

番禺順德曾合併,半年後不歡而散,原因是什麼呢?

▲順德人民禮堂(鄉下臺 史太郎 攝)

合併半年,分開辦公 “番順縣”保留多半年

1959年6月10日,貌合神離的番順縣在成立半年之後,終於分開番禺、順德兩地機構辦公。

1959年9月20日,全國最大的縣級會堂——順德縣人民禮堂落成剪綵。這座氣勢恢宏的大禮堂拔地而起,從此屹立在大良鐘樓崗半山腰上。

1960年1月,根據省委指示,正式恢復“順德縣”名稱,全縣企事業單位一律使用“順德縣”稱號,取消“番順縣”稱號。

番順縣就這樣僅存了一年。

【編後小記】

番順縣合併半年,留下的歷史資料網上少見。

慶幸的是,順德方面對這段歷史有比較詳盡的挖掘。

本帖所使用的大部分文字,均選自2013年出版的《順德人順德事:從農村到城市的嬗變》一書,是根據同名電視欄目《順德人順德事》(佛山電視臺順德分臺)的內容輯錄成書的。

書中的描述都比較客觀詳盡,故特意輯錄該書內容於此,與各位熱愛南番順歷史文化的同好共享。

亦期待番禺、順德關係更進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