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產品設計的三個維度及常見模式

私募产品设计的三个维度及常见模式

私募产品设计的三个维度及常见模式

私募基金產品的設計是從業者的基本功之一,不同的產品設計理念、產品結構以及風險收益特徵,形成的產品才能匹配不同需求的合格投資者;反之,在有明確的投資理念之後,設計與之匹配的私募產品才能實現投資目標。

本文介紹了產品設計時考慮的結構以及風險、收益三個維度,以及幾種常見的私募基金產品設計模式。

私募產品設計的三個維度

1、產品結構

包括項目(資金用途)端如何對接,資金端如何募集,如何讓兩者較好的銜接(產品結構的核心)。

以私募股權基金為例:

項目端——你要有明確的投資標的;

募集端——你要有明確的目標客群。

這些定下來之後,你才有拓展客戶的依據,中間的結構可以多變。

2、收益定價

這個是個技術活,需要的考慮東西很多,同類型產品收益水平,你之前操作項目的平均回報率,對接項目風險的大小,最後再加上本身運營成本,都是需要在收益定價時候考量的要素。

3、風險保障

風控是整個私募流程中最必不可少的環節,能不能募集到資金,理財產品能不能持續,風控都必須在場。

簡而言之,風控可以概括為兩方面:

①如何保障項目端的安全。

②如何最大程度保障投資本金安全和收益最大化。

萬變不離其宗,三個基本要素完成之後,私募基金產品的框架就有了,接下來就是填充和豐富。

常見的私募基金產品設計模式

1、平層跟投模式

產品本身為平層結構,在各個代銷渠道銷售的份額都是相同的風險收益特徵。

私募管理人為了彰顯對自己投資業績的信心,抑或是某個銀行資金方或者代銷渠道的特定需求,會選擇跟投一般不超過20%的比例進入產品,與其他份額同虧同盈。

這種模式在私募基金中很常見,對於有一定資本實力的私募來說,有一定優勢。

2、平層跟投且提供有限風險補償

簡單來說就是,管理人的資金在跟投以後,管理人以持有的份額為限為其他份額提供有限風險補償。

假設3000萬的私募基金產品總規模,管理人參與10%的比例即300萬,其他投資者2700萬。當產品淨值超過1時,管理人不承擔補償責任,此時所有份額視同於上述模式一。


當產品淨值低於1時,比如到0.98,則其他投資者虧損2%即2700萬*2%=54萬,管理人在補償這54萬以後,剩餘資金為300萬*0.98-54萬=240萬,也就是說相當於虧損了20%。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管理人能夠收取固定管理費,假設是2%,就能收取60萬的管理費,有20%的正收益。所以此種條件下,管理人淨值做到0.98時,盈虧平衡。

具體情景分析和風險測算如下:

私募产品设计的三个维度及常见模式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管理人盈虧平衡點即是產品淨值是0.98時,而且當產品低於淨值0.9時,投資者也無法實現保本,因為管理人的固定管理費不會進行補償。此種產品模式目前在基金業協會備案時,要求是為了打破剛兌,管理人不能提取超額業績報酬,只能提取固定管理費。

由此導致的弊端也很顯而易見:管理人操作以穩健為主,確保產品淨值高於1,不承擔補償責任,也沒有動力做高收益,因為提不了超額業績報酬。而投資者為了自己有一定的安全墊,也只能被動接受產品收益做不高的現實。可以說,這種模式有利有弊。

3、安全墊模式

安全墊份額委託人以放棄其持有的全部份額為限來補償至對方單位淨值到1。不同於上述有限風險補償的是,安全墊份額能夠享受到業績做高以後的超額收益。

假設在信託計劃中,管理人參與20%的安全墊份額,剩餘80%的份額由某銀行理財資金申購。經一年運作,信託結束時單位淨值為0.8,即安全墊全部損失,銀行剛好保本。而銀行通常為了提高管理人做高收益的動力,自己也充分分享後端收益,約定了一個業績比較基準,在高於基準以上讓渡較高的超額收益給到安全墊資金。

在此假設,20%安全墊模式下,設置7%的業績比較基準,高於基準以上銀行計提50%的超額給到安全墊資金。

若計劃到期淨值為1.06,未達超額分配條件,則銀行資金收益率6%,安全墊資金收益率6%;


若計劃到期淨值為1.10,達到超額分配條件,則銀行資金收益率=7%+(10%-7%)*50%=8.5%;


安全墊資金收益率=10%+(10%-7%)*50%*8/2=16%,這個收益的提升主要在於有個8:2的槓桿在。

具體情景分析和風險測算如下:

私募产品设计的三个维度及常见模式

此種安全墊模式下,銀行資金在保障自己資金的安全性前提下,還可以後端收益;而安全墊資金承擔了部分風險以後,若收益做到遠超基準以上,槓桿效應會撬動很大的後端提成。畢竟在這裡,安全墊資金有50%的超額,而一般的平層產品只能收取20%的超額提成。適用於資本金充足且對自己策略很有信心的管理人。

4、結構化優先劣後

相比上面提到的保本的概念,結構化的優先劣後模式主要指給優先資金保本加保息。此模式充分放大了劣後級的風險收益特徵。槓桿倍數越大,玩的也就越大。

現在協會對槓桿比例有了明確的限制,最高不得超過3倍。

假設,目前優先資金3000萬,劣後級1000萬,槓桿倍數3倍。劣後給優先保利息6%年化,也就是說當產品成立之初,劣後級就背上了6%的利息,如果產品本身不賺錢,劣後級就有18%的虧損。若產品淨值到達1.1,則劣後收益率=(10%-6%)*4+6%=22%。

具體情景分析和風險測算如下:

私募产品设计的三个维度及常见模式

由上表可見,劣後的風險是很大的,極端行情下面臨無限大的虧損,這就需要在產品層面設置比較合理的預警平倉機制,同時也需要客戶有比較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結 語

以上便是幾種常見的私募基金產品結構,當然產品創新有很多思路,不僅是通過結構的設計,還可以掛鉤不同的標的指數,做多空博弈等等多種途徑。

只要產品有市場,有投資者感興趣,就能催生出更加創新的模式。

但是創新不是為了鑽監管的空子,在當前打破剛兌、實現淨值化管理、嚴控槓桿的監管精神下,產品設計創新的理念就就顯得更加重要。

而對投資者而言,學習分析簡單的產品結構,學會看產品的基本要素,關注底層資產的風險所在,也是成為一個合格投資者必要的學習。

私募产品设计的三个维度及常见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