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這項能決定孩子勝負成敗的能力

比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這項能決定孩子勝負成敗的能力

培養專注力 可以讓孩子在未來走得更遠

那天發了條朋友圈,說在Discovery cube給妞買了個恐龍蛋,讓她自己慢慢敲,結果她還真的就這樣自顧自地敲了一個小時沒停下來。

比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這項能決定孩子勝負成敗的能力

評論裡不少朋友問說要怎麼做才能讓娃的專注力這麼好,因為自家娃經常是一件事兒做幾分鐘就耐心不夠要換場地了。

比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這項能決定孩子勝負成敗的能力

其實潼潼以前也是容易三分鐘熱度,而在我看來那是跟我們家長的過度干預有直接關係的。明明人家自己玩得好好的,你動不動要去給喂個水果,叫人喝口水,很多時候思路和專注度就被打斷了。

在發現這個問題之後,我儘快跟全家溝通並做出改變,同時重新佈置了她的遊戲區,有意識地主動引導她提高注意力,後來才慢慢地看到了效果。

現在她自己看書、畫畫、搭樂高、玩假扮遊戲,基本上都是會很長時間能專注在裡面,這一點還算是有所收穫。

比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這項能決定孩子勝負成敗的能力

為什麼我會對“專注力”如此在意呢?來講個我的故事。

上學那會兒,有個同學是學霸中的學霸。她小學開始跳級,初中到高中只有兩次考試沒拿年級第一,高考上了清華大學,研究生又拿了最高獎學金去了常春藤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

到底學霸有什麼“武功秘籍”?這我可能沒法全部知道,但有兩個細節,令我感觸頗深。

一是她基本上每天十點就要睡覺,很少熬夜學習。她的作業基本上能在學校完成三分之二。課間、午間休息時,同學們大多打打鬧鬧、聊聊八卦,而她總是在安安靜靜的寫作業。在教室的一片嘈雜中,她總能保持專注。

還有一點是,她上課時真的很少走神,從頭到尾跟著老師的思路在吸收、消化知識,一點兒都不開小差。

後來當我發現這兩個問題後,我好像一下子想通了,或許大多數人與學霸的距離便在於“專注力”。

尤其在當下,信息碎片化時代讓我們的“專注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有研究表明,現在孩子的專注力比30年前有所下降。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專注力”作為稀缺品質,將一定能夠讓我們的孩子擁有核心競爭力。

當我們都在焦慮別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時,很多人卻忽略了競爭長跑的持久度。

培養專注力,可以讓孩子在未來走得更遠。

比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這項能決定孩子勝負成敗的能力

1、你的孩子真的專注力很差嗎?

每次推薦繪本書單,總有許多留言問:“我家娃專注力很差,沒講幾分鐘自己就跑開了怎麼破?”

講真,你確定,你的孩子專注力很差嗎?說到這個問題,我們不如先來看看,不同年齡的孩子,專注時長有多少?

關於專注時長,不同的研究機構、人員,給出的公式並不統一,有的認為“孩子的專注力時間=生理年齡—生理年齡+1”

比如,你家娃3歲,他專注於某一件事情的時間大約為3—4分鐘。

而加拿大的speechtherapycentres網站中指出,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下,專注力會隨著年齡增長提高2-5分鐘。1歲3-5分鐘,2歲4-10分鐘,3歲6-15分鐘,4歲8-20分鐘。

芝加哥洛約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發展心理學副教授凱思琳•坎納斯(Kathleen Kannass)則在她的研究中發現:2歲半的孩子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玩具上大約為4分鐘,而 4歲小孩的則能集中12分鐘。

由於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長受到環境、身體狀況、所專注事物是否感興趣的影響,所以沒有辦法給出非常精準的時長,但從以上的數據我們仍可以發現,孩子們集中在一件事物上的時間比較短暫。

原因是因為一方面大腦中負責專注、自控的前額葉在2-3歲時才正式開始發育,6歲達到高峰,發育完整則要到20多歲;另一方面整個世界對於孩子來講都是新鮮的,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都決定了他的好動性。

所以要求一個一兩歲的孩子,在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的時間裡都專注於一件事情,只能是一種無法企及的奢望。

另一方面,孩子對於他感興趣的事物,又天生有著一種專注感。蒙臺梭利在著作中幾次提到:孩子有著內在的心理驅動投入到他們願意進行的活動中,樂此不疲,充滿精力並且摒棄了成人世界的功利性目的。對於他們喜歡的活動,他們會十分專注的、安靜的重複進行。

當孩子做他喜歡、感興趣的事情時,他很有可能打破所謂的“集中時間平均值”。想起之前在來美國的飛機上,十幾個小時的時間裡,她大多時間都在各種塗塗畫畫,其間還不斷地拿給我看她的成果。

其實在機艙裡的環境還是挺容易讓人不耐煩的,所以她在那樣的環境裡,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表現出的專注度,讓我都覺得佩服。

So,前面提到的那個聽一會兒繪本就跑的寶寶,也許只是因為對所講的書不是很感興趣而已,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上專注力差的標籤。

比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這項能決定孩子勝負成敗的能力

2、Stop!你的這些行為正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既然孩子天生具有專注感,那我們家長與其說“培養”,倒不如應該說是要“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可我們某些以愛之名的行為,卻在無意間破壞著孩子的專注力。以下這份list,可以隨時警醒我們。

■過多的玩具

總聽身邊的朋友訴苦,家裡的玩具沒拆封的就不下十來種,可自己還是總抑制不住買買買的慾望。偏偏娃還不買賬,每個玩具擺弄不了幾下,就又去玩另一種,沒看他對哪一件真心喜歡過。

嗨,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試想當你的面前擺了壽司、牛排、漢堡、沙拉等各色美食,我們可能也沒有辦法專注於某一種食物。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給玩具“減負”。

扔掉那些操作過於固定、高刺激型的玩具吧,保留那些具有開放性的、能發展觸覺、能發揮想象力、能深入體驗、能與大自然互動的玩具就好,這樣孩子才能夠在“斷舍離”中更專注於眼前。

■過於繁雜的環境

如果孩子的遊戲區、兒童房擁有太多的玩具、繪本、擺件、裝飾,這些都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很難專注於一件事情。

所以,簡化遊戲、學習環境

是必須的。玩具架上留三四件孩子常玩的玩具,剩下的放進整理箱中。每週對架子上的玩具進行更新,也用同樣的原則來處理日常要讀的繪本。

在湍急的社會之流中,簡化的環境能夠給孩子幼小心靈提供一個安全島。分心的事物越少,他們才會有更多空間去探究這個世界,也才能讓他們關注的事情得到縱向的拓展,他們的專心程度也會更深。

■打斷孩子的遊戲

一次帶潼潼去公園玩,見一個孩子正在撿落葉,她將收集來的落葉一字排開,又打散。時而捏起一堆,向天空拋去。站在一旁的娃奶奶看見了,一邊拎起自己帶的滑板車,一邊對孩子說:“撿那些破樹葉幹啥啊,怪髒的,快玩咱的滑板車吧!”

這樣的打斷,無疑是對專注力的破壞。落葉之於孩子就是一個充滿新鮮感的小宇宙,她在用自己的方法去認識與探索。好奇是她的內驅動力,讓她可以心無旁騖地沉浸在與落葉的互動中。

比起許多玩具或某個特定的玩具,孩子更需要不受約束的時間。

保護孩子們“開放的,無止境的,有想象力的玩耍”的時間和機會,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當然,我們也需要強調一下,不打擾並不代表不陪伴。孩子游戲時,我們應該從旁觀察,在他需要引導的時候,適時介入。

比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這項能決定孩子勝負成敗的能力

3、面對孩子不感興趣的事情時,如何提高專注力?

有條宇宙級真理:在面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我們無需擔心自己的專注力。這對於孩子與成人普遍適用。

所以,在為娃兒安排日常活動、遊戲時,一切都要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如何找到自家娃的興趣點,依靠的就要是平日的高質量陪伴和細心觀察了。同時,也要有變無趣為有趣的智慧。

有一段時間,潼潼對拼圖提不起興趣。在多次嘗試無果之後,一天我給她買了套冰雪奇緣的拼圖,她在我的陪伴下第一次完成了之後,就開始突然“上道”了。

比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這項能決定孩子勝負成敗的能力

剛開始還是隻對這個主題有感,後來就慢慢在成就感的驅使下勇於去嘗試其他主題的拼圖了。那段時間,她對拼圖的痴迷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或許有的孩子,對畫畫並不感冒。但其實也有可能是娃不買帳那種一支筆、一張紙、規規矩矩的畫這樣的形式。我們也沒必要將紙筆顏料束之高閣,鑽頭、塑料袋、錘子、剃鬚膏、土豆,各種各樣的物品都可以拿來利用,再把紙筆顏料跨界混搭,創造出一些有意思的小遊戲。當孩子愛上玩顏料的那一刻,拿起筆創作就不再是問題了。

此外,要注意我們提供的活動、遊戲要有適度的挑戰,比他現有發展能力高出一點點最合適。如果過於簡單,孩子很容易厭倦;但如果太難,孩子會因為挫敗感而失去嘗試的意願。

當然,更多時候,孩子可能必須要面對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比如學習某項自己不喜愛的功課、收拾房間等等。這時又該如何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呢?我們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拆分任務

讓孩子完成某項任務時,一個籠統的指令可能會讓孩子感覺難度太大或者無所適從,也很難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它。不如幫助孩子將任務拆解成一小部分。

比如,我想讓潼潼收拾乾淨她滿是玩具的房間,如果和她說一句“把房間收拾乾淨”。她多半要麼不去做,要麼就是撿起兩個樂高積木,又跑去玩別的東西。

我嘗試將任務拆解,告訴她先把樂高撿起來,放回盒子裡。等她收拾好了,再告訴她將看完的書放回書架。這樣她就能更加專注地完成各項小任務,最終完成“將房間收拾乾淨”的大目標。

任務的拆分可以在孩子注意力發展不成熟時幫助他們完成複雜任務,最終的目的是引導孩子養成拆解任務的意識。

■動靜結合

在孩子完成預定的靜態活動後,要讓孩子動起來,安排一些運動類的活動。只有在運動中,讓孩子過剩的能量得到釋放,他才能在需要專注的時候集中精神。

英國The Telegraph報道了一項新研究:每天60分鐘的運動,可以提升孩子的專注力、避免其分心,也有助於他在不同的認知任務中切換。

比如傳球、搶球、木頭人不許動,都是既有趣又能讓孩子得到釋放,同時也同樣能鍛鍊專注力的運動小遊戲。

■巧用遊戲力

很多時候,遊戲力就如小仙女的魔法棒,可以變無趣為有趣,變枯燥為創意。

曾看到一朋友教娃學寫字母A,娃總是對她的講解、示範心不在焉,各種走神,教了半天也沒記住。朋友乾脆轉變策略,用牙籤、棉棒、積木、橡皮泥和娃玩拼字母A的遊戲,還跟娃一起玩i spy遊戲,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字母A。很快,娃就掌握了A的寫法。

再比如,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娃自己吃飯、穿衣、如廁時,娃總是三心二意磨磨蹭蹭。

與其不斷提醒他快點、專心,不如這樣鼓勵他:穿衣服時胳膊伸到袖子裡就好像胳膊在走迷宮;用勺子盛飯就好像挖掘機在挖土。

每當我這樣告訴潼潼時,她總能變得更加專心起來。

■控制電子屏幕的時間

一篇發表在兒童心理學權威雜誌上的研究(Nathanson. 2014)顯示,看太多電視的孩子,“執行功能”水平會下降。所謂“執行功能”,一項很重要的內容便是專注力。

電子屏幕的過度刺激,讓孩子的感官系統承載了超額負荷,長期以往便會損害注意力,變得不專心,難以控制自己的衝動。所以一定要儘量減少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

關於這一點,美國兒科學會給出的建議是:一歲半以下的孩子避免電子產品的使用,2-5歲的孩子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能超過一小時。

潼潼來美國後基本就沒有了看電子產品的時間,以前在家的時候大多是一天30分鐘,至於節目內容的選擇我們也非常謹慎,這一部分,等下次有機會再來跟大家分享。

比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這項能決定孩子勝負成敗的能力

對於孩子來說,專注力是會陪伴他們一生的寶貴品質,這也是唯一真正由我們自己控制而且不可再生的資源。

專注讓我們到達不曾到達的深度與高度,也讓我們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前行者,專注還能提高一切行為的效率與質量。

比起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專注力的細心維護與努力提高,或許更需要引起家長們的重視,因為它真正隱藏著孩子們以後的格局。

1、《童年的秘密》瑪麗亞·蒙臺梭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簡單父母經》金·約翰·培恩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https://www.parents.com/toddlers-preschoolers/development/behavioral/teach-your-child-to-focus/

-END-

比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這項能決定孩子勝負成敗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