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中國話語體系構建學術自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學界積極借鑑國外學術研究的有益成果,生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融通古今中外各種學術資源,力圖實現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綜合創新。但是,有些學術成果和研究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奉西方學術標準為評價圭臬,“言必稱希臘”,機械套用西方思想和方法研究中國問題的現象,不僅不能充分體現中國學術研究的自信力,甚至造成理論與實際的脫節,對分析現象、解決問題、引領觀念毫無益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立足本國實際,又要開門搞研究。對人類創造的有益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我們應該吸收借鑑,但不能把一種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當成‘唯一準則’,不能企圖用一種模式來改造整個世界,否則就容易滑入機械論的泥坑。”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要將世界各國優秀學術成果作為有益滋養,同時更要對國外理論、概念、話語和方法進行分析和鑑別,強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風格,展現中國學術的獨創性和主體性,在創新中充分彰顯中國學術研究的自信力。

這首先需要我們繼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精神,辯證審視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合理觀念與各種成見謬見。毋庸置疑,對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態度與不加辨別、一概遵循的態度都是缺乏辯證思維的偏見。學術研究既不能缺失世界視野,也不能缺失主體意識,應在辯證審視和科學借鑑的過程中實現符合實際的學術創新。既要形成解決中國問題的有效方案,也要為國際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積累先進的觀念體系和學術成果。

再次,實現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綜合創新,要為創新提供豐厚的學術土壤,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創新只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裡生長出來。體現時代創新的學術研究必然要深入闡釋當代中國社會變革,不能過度依賴西方學術研究成果,因為當代中國偉大的社會變革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而是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的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成為成熟的標誌、實力的象徵,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就不能照貓畫虎、生搬硬套,而要在概括實踐發展規律的過程中提出富有學理深度的創新理論,呈現中國學術研究的特色和優勢。

最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反映百餘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創新探索,以學術話語歸納“有原則高度的實踐”,促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要運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思考中國問題,不能將西方思維模式格式化,並單純以之裁判中國文化和中國邏輯,而要走向學術思想的深處,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深沉、持久的文化自信呈現與我國綜合國力相稱的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和學術話語。歸納“有原則高度的實踐”,既要借鑑具有人類性的面向未來的理論資源,也要彰顯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的文化積澱,彰顯中國思想的歷史底蘊,彰顯中國發展的前進定力。這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有的信心,也是增強中國學術研究自信力的源泉和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