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戰爭?

萬事如意DVD

為什麼會有戰爭?從古至今,世界上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學說:

一、“人類本性說”。這種學說最早起源於古希臘歷史學和基督教神學。在上古時期,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提出,人出於榮譽、恐懼和利益而進行戰爭,而具有榮譽、恐懼感和利益觀,是人的一種本性。在中世紀,聖·奧古斯丁等基督教思想家認為,戰爭出自人類本性中一種根深蒂固的邪惡――原罪。直到20世紀,著名的基督教現實主義代表萊·尼布爾仍堅持這種觀點。他提出,人類邪惡的基礎就是“自我”。“自我一直是人類生活中最後一個罪孽,這一罪孽又總是導致人類最殘酷的流血衝突。”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也主張戰爭的“人類本性說”。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兩種本能,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前者是建設的動力,而後者則是破壞的動力。人類戰爭,即起因於後一種動力。

二、“文化衝突說”。與認為戰爭起因於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的“人類本性說”相反,“文化衝突說”認為,人類的各種侵犯性是一種後天的“文化習得”,即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中形成的文化行為。例如,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認為,戰爭是文化發明,不是生物需要。波蘭文化人類學家波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戰爭並非人類與生俱來的產物,“一切形式的戰鬥都是複雜的文化反應”。他們強調,民族之間和國家之間的戰爭表面看來是種族對抗,生物對抗,但實際上都是文化的衝突和對抗。

三、“自然狀態說”。16世紀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馬基雅維利首創了這種理論。他指出,國家處於有政府有秩序狀態,而國際則處於無政府和無秩序的“自然狀態”。這種“自然狀態”是發生戰爭的根源。17世紀英國政治思想家霍布斯進一步將這種理論系統化,他在其名著《利維坦》中強調,戰爭是“自然狀態”的必然產物。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和德國哲學家康德均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中是受“本能”和“權力慾望”支配的,所以在“自然狀態”下,衝突和暴力佔有支配地位。由於在國際範圍內不同國家的利益和目標總帶有特殊性,因此如果沒有一個凌駕於各國政府之上的權威機構調節和制止各種特殊利益的衝突,那麼戰爭將是不可避免的。

四、“生物進化說”和“地緣政治說”。這兩種觀點均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前者即以斯賓塞為代表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強調種族之間優勝劣態的生存原則是戰爭發生的原因。後者則以地緣政治解釋戰爭的起源,強調國家是一個如同人一樣佔有空間的生命體,如同人必須由擁有空間才能生存發展一樣,國家也會為爭奪“生存空間”而發生武力鬥爭。

今天,各國學者越來越趨向於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戰爭發生的原因。例如,查爾斯·霍奇斯認為:“總的來說,戰爭的發生有政治、軍事、經濟、社會四方面謀求權力和安全的動力。” 肯尼斯·華爾茲則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人的本性和行為。二是國家內部體制的缺陷。三是國際體系的缺失。昆西·賴特認為,“戰爭的起因應該到各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關係中去尋找,而不應該到人的本性中某種永恆不變的特點中去尋找。然而,進行戰爭的終歸是人,因此人的本性中必然有某些特質使人能夠在情況合適的時候發動戰爭和參加戰爭。”


馮瑋

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發生了250次重大戰爭,造成5000多萬人死亡,數千萬人無家可歸,無數人受傷並失去親人。

在戰爭史上,二十世紀是最血腥,最殘酷的戰爭史,在過去的九十年裡,戰爭死亡的人數比前五百年還要多三倍。

二次世界大戰滿目瘡痍

傾巢之下焉有完卵

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沒有逃脫過戰禍,沒有現代武器或軍隊無法到達的地方。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你都能找到用槍的人。從海底,一枚導彈騰空而起飛越大氣層,摧毀世界另一端的一座城市,而一個微型的蝴蝶雷(微型反步兵地雷)會輕易炸死拾它的孩子,因為它被認為是一個玩具。

蝴蝶雷

二十世紀間,武器的破壞威力大大增加,而如今核武器消滅人類只需5年核冬天。不幸的是,人類解決衝突的能力並沒有取得同樣的進展。

如今世界各國國防支出也在穩步增長。但是,儘管國防支出如此大幅增加,大多人也並不覺得更安全。以戰止戰?但戰爭並沒有帶來和平。發明越來越有效的武器來保衛或威懾的願望吸收了越來越多的金錢,但它也不能阻止戰爭。現世界上武器確實更昂貴,更尖端,但對於人們真正需要的資源(如容易獲得的清潔的水)卻越來越少。在世界某些地方,軍費開支本身就是衝突的根源,稀缺資源被用於維持武裝部隊和購買武器,而大部分人則生活在可怕的貧困之中。

戰爭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

從前幾個世紀的人海戰術,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壕裡的泥和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快速發展的機械化戰爭,到如今對伊拉克、敘利亞,計算機制導導彈外科手術般的精確打擊,我們從電視裡看到的戰爭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有序的,幾乎不流血的事件,但沒有比這更遠離事實的事情了。

二十世紀以來,平民傷亡比例逐步上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三分之二的遇難者是平民; 到20世紀90年代初,平民的死亡率接近驚人的90%。這一定程度上是科技發展的結果,但還有另一個主要原因。

IS恐怖組織

許多現代武裝衝突並不是在國家之間,而是士兵與平民之間的鬥爭,或者是相互競爭的平民組織之間的戰鬥。這些衝突可能會在鄉村和城市街道上發生。在這樣的戰爭中,敵對陣營無處不在,戰鬥人員與非戰鬥人員之間的區別逐漸消失,平民生活在恐懼、懷疑和混亂之中。

許多當代戰爭是在同一個國家或前國家的不同種族群體之間進行的。當民族忠於統治時,其他道德準則往往會被拋棄。從鄰里的敵意到種族清洗、淨化、滅絕,變得非常容易。之後,殺死成人是不夠的,還要消滅未來的“敵人”的孩子 - 也必須被斬草除根。然後,婦女和兒童不僅陷入戰火,而且她們也成為了目標。正如一位政治評論員所說(1994年盧旺達暴力事件之前的廣播),“為了消滅老鼠,你必須殺死那些小老鼠。”

在當今許多武裝衝突的背後,都存在著一段悠久的戰爭史,這些戰爭可能以勝利和失敗而告終,但很少有能解決導致戰爭問題的辦法。(前南斯拉夫的戰爭,以及曾經是蘇聯一部分的領土都是明顯的例子。)

為什麼戰爭?

軍備競賽

戰爭不會偶然發生。要發動戰爭,你需要武器,其中許多武器需要大量的時間,金錢和人民來生產。武器使人感覺更重要和更強大。因此,政治和軍事領導人認為他們必須擁有最強大的武器。

此外,軍方往往對他們擁有的武器不滿。他們想要得到更好的武器,而且必須比“對方”的武器更好!為了獲得資金來升級的武器資源,軍代表可能會誇大潛在“敵人”的力量實力。畢竟,沒有威脅而擁有更強大而昂貴的武器是沒有道理的,所以有時必須去想象或發明一些“威脅”。

當一方試圖超越其他更具破壞性的武器,這種競爭性就會盤旋上升,被稱之為“軍備競賽”。軍隊,政客,工業和工人與這種“軍事工業綜合體”交織在一起。武裝部隊得到他們想要的戰鬥裝備,政治家們獲得威望,武器製造公司和軍火商獲得的豐厚利潤,成千上萬的就業崗位。

軍備競賽

戰爭不會偶然發生。除了武器之外,戰爭還需要準備使用它們的人:殺戮和被殺。當然有些人不需要去說服,因為他們有報酬:為武裝部隊工作或僱傭軍服務。當然,還有些人不情願去參加戰爭,但他們認為這是正義的(有時他們認為這是唯一要做的事)。但更多時候,人們是被迫被“徵召” 進政府武裝部隊,他們別無選擇。

事實上,有組織的戰爭並不是一種自然活動。一位評論員形容這是一種高度計劃和合作的盜竊和謀殺形式,一萬多年前,那些學會種植並保存剩餘小麥的人,被遊牧民族搶劫。男人們開始用矛殺人,那時軍備競賽已經開始。一萬年前的人可能還不知道這樣做意味著什麼,而今天的我們不能被寬恕。

日復一日的謀殺

自從人類史開始,人類就會生氣,發生爭執、分歧和衝突,甚至相互殘殺。這與其他動物物種有共同之處,但這與戰爭還是有很大區別。

戰爭是一項需要周密的準備,組織,規劃和計算的活動,正如農業,教育或建築。它與好鬥的情緒或憤怒的爆發沒有多大關係,化學武器實驗室沒有露出獠牙。設計一個可以殺死數百萬人的核彈是一個長期的計劃工程,需要科技技術,想象力,安靜集中的注意力和大量納稅人的錢。僅在英國,就有幾十萬人在軍工廠工作,他們不會在早晨憤怒的去上班,並準備殺死“敵人”。他們中大多數人都是慈愛的父母照顧自己的孩子,很少考慮到,他們製造的武器有一天可能殺死其他地方的父母妻兒。

核彈

“謀殺”在世界上,是一種可執行死刑的罪行(一些國家判處長期監禁)。然而,世界上成千上萬的武裝人員訓練謀殺,謀殺那些他們不認識的人。無論我們用什麼詞來掩飾,戰爭本質上就是謀殺。例如,向城市投擲炸彈就是謀殺普通平民,其中許多是兒童,飛行員與他們沒有任何冤仇,但以戰爭的名義投下炸彈,從而發生了大規模的謀殺。

但'謀殺'不是在談論戰爭時使用的詞語。這顯然會使戰爭變成一件不壞的事,我們應該不惜一切代價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隨時準備逮捕任何試圖發起戰爭的人。我們來看看這個消息 -2016年 7月19日,僅在敘利亞小城曼比季(Manbij)的一場戰鬥中,美國領導的盟軍空襲行動就炸死了至少56名敘利亞平民,甚至可能超過200人。而就在最近13日,美英法對敘利亞涉化武地點實施精確打擊103枚導彈傾瀉而下。

敘利亞空襲

戰爭不僅將謀殺轉為可以接受的事,而且變成了值得高度讚揚的事,為此,如果你發動戰爭,可能會得到讚揚,晉升甚至獎章。

那麼和平在哪裡呢?

和平

世界無數的墓碑上刻著安息。人們要求和平,保險推銷員能保證消除我們內心的不安。維和警察試圖維持和平,維和部隊用藍色頭盔點綴,他們周圍是戰爭的恐怖。示威者要求和平、正義,有人被指控擾亂和平。有人尋求內心的平靜,而另一些人則堅持以和平為榮。美國人將核武器命名為“和平衛士”,而美國空軍也自豪地宣稱和平是我們的職業。和平運動廣泛採用這首歌“給和平一個機會” 但在和平運動中很少有人唱這首歌。六十多年前,人們開始為和平作出承諾 - 其中有成千上萬的和平組織,今天已經把這些組織製作成了一張信息表。然而,儘管每個人似乎都希望和平,但它仍然是個奢望。據估計,公元前3600年至今僅有292年的和平,已經發生了14,500次重大戰爭,其中有近40億人喪生,因戰爭死亡的人數接近今天世界人口總和。

我們可以從“和平”這個廣泛而多樣用法的詞中看到和平的本質其實並不簡單。事實上,和平需要人們花費在戰爭上的一切,如有計劃,獻身精神,組織和想象力。因為這是一個保護生命而不是浪費生命的積極的計劃,這個計劃之周密要遠超過戰爭。

分裂落後就要捱打

在古今戰爭中,不發達地區與武裝衝突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繫。無法滿足人民需求的社會最容易破裂,而反過來,衝突又會對任何穩定和繁榮社會的政治經濟基礎造成持久的破壞。

火燒圓明園

世界各國尚未充分理解的教訓是:“安全”和“和平” - 它不是軍事準備的問題。如果社會和經濟條件無法維持,就不能真正實現和平,所以我們必須去創造和平。

“和平主義者”的努力往往被視為“被動懦弱”和“沒骨氣”,缺乏衝突所能提供的“刺激”和“推動力”。但創造和平一樣充滿了興趣和冒險,也充滿了危險。它需要勇氣、決心、想象力,和智慧,所以它意味著他們與戰爭販子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還意味著沒有人會被化學武器殺死,受傷或疾病。這意味著整個家庭,整個小區不會因為他們的種族身份而被屠殺。這意味著人們可以用有用的商品交易,而不是毀滅性的武器。這意味著我們的財富是用於供水和醫療,以及為了保護地球,而不是去毀滅它。

抗日戰爭

和平來之不易,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珍惜的,你需要的只是態度。


世界智慧

其實嚴格說來,不能簡單的說戰爭,而應該說戰爭與衝突,因為很多時候,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很多我們在不嚴格意義上說的戰爭,其實並不是戰爭,而是武裝衝突,比如說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這些其實都不是戰爭,而只是武裝衝突。原因就是這些雖然形式上和戰爭是一樣的,但是不符合國際法上戰爭的定義。所以,這裡我想用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中,有關衝突的理論來解釋下為什麼會有衝突與戰爭。


抗日戰爭


首先是從微觀人性角度進行分析,這種分析主要是從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生物學、博弈論和決策論等角度出發,從個人行為的角度去探究衝突的根源,認為人性惡,再加上各種社會環境的影響,導致衝突和戰爭不可避免。在他們來看,衝突和戰爭的根源主要有:1. 人類的求生本能,生存競爭導致衝突;2.人類固有的佔有慾,包括對物質和對權力的佔有慾,為了佔用使用強力,從而導致衝突;3.未能滿足自己的願望而來的失意感導致的衝突;4. 錯誤知覺,就是認為總有刁民想害朕。這種情況下,人的行為往往時建立在一種虛幻的想象之上的;5. 社會知識和歷史經驗,因為歷史上發生過沖突與戰爭,所以就認為曾經發生過沖突的國家就是敵國。


一張網上比較流行的關於人性的漫畫


其次是從國家行為體角度來分析為什麼會有衝突與戰爭。在這一方面,主要是強調國家體制存在問題。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為了轉移內部矛盾而發動對外戰爭。在這方面一本國際關係名著《全球衝突:國際危機的國內根源》就分析了美蘇兩國國內體制的缺陷對兩國衝突的影響。這本書就提出美蘇之間的衝突既不是因為核威脅,也不是意識形態之爭,而是因為兩國國內體制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1. 領導人權力過大,導致其個人好惡、興趣和心理因素對對外關係產生重大影響,比如說古巴導彈危機、柏林危機以及越南戰爭就受這種領導人因素影響比較大;2. 利益集團對政府的影響過大,比如說美國軍事工業複合體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影響;3. 政府與公眾的脫節,公眾無法監督。


這樣的情況,怎能不釀成衝突與戰爭?


第三,是國際體系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包括國家之間的利益對立,制度的矛盾,均勢的打破,體系自身的不穩定,經濟差距的存在等方面。在這方面,比較多的學者是從國際體系與利益衝突角度進行分析的,他們認為整個國際體系是一種自然狀態,無政府的狀態。國家間沒有一個由法制來約束的和調解的機構。而各自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因而衝突乃至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肯尼思·華爾茲


在這方面,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華爾茲在其名著《人、國家與戰爭》中提出了關於衝突起源的三個意象:即人性、國家與國際體系,將關於衝突與戰爭,當然特指國際社會中的衝突與戰爭的原因,進行了歸納,並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分析體系,將人性中的缺陷歸為導致衝突與戰爭的第一意象;國家利益衝突

歸為導致衝突與戰爭的第二意象;而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則是導致衝突與戰爭的第三意象。


人、國家與戰爭


因此,總體來說,國際關係理論中認為衝突與戰爭的根源主要有三個方面,即人性、國家利益與國際體系無政府狀態。


hording

這是一個大命題,說上十天十夜也說不完,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無所不包。但又是一個小命題,一句話就能概括,說白了就是人的本性。就像這個社會會有犯罪一樣,永遠不可能杜絕,永遠都不會停歇。

世間萬物,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戰爭,動物為了爭奪食物權和交配權,何況是人這個高級動物,從最原始的動物本性出發,也是為了爭奪領地權、食物權和交配權,到當下文明社會的話語權和支配權。老子天下第一,不服就是一個幹。

戰爭,不過是人性的具體表現而已,它把人的貪婪和慾望展現的淋漓盡致。肚子捱餓的想著去從人家嘴裡奪口食,也可以衝冠一怒為紅顏,有打著人道主義關懷挑起戰爭本質上是更進一步刺激戰爭的所謂行俠仗義,也有看不慣你牛逼哄哄非要打的你服服貼貼的霸權之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肯定也有戰爭。

所以說,戰爭與和平永遠是這個星球上的永恆主題,國家與國家、派別與派別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只是普天之下的老百姓要跟著遭殃。


元芳有看法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當政治用經濟和談判的手段不能達到其目的的話,那麼自然會選擇採取戰爭手段。哦,對了,戰爭權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權利,世界上只有沒有任何國家放棄戰爭權。即便是訂立了和平法案的國家不也是在積極的要重新獲得戰爭權嗎?

而且,戰爭是動物界的普遍行為並非人類所獨有。其目的就是讓另一方被迫服從自己的意志兩隻狗爭一塊骨頭和兩個超級大國互投原子彈其本質核心都是一樣的。

物性使然而已。

只要有利益不均衡並且存在武力差距,那麼就可以採用戰爭的手段解決問題。這是最快捷的也是最後顧無憂的矛盾解決方式。



雖然在做和軍事相關的自媒體,可是W君本身還是不希望戰爭的到來。

但W君就不明白了,為什麼有那麼多鍵盤俠總吵吵著戰爭?踏平這碾壓那裡?當需要你拿起武器的時候你敢不敢拿起武器?叫囂所需要的膽量可不足實幹所需要膽量的萬分之一。在真正需要上戰場的時候如果你還敢叫囂W君佩服你!


軍武數據庫

簡單的說,之所以會有戰爭,是因為戰爭(曾經)是來錢最快的“生產方式”。

其實這個問題太籠統,我們將它轉化為“人類為什麼喜歡發動戰爭”或“人類發動戰爭為了達成何種目的”似乎更容易獲得解答。

事實上,我們所處這個時代的人類其實已經不太喜歡發動戰爭了,自二戰結束以後,已經有七十多年沒有爆發全球大戰。除了中東、非洲等還沒進入現代社會的區域外,各地的地區衝突(尤其是歐洲)也遠沒有百年前那樣頻繁。這甚至導致了很多發達國家都不願投錢給軍隊,很多國家的軍隊裝備水平都還保持在上世紀90年代的水平。究其原因,並不主要因為原子彈的威懾或者人類更加愛好和平。而是因為用戰爭獲取利益不再划算了。

如果你看過熱播美劇《冰與火之歌》,裡面有個鐵群島勢力,其族語被翻譯為“強取勝於苦耕”。(英文直譯為:我們不種田)

說白了就是“能打仗搶來的,絕不靠種田賺來。”這句話雖然是漢語譯意,但的確貼切的表達了自古以來很多國家或民族之所以好戰的原因:在真實歷史上,曾經橫行歐洲四處搶掠的維京海盜就信奉“能流血得到的,絕不流汗獲得”。究其原因,是因為維京海盜的故鄉北歐自然環境實在太過惡劣。種田得到的收益太低。與之相比對外發動戰爭搶劫來錢更快,所以當然不願幹活。冷兵器時代北方野蠻民族普遍比較能打也是這個道理——越往北,糧食產量越低,戰爭受益相比之下就越高,所以民眾參與戰爭的積極性也就越高。

所以不是我們不種田,而是種田不划算,打仗划算。

野蠻國家如是,其實“文明國家”也沒好多少。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羅馬城裡的富翁,像蘇拉、龐培、克拉蘇等人,他們擁有的財富大多都不是靠經營產業積累的,而是靠對外發動戰爭搶來的。歐洲是金礦的富產地,羅馬周邊的高盧、迦太基、伊比利亞、埃及、達西亞等國都存有大量金銀,戰爭俘虜還可以被賣為奴隸。所以技術稍稍領先的羅馬人早期對外打仗積極性極高。等到把周邊這一圈都征服了,剩下的荒地搶了也不划算,羅馬的擴張也就基本停止了。而後是蠻族入侵和穆斯林崛起,就換成更窮的歐洲蠻族和阿拉伯人來搶他們。

中國也是同樣道理,我們之所以“不好戰”,是因為祖宗早早的把東亞值錢(以當時的標準就是適合農作)的地兒都佔了,剩下的區域“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人不足以臣 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再加上東亞地區貴金屬稀缺,沒有太多金銀財寶為侵略戰爭買單。所以自然不願意發動戰爭。但中國人很喜歡內戰,兩三百年來一回,原因也是因為東亞的資源高度集中在這裡,大家一算,對外開疆拓土不如窩裡鬥來的划算。所以還不如自己人互相掐。

近代歐洲的殖民擴張戰爭不贅述了,去翻中學課本,你懂的,什麼西班牙征服、美國西進,都是有實惠,值得搶。

現代戰爭的動因比較複雜,主要不是為了像農業社會那樣爭奪土地。但仔細剖析起來仍離不開利益二字。工業社會的生產體系更加複雜,哪一個關節被卡死了都會帶來驚人的損失。比如德國發動一戰是為了與英國爭奪“陽光下的地盤”,而要地盤的目的則是因為搶來後可以完成原材料自主,不必再擔心被英國人卡脖子。而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動機則更明顯——當時美國威脅對日本進行貿易禁運,不給石油、不給鋼鐵。這相當於要了日本的命。所以只能打(雖然明知道打不過)。

而如今戰爭之所以少了是因為技術進步和全球化讓戰爭不在划算了。因為當今世界全球化生產鏈把大多數國家(只是指那些現代國家)都綁在了一起,發動戰爭需要付出的成本更多了。

中東等地之所以戰爭頻仍,是因為還沒有類似的國際產業鏈形成。所以當今世界是越窮的國家越容易爆發戰爭,因為這些地方戰爭的回報依然高於成本。

總結起來說,之所以會有戰爭,是個純粹的經濟學考量,有人覺得打仗對自己“划算”,就會發動戰爭。等到戰爭在哪裡都不划算了,它就會消失——如果人類能平平安安的繼續發展的話,相信這一天也不遠了。


被跨省的西塞羅

為了利益,犧牲的卻是普通人。



笑點研究學院

作為這個星球上的高級生物,本應該為這個星球的發展做更多貢獻。但系,由於某些生物物種還是停留在原始物種的位置上,貪戀著這個星球上的資源。權利,地位,金錢,女人,食物等都是引起戰爭的源頭。如果當人類拋開了一切,也許戰爭就會遠離我們。


差一微米工資全給你

為什麼會有戰爭?你問的籠統,但我回答得具體,嗯,我來抖個機靈吧!

之所以有戰爭,有可能是因為迷信和誤會。

秦始皇剛統一天下,就派燕國的一個方士叫做盧生到海上求長生不老之藥。

這貨在海上遛了一圈,然後帶回來一本《錄圖書》,敬獻給始皇帝,說這是一本讖書,能預測將要發生事的書,書上說:“滅秦者,胡也”。



所謂“胡”,不就是北方的胡人嗎?秦始皇一想,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說不定我大秦帝國真可能被這一幫化外的王八蛋給顛覆了,得提前把他們弄死,於是下令大將蒙恬帶領30萬大軍北擊胡人,“略取河南地”。

誰知道這個“胡”指的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嬴胡亥,一字之誤,虐慘蒼生啊!


八戒讀金庸

洞朗是我國土地;失去洞朗就失去西藏亞東縣的土地保護,假如印度強佔洞朗,我國亞東溝箐就在印度射程之內,洞朗又是打開西里古裡的唯一門戶,所以洞朗地理位置高於國家戰略位置;寸土必守寸土必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