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軍令只有進和退,正是因為簡單,蒙古大軍才能縱橫歐亞

重騎兵無可阻擋。在歐洲,甚至形成了一個“騎士”階層。

貴族,騎士和城堡,構成了歐洲中世紀最主要的元素。

但在中國“重騎兵”的僅持續了不到一百年的時間。

為什麼?因為蒙古有一個新的兵種,也是騎兵的終極兵種:“弓騎兵”登場了。

金國是“鐵浮屠”重裝騎兵,衝鋒無敵。

可是成吉思汗的主力,是“弓騎兵”。

蒙古軍令只有進和退,正是因為簡單,蒙古大軍才能縱橫歐亞

蒙古騎兵

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戰術靈活、令人生畏的部隊。13世紀由成吉思汗創建並由他的繼承者保持了一支騎兵部隊,蒙古騎兵沒有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最終建立了宏偉的帝國-蒙古帝國。

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後的敵人;能夠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不容忽視的是:訓練過程中形成的那種嚴格的紀律制度,使他們個個都服從命令,嚴謹不怠,這在中世紀的其它軍隊中是聞所未聞的。

蒙古騎兵從來都不是重騎兵。

而蒙古人的戰法,是典型的“弓騎兵”。

不管是打歐洲人,土耳其人,還是完顏氏女真。

蒙古人的戰法都是一樣的。

三峰山之戰,成吉思汗的小兒子拖雷只用了不到四萬騎兵,就消滅了大金國的主力軍隊。

金國15萬大軍崩潰。野戰軍損失殆盡。

而這一戰蒙古出動的兵力有多少呢。

一共才出動了不到4萬騎兵。

軍陣

中世紀歐洲人作戰,有著嚴格的陣型。

弓兵在第一排。開場時射完三輪箭,然後從間隙處逃到陣型後方。

蒙古軍令只有進和退,正是因為簡單,蒙古大軍才能縱橫歐亞

硬步兵在第二排,扛住敵方衝擊。

重騎兵在第三排。伺機開始反衝。

中型騎兵在二翼。守衛側翼,攻擊敵方側翼。

這是一套戰術體系。

“弓兵,步兵,重騎兵,輕騎兵”兵種搭配合理。俗稱團隊合作

團隊合作,team work 懂不懂。

而蒙古人來了,他們根本不不會和你正面衝突。

他們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衝過來。每人射一箭就跑,hit and run 。就算跑的過程中還能轉頭射箭。

蒙古軍令只有進和退,正是因為簡單,蒙古大軍才能縱橫歐亞

歐洲人重鎧重裝騎士,屬於那種“攻擊力1000,防禦力1000,移動力50”的昂貴兵種。

而蒙古人,是和你放風箏。騎馬到他的射程之內,放一箭就走,絕不戀戰。

“每輪傷你1滴血”。

“連續傷1000個回合”。

戰鬥從上午一直持續到了中午,再持續到了下午。

歐洲人忍住了飢餓,午飯也沒吃。

歐洲軍隊的陣型,千篇一律的模式化。騎士最講究紀律,說不能動,就是不能動。

而蒙古人去了又來,來了又去。

你不是不動麼。那好,我就讓你每回合傷1滴血。

到最後,波蘭人實在堅持不住了。開始轉身奔跑。試圖奔回城堡。

可是他們很快發現,哪怕連“回城”都變成了一個奢侈的願望。

因為“重騎兵”從來不以長程奔馳出名。

你要跑回到城堡,那是肯定沒這個命。

於是歐洲大軍,就被蒙古人的弓騎兵射殺在了半路中。

從頭到尾,蒙古人都不會和你打一場“正面會戰”。

歐洲人熟悉了堂堂正正的排陣,習慣了按照“弓步重輕”的出場順序。

就像現在團隊再三強調Team Work。

T你媽個頭啊,蒙古人過來,和你放風箏。誰來和你玩會戰。死腦筋就是活靶子。

三峰山之戰。十五萬女真士兵。

大雪山持矛站立在雪地中。站了整整一天。

蒙古人就是根本不和你作戰,而且不停地在旁邊騷擾和射擊。你想追又追不上。

最後金國大軍沒辦法,試圖回到基地。

蒙古人在後面追殺。

女真軍飢寒交迫陣型崩潰,十五萬大軍毀於潰營。

當歐洲人的剩餘部隊逃進城堡之後,他們終於鬆了一口氣。憑藉著中世界黑城堡的防守,總算可以把這些惡魔隔絕在城堡之外了吧。

可是沒想到的是,蒙古人是從東方來的。在西進之前,他們先襲擊了金國,帶來了漢人的工匠。

在當時11世紀,中國是全世界最擅長修建城池,攻城戰,守城戰的,沒有之一。

蒙古的西征軍中,帶著全套的中國匠人。

衝車,樓車,箭塔,各種攻城武器應有盡有。

野戰隔斷了城外,歐洲人困守孤城。

蒙古人過去一看,呸,三千人的也叫城市,三百人的也叫堡壘?

在中國,沒有十里三丈,都不能叫城牆。

於是蒙古人攻城也是滿分。殺得全世界滿地找牙。

最後說一下,“蒙古騎兵”的輝煌戰績,也是不可複製的。

蒙古人的“弓騎”戰法,和匈奴一脈相承。原理都是一樣的。

其中最核心的一點,是“射程”。

而到蒙古騎兵以“弓騎”的方法屠殺俄羅斯人歐洲人時,雙方在射程上並沒有明顯區別。

甚至可以說,蒙古人的射程要更遠一點。才能完成“弓騎”射法。

第二點,是“軍事思想”。

歐洲的軍事思想,極其僵化。一般“弓步重輕”大陣擺好。就永遠是這個架勢。

雖刀劍加身,也不能移動。

於是在蒙古人的放風箏的戰術下,一敗塗地。

第三點,是蒙古將領的優秀。

放風箏這種戰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

你怎麼保證你的部隊,不是豬隊友。走到前面鬧哄哄地,交通堵塞了。

電影院散場還塞住樓道呢。

千百人的蒙古騎兵,如臂使指,“稍沾即走”這是不可想象的精銳。

再比如說,敵人也有騎兵。不會呆坐不動。

敵人派騎兵來阻擾怎麼辦,盡力把你攔住。哪怕只要幾分鐘,後面的步兵就可以跟上。

蒙古騎兵,還需要有高超的騎術。(馬鞍和馬鐙的出現使得這種戰術可以實現,有興趣可以看一下之前的文章。)

耶律楚材服侍成吉思汗,他曾經驚訝於蒙古軍陣的簡單。

蒙古命令極為二進制。一共只有“進攻”和“退後”二個命令。

耶律楚材曾經試圖讓蒙古軍接受更復雜的軍令,更復雜的旗語。

但此後他發現不妥。

正是因為這種簡單到極點的軍令,才是蒙古大軍縱橫歐亞的法寶。

蒙古軍,軍令極嚴。

大汗說前進,就是前進。哪怕王子貝勒,也沒有任何特權。

而如果漢人的軍隊,有幾個“權貴”是不能砍腦袋的。

“稍沾即走”的兵法,根本就貫徹不下去。

第四個原因,是地形。

蒙古“弓騎”是一種遊走射擊的戰術。

這樣的戰法,需要一片非常“開闊,平坦”的土地。

最理想的地形,是大草原。這也是蒙古騎兵興起的地方。

此外,沙漠,戈壁,華北大平原,也是不錯的地形。

但是,如果到了丘陵地帶。尤其是有很多小山,狹道,河流或者是巷戰。

蒙古的戰法就會施展不開。萬一被別人堵在路間,甚至還可能大敗。

因此蒙古軍一路西進,把中亞西伯利亞俄羅斯都打完了。最遠打到東歐。也就是波蘭大草原。

但此後繼續的西進,中歐德國人的地盤可就全都是森林,沼澤,冰泉。蒙古人興趣索然。

從小亞細亞開始他們一路南下,征服了敘利亞。

和“奧斯曼帝國”的第一代開國君王打了一仗。把奧斯曼給徹底滅了。

可惜四個兒子中留了一個沒殺,沒想到300年後竟成了歐亞第一大國。

最後一個區別,在於歐洲人從來沒有見過“蒙古馬”。

歐洲所謂的“高頭大馬”。現代賽馬,全部都來自於歐洲血統。

從素質上講,甚至比“汗血寶馬”更好。

大宛馬體壯,身高,衝擊力足,負重能承受騎士和鎧甲。

相比之下,蒙古馬簡直就是騾子。無論是身高,衝擊力,乃至速度,完全不能看。

但是蒙古馬有一個優點,“耐力好”。

像蒙古戰法這樣跑法,幾乎就是一個上午,從頭跑到尾。天天馬拉松。

即使蒙古人普遍一人三馬,一人五馬。這樣的跑步消耗依然驚人。

蒙古馬耐力好,忍受力強。才能適合蒙古的戰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