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文 | 葛幫寧

來自幫寧工作室(gbngzs)的報道

2012年11月2日傍晚,山東即墨,離江淮A30上市發佈會還有約30分鐘。時任江淮乘用車營銷公司總經理的嚴剛正在酒店構思發言稿,突然被一陣敲門聲打斷。

來訪者是李斌,彼時他已創辦易車近12年,事業進入平穩期。不太安分的他開始琢磨新創一個公司,並將目光投向新能源領域。

“他問我兩句話:一是對新能源汽車前景怎麼看?二是如果他要幹,能不能幹?讓我從企業立場給一個判斷。”2018年5月10日,坐在江淮技術中心18樓辦公室裡,江淮汽車副總經理嚴剛向幫寧工作室回憶:“我覺得機會很大。”

幾個月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逾萬輛,主要以純電動為主,其銷量為11375輛。這其中,奇瑞QQ電動車銷量3138輛,比亞迪E6和F3DM銷量過千輛。亦因此,不斷有人占卜,新能源汽車市場潛力不容小覷。

這正是李斌想要的答案。又一年多後,李斌再次找到嚴剛,信心滿滿地給他講蔚來要怎麼造車,其打法和其他汽車企業有什麼不同。談到最後,他說,希望製造方面能與江淮汽車合作。

“他決心很大,決策很準,動作很快。”嚴剛繼續回憶,如果說2012年10月那個傍晚李斌給出要做這件事的信號,那麼這一次,他已經有了清晰的商業模式。

但是對於合作,嚴剛則有些犯難。“這與個人情感無關”,他說,畢竟這是關乎行業的大事。他甚至還給李斌推薦了幾家勢頭正健的企業,其中既有國有企業,又有民營企業。

蔚來當然有另一種選擇。後來李斌透露,除江淮汽車外,當時還有4家制造企業正在跟他談合作,其中兩家合資豪華品牌,兩家中國品牌。

李斌卻不為所動,仍希望與江淮汽車合作。

報告最後打到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那裡,由他決策。令人意料不到的是,聽完彙報5分鐘後,安進便拍板:幹。

“李斌說要做汽車,告訴我想怎麼做,用什麼方法做,做到什麼水平,他說服了我。我也告訴他,你這個方法我能給你實現。我們相互信任,便一拍即合。”2018年6月15日,在江淮蔚來合肥先進製造基地辦公室裡,安進對幫寧工作室這樣解釋道。

為何選擇江淮汽車?李斌的理論有四:其一,江淮的決心。它希望通過合作實現互聯網+創新。其二,江淮願意投資建全新工廠,其他都是生產線改造。其三,雙方長期以來的相互信任。其四,江淮是一個富有進取心且穩健務實的公司。

某種程度上,安進更看好互聯聯+創新。他認為,互聯網思維在國際化、商業模式、高效率等方面具有優勢,而製造業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去做事。“到底+誰?整合很重要”。製造業需要互聯網來獲取資源,而互聯網也需要製造業,把概念通過資源轉化為好產品。

“給我一個世界級命題,江淮做到了。”安進笑道。

只是誰也想不到,從2016年10月江淮蔚來合肥製造基地打下第一根樁起,不管是江淮汽車,還是蔚來,都將遭遇來自外界的重重質疑與壓力。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蔚來是什麼

一種新嘗試?

2018年6月15日,江淮蔚來合肥先進製造基地首次對小部分媒體開放。

這是一片佔地839.6畝,總建築面積約23萬平方米的基地,蔚來首款產品ES8和下一款產品ES6都將在這裡生產。新工廠乾淨整潔,裡面建有車身車間、塗裝車間、總裝車間、質量中心和測試跑道。其中,位於大門內左側的Nio House和員工食堂尚在施工中。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全鋁車身車間,261個機器人遍佈其間,採用鉚接技術為ES8白車身提供7種連接技術:熱融自攻鉚接(FDS)、自衝鉚接(SPR)、鋁點焊(RSW)、冷金屬過渡弧焊(CMT)、結構膠(Adhesive)、激光焊接(Laser)、高強度抽芯拉鉚(Monobolt)。

按照蔚來質量副總裁、質量管理委員會主席沈峰的說法,目前工廠產能仍處於爬坡階段,每小時約生產3輛~5輛。隨著生產節拍提升,第四季度後可實現每小時20輛左右,即平均3分鐘一輛。

這是對過去一段時間,江淮和蔚來紛紛被輿論聚焦質疑的一種回應。當時火力最為集中的主要有兩方面:一是ES8為何延遲交付;二是對全鋁車身鋁材等級的質疑。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事實是,從江淮汽車與蔚來宣佈合作的那一天起,外界關於“江淮汽車為蔚來代工”的討論就不曾停止過。一種聲音認為,江淮汽車的製造能力能否滿足蔚來智能高端產品要求?另一種聲音認為,一向務實的江淮汽車為何找了不靠譜的互聯網公司?

尤其是,2018年5月,一篇“探訪江淮蔚來生產基地”的文章見諸報端,文中對現場“車間靜,車庫空,物流鮮見”的描述再次將江淮蔚來工廠製造能力置於波瀾之上。

2018年6月,有媒體開始質疑ES8延遲交付的原因,認為“最可能發生的是全鋁車身導致的製造問題”。至此,有關製造、材質和全球幾個鋁車身玩家的對照以另一種方式被業界熟知。這些聲音就像漣漪一樣,在業界一圈圈放大。

“我們的確遇到一些難題,長期搞製造的人都知道其中的複雜程度,要做到儘量完美需要一個過程。”在2018年6月15日的溝通會上,安進帶來一疊厚厚的打印資料,大都是近期媒體界對江淮蔚來的批判性文章。“一個新鮮事物摔幾個跟頭沒關係,但看問題一定要客觀。”他說。

值得提醒的是,江淮汽車此前曾孵化過一個專門打造鋁合金車身生產線的公司,而奇瑞捷豹路虎的鋁合金生產線,就是該公司的作品。因此,江淮汽車在這方面有積累,這是其一。其二,江淮汽車還承擔著國家在鋁合金生產以及輕量化方面的課題。

沈峰的說法則更為直接。一個全新工廠,一個全新產品,一個全新工藝,而且包含很多新技術,“投產階段一定會碰很多挑戰,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講都一樣。我們希望慢慢把這些問題解決掉,同時確保通過規範流程、管理體系保證生產”。

但李斌並不完全認同延遲交付的說法。“和原計劃比確實有些延遲,這是事實,但並不存在一推再推”,他繼續解釋道,準確講,只是影響了少部分外部用戶和一部分內部用戶,1萬輛創始版承諾9月底交付完,這個計劃並沒有改變。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ES8使用的鋁材料包括3系、5系、6系和7系鋁合金,主要鋁合金供應產為諾貝麗絲。我們從來沒說過全部是7系鋁。”李斌這樣回應外界對鋁材質的質疑。

44歲的創業者李斌夢想與激情同在。他希望蔚來做一個有全球競爭力的初創公司,去進行中國品牌向上的新嘗試。

品牌向上這道門檻,以一汽集團、東風汽車、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奇瑞汽車為代表的中國品牌都曾做過不同嘗試,但要麼折戟沉沙,要麼成為先烈,要麼還在路上。時值中國汽車產業3.0變局前夜,李斌希望抓住智能電動汽車機遇進行突破,或許能趟出一條路來。

這也正是我們記錄梳理蔚來故事的根本原因。因為某種程度上,蔚來其實肩負著造車人的一些夢想:一方面,以李斌、李想為代表的創始人都對傳統制造業心懷敬畏;另一方面,蔚來打破了那種冷冰冰的傳統機械製造模式,為業界提供了一種新理念,一種新文化和一種新購車方式。

蔚來能抵達李斌心中的目的地嗎?他又如何定義蔚來的成功?2018年6月15日上午9時許,合肥文華酒店,李斌在此接受幫寧工作室獨家訪談。

以下為訪談節錄。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中國企業

全球化的一種新嘗試

GBN:您在圈子裡口碑一直很好,做事情有禮有節,而且跟其他新造車勢力不太一樣,您在很多場合都表達了對傳統制造業的敬畏之心。但是從您進入新造車勢力那一天起,您就不斷地受到挑戰和質疑,這是為什麼?您怎麼看待這些質疑。

李斌:有質疑很正常,本身創業就難,汽車創業就難上加難。我們要做一個高端汽車品牌,基本又給自己再製造了一個難,就是難上加難再加難。作為創新者,不被質疑反而不正常。所以首先非常正常,但別人對你的質疑,什麼都不會影響。

第二,面對質疑,要理性分析。要看他講得有沒有道理,是誤解,還是確實看到我們忽略的事實,還是我們沒有注意到的規律。認真去看到底發生了什麼,裡面有沒有建設性成分,再有則改之,無則加冕。

我們不應該完全不在乎,但也不要太在乎。如果是基於事實的質疑,當然要去弄清楚。有時候大家優先級不一樣,質疑者只能看到局部,我們要看全貌,有些不是我的優先級,但他覺得應該是優先級,優先級權重不一樣,因此要建設性去看。

第三,面對質疑,最好的方式是用做到的事情去回答,讓別人相信你,要多做少說。但如果一個朋友對你說了一些質疑的話,你要小心一些,看是不是真的有這回事。還要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

不要過度反應。因為即使做到了,也還會有新的質疑。比如交付完成,可能就會質疑服務。最重要的是去做,人家質疑交付,那就老老實實把交付做好,自然就沒人再質疑。將來客戶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一些小問題,那就老老實實把質量做好,不就沒問題了嗎?

我們認為,蔚來其實肩負著造車者的一些夢想。第一,作為新鮮血液,希望它不要被一些大財閥大集團綁架或者壟斷。第二,它打破了之前那種冷冰冰的傳統機械模式,提供了新理念,新文化和新購車方式。作為創始人,您怎麼給蔚來畫像?

你講得非常好。我們對自己的期許,從幾個角度來看。

第一,我們希望蔚來是一個用戶企業,不是簡單地以用戶為中心,而是徹底地從用戶體驗出發,從用戶視角去思考所有事情的公司。我提過汽車產業進入3.0時代概念,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汽車公司,應以用戶體驗為核心,以用戶關係的深度為主要競爭力。這是我們的一個目標。

第二,我們希望做一個價值觀驅動的公司。我們有真誠、關愛、遠見、行動,希望給用戶創造愉悅的生活方式。要做一個用戶企業,重要的是,每個人都代表別人對你的判斷,所以公司的做事方式,公司能不能準確地踐行價值觀尤其重要。

第三,我們希望做一個有全球競爭力的初創公司。從一開始,蔚來就跟別的創業公司不太一樣,我們生下來就全球招聘團隊,6000多名員工來自40多個國家,海外有800人,中國有很多外籍同事。

如何做一個全球競爭參與者?蔚來或許是一種新路線。這是非常難的一件事,面臨管理的挑戰,文化的差異,地理、語言及N多挑戰。但我認為值得去做,這是中國企業全球化的一種新嘗試。

第四,這也是中國品牌向上的一個新嘗試。之前中國品牌汽車沒賣這麼貴,大都先從低端做起,也有些國產豪華品牌,但中間定位就沒順過,現在也沒什麼市場影響力。在中國汽車3.0時代,我們抓住智能電動汽車的機遇來進行品牌突破。

另外一點也很重要。我們其實是新技術或者新理念和現有汽車企業融合創新的一個嘗試,像我們和江淮汽車、長安汽車、廣汽集團合作,包括蔚來資本對產業鏈的推動,都是發揮各自優勢。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上市不就是一次融資嗎?

我真的不關心”

GBN:目前蔚來的融資和上市走到了哪一步?

李斌:這不能評論。我肯定不會回答任何IPO的問題。

二是一些全球投資機構,像淡馬錫、華平、TPG、紅杉等。

三是國內一些金融和投資機構,像厚朴、興業銀行、招行、中金、國開金融、泛海等。

每次融資,我們說融就融完了,不開發佈會,不發新聞稿。因為第一,我們不是上市公司,沒必要去告知每個人。第二,融資很正常,什麼也不能證明,把事情做出來才真正重要。上市也這樣,很多人關心上市,我覺得上市根本沒什麼可關心的,上市不就是一次融資嗎?

我們換個角度,蔚來前後融資5次,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22億美元,這次IPO計劃最高規模20億美元。有人說,蔚來是不是應該先做出一個成功的產品,獲得商業回報後,再上市融資。您是不是走得太急了?

上市就是一次融資。只要能融到資,我上市也行,不上市也行,上市只是一個融資方式。另外,上市後公開市場能更方便投資者的進出,這也是好事。所以,上市從來不是一個公司的經營目標,它就是一次融資。我真的不關心,這東西不重要。

您是不是走得太急了?

投資者都不關心,關你什麼事?你又不買我股票。在我來看,這些質疑源於不瞭解,特斯拉上市時,Model S 還在研發,還有很多上市公司,像亞馬遜上市還賠那麼多錢。

(對於上市)很多時候人們是在用中國經驗去看全球問題。如果你去看美國資本市場,只要有投資人買,你就可以上市,這是投資者自我選擇。你說公司利潤很高,但沒人買股票,一樣不行。反過來,公司虧錢,像亞馬遜,像特斯拉,有人買就值錢,就能融到資。這和國內不一樣。

它有不同邏輯,不同資本環境。西方媒體肯定不會質疑,為什麼車還沒賣多少就去上市?這就是文化背景差異。你用中國上市公司邏輯去看待一個美國上市公司或者香港上市公司,肯定就不一樣。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您難道不擔心成也資本,敗也資本嗎?特斯拉成立14年仍處於虧損狀態。作為後來者,蔚來會比它更好嗎?

我們肯定不需要14年才去賺錢,今天的市場跟那時候不太一樣。其實虧損和投入是兩回事,從成立到現在,我們都在投入期。前段時間有人說我們虧多少錢,這不叫虧損好嗎?

就像小孩18歲之前要長身體,你那時候說,OK,你怎麼不去掙錢養家,你怎麼還在花錢學習?這邏輯不對,一個30歲的人可以這樣去要求他。包括特斯拉,人家有錢虧,有錢投入不就完了嗎?你管這事幹嗎?

因為資本具有逐利性,投資者需要回報。

我的投資人都不擔心,我都不擔心,大家替我操什麼心?這麼說吧。我現在要同時研發好幾款車,還要研發下一代平臺,怎麼可能投入奔馳、寶馬、奧迪1/10~1/20的研發費用去打敗它?不可能的事,想什麼呢?

什麼意思?大家更應該把這視為研發和體系建設的投入,而不是所謂簡單的虧損。如果我已經是一個成年人,我的車已經賣掉很多,那時候再說怎麼還虧損,怎麼運營質量這麼低,運營效率這麼低就可以。

現在等於是把我們和成熟汽車公司比。如果這樣,全世界就沒有一個創業公司或者創新公司。亞馬遜虧了那麼多年,特斯拉還在虧,並不影響它們的正常健康運營。從邏輯上講,這屬於笑一笑就過的質疑。說實話,我根本不在乎這個事情。

另一個問題,經過多次融資後,蔚來會被稀釋成什麼樣子?最後這個企業究竟是誰的?究竟是誰說了算?您不擔心嗎?

所有企業都是股東的,哪怕是國有企業,它也是國有的股東。公司有公司的估值,我又不是借錢。比如上市,公司有價值就成,有人用什麼價格購買公司股票,那就是對的。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和原計劃比確實有些延遲

但並不存在一推再推”

GBN:關於ES8延遲交付,您認為問題出在哪裡?從技術層面看,全鋁車身模式是不是有些過於冒進?

李斌

:和原計劃比確實有些延遲,這是事實。我們先來還原,NIO DAY時我們講過,今年上半年開始逐步交付,後來小範圍用戶面對面時說過,4月底開始小批量內部交付,5月底200號以內用戶小批量交付,後面才是外部用戶批量交付。

但並不存在一推再推。和當初承諾相比,對於200號以內的用戶,有一個月的影響,但200號以後的用戶目前還沒有影響。下週(6月22日)我們將做決策,要不要交付,到那時才知道到底有沒有推遲。

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邏輯。我們是預定製,前面1萬輛是創始版,承諾9月底交付完,目前為止我們沒有改計劃。所延誤,其實隻影響了少部分外部用戶和一部分內部用戶,準確來說就這麼回事。

這一個月究竟是什麼問題,是您們的問題,還是生產製造的問題?

我認為是客觀規律。你想想,我們從2015年7月1日開始,負責整車工程和設計的副總裁才到位,到現在不就3年嗎?全新正向開發,動力總成自己做,領先的自動輔助駕駛,智能化功能以及很多新芯片。本身供應鏈就很長,又用了這麼多創新技術,又是新工廠,新工藝,全鋁車等。

只能說,我們原定目標還是有些激進。但到底是哪件事延誤了一個月?在我看來哪個地方都需要ready,我不會迫於時間壓力去交付自己都不舒服的車。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為什麼蔚來出手就高開高打,您有沒有考慮過風險?吉利長城這兩年才慢慢做起來,在這之前,它們都經歷了長時間的積累。奇瑞用東方之子衝擊高端品牌,最後以失敗告終。蔚來憑什麼能成功?

總要有人去突破嘛。大家基因不一樣,我們本身做的就是這種開創性事情。今天大家可能都選擇性遺忘了,我們是Formula E第一個年度總冠軍,EP9跑得最快。去年我們發佈ES8,今年交付,不都做到了嗎?

重要的是看我們做到了什麼。從我的角度,做好一件事,要有三個因素。一是人,找有經驗的人,找幹過這些事情的人。二是資金,沒錢肯定幹不了。三是決心和目標。

怎麼設定標準?中國有句諺語,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所以要設定高標準,然後無所畏懼地幹。當然這中間需要更多人支持,朋友圈要大,有時候還需要一些運氣。就是這樣。

您認為運氣佔多少成分?

很難去評估,因為事情不同。我的意思是,需要一些運氣。我不迷信,但我從來不忽略偶然因素對事情的影響。

對新造車來說,渠道是繞不過去的話題。蔚來模式是在中心城市建體驗中心,但四五線城市怎麼辦?比如十堰的用戶要買ES8,他怎麼提車?怎麼交付?售後怎麼辦?

很好的問題。有件事超乎我們預料,就是全國用戶對蔚來的關注。上市發佈會時我們說過,2018年將在10個城市建體驗中心。後來發現,超過5個訂單的地級市有100多個。我們內部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果斷決定進入更多城市。

今年我們將在46多個城市建立運營網絡支持,在123個城市建立服務保障網絡。以十堰為例,可能全功能運營沒進來,但服務保障網絡先有,你可能需要到武漢或者宜昌提車,但日常使用有團隊支持。

也就是覆蓋近一半的全國地級市。

對,但基本能服務全國近300多個地級市,70%~80%地級市的服務保障都OK。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蔚來商業模式的另一個亮點是換電模式,這也是您一直提倡的用戶思維導向體現。但換電模式能否在中國走通,一直存在較大爭議。有人認為它更適合租賃市場,而不適合私家車市場,這些問題您怎麼看?

我們真沒想那麼複雜。你應該相信,我們肯定不會無來由地想這個事。我們想的事情特別簡單,三個出發點。

一是,加電怎麼比加油方便?如果家裡沒充電樁怎麼辦?換電模式提供瞭解決方案。

二是,如果補貼沒有了,電動車的初始購買成本能不能降下來?比如電池租用方案,減10萬元,每個月1280元,多合算,電池還可以升級。

三是,為什麼電動車殘值一直沒法保障?因為電池價格一直在下降,電池性能一直在提高。你總得給用戶一個選擇吧,它可以升級吧?

如果不是換電模式,這三件事情都做不到,從用戶視角去看問題就是這個意思。至於換電有沒有困難;投資大不大;技術難度高不高,那是我們要做的事,不是用戶該操的心。

包括移動充電車,我的目標就是讓用戶爽,至於我要投入多少,有沒有難題,那是我的事。跟外界我們有交流的義務,但我不可能因此影響我的商業決策,那就亂套了。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為什麼像蔚來這樣的公司

不能直接給資質”

GBN:您最早萌發造汽車念頭是什麼時候?嚴(剛)總說,2012年11月您第一次去找他……

李斌:我覺得做一個新汽車公司有機會,找他諮詢電動汽車方面的可能性。2012年在山東即墨,江淮有款新車上市,我去找他,那時我就已經在琢磨要搞一個新公司,問了一些問題。

找製造合作伙伴時,您本來有很多選擇,但最後為什麼還是堅定不移地選擇了江淮汽車?

我們從一開始就明確要找一個製造合作伙伴。當時既沒想去買一個資質,也沒想完全重新申請。我們要做的事情太多,最好有個合作伙伴幫我們,這是很早就明確的路線。

所以你看,很多地方找上門來推銷資質,你也知道以我們的市場影響力,絕對是排著隊來找吧,但我們從來不幹。我覺得買資質挺無聊,為什麼要花錢幹這個事?

為什麼選擇江淮汽車?

當時有5家企業在談,兩家合資豪華品牌,三家中國品牌,中國企業。最後選擇江淮,很多原因吧。一是,江淮的決心。江淮希望通過這件事實現互聯網+的創新,它把這當成是戰略選項。

二是,江淮願意投資建一個全新工廠。別人就是改造生產線。

三是,我跟江淮團隊,從安(進)董開始,到項(興初)總,到嚴(剛)總的互相信任有關係。

四是,江淮是一個有進取心、上進心且穩健務實的公司。你跟江淮這麼多年,你肯定知道。

您想過安(進)董會在5分鐘內就答應和蔚來合作嗎?您認為是什麼打動了他?

安董對這件事持開放心態。他的進取心和開放,不是一般人可比擬的。

但後來您們都為此承受了來自輿論界的壓力,比如有人說,務實的江淮為什麼找了一個不靠譜的互聯網公司?

(笑)我們這個不靠譜的公司最靠譜。不靠譜也可以理解成創新,務實的江淮找了一個創新的公司。

資質問題如何解決?如果獨立資質一直申請不下來,蔚來有沒有其他準備?

我們現在和江淮不挺好嗎?另外,該申請的就申請。別人都能申請下來,蔚來這麼好的公司為什麼申請不下來,那肯定不是我們的問題。以後你得這麼問,為什麼像蔚來這樣的公司不能直接給它一個資質,讓它叫自己的名字?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輿論也有這方面的聲音,對外開放,首先要對內開放。

這麼說吧,從單獨的智能電動汽車研發投入角度看,我相信蔚來肯定位列全球前幾名。重要的是要給有研發能力的企業發資質,所以我認為,研發投入應該在生產資質裡最重要,而不是簡單的建廠。

國家就應該給研發投入這麼大,和現有汽車公司合作這麼深,又是互聯網+的企業,在工信部一級目錄上直接給我們名字。現在發的是生產資質,比較尷尬。

這個扣解不開。工信部產品公告是根據生產企業或者進口車來走,就這兩條線。為什麼不能有第三條道路?給研發投入經過認定標準的汽車品牌企業放行。

你只要放開就行,讓市場來優勝劣汰。

蔚來送檢車,說清楚誰產的就行。我們也在跟工信部打報告,申請加一類。就像手機,我是研發主體,但我委託現有汽車公司生產,你幫我上公告,幫我按照公告管理,品牌標誌和碳排放都算我的。研發投入可以高標準,在中國境內每年投入20億元或者50億元以上,有20億元研發投入還怕建不了廠?

您喜歡讓員工從客戶角度思考問題,比如交大定(4萬元)後,用戶能不能再改訂單?內部員工覺得肯定不能改,但您卻堅定不移地支持用戶改。您認為蔚來在商業上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我們重新定義汽車用戶體驗,價值觀驅動的公司,以人為中心思考問題,大概是這些。

現在蔚來有6000多人,可能是新造車勢力中規模最大的公司,而且您還用了很多大拿。兩個問題,一是這麼多人,如何管理?二是這麼多牛人,如何在短時間內將他們整合到一個體系裡?

這是最難的一件事。不同背景的人,有人是汽車機械工程師思維,有人是軟件思維,有人是服務思維,不同職業決定不同思維模式。打個比喻,以前汽車公司基本是製造思維就OK,機械工程師思維就OK,相當於鼓樂隊,只需要用打鼓的節奏。

但現在不一樣。現在是有人拉提琴,有人彈鋼琴,有人吹長笛,是一個交響樂團。打鼓多簡單,梆梆梆,就一種節奏,現在是好幾種節奏,怎麼讓演奏出來的音樂和諧優美,肯定難多了。

所以我們必須要建立一種文化,這種文化能適應不同的人,不同的職業和不同的思維模式,他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節奏,當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到現在,我們也不能說解決得有多好,站在每個人的角度看都有道理,只能不停地排練,不停地磨合。

我們要做價值觀驅動的公司,首先想的是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所以我們要給用戶創造好的體驗,大家必須從這個角度出發。然後再看為這個目標,我們互相應該怎麼協作?應該怎麼做事情?

先得想清楚,這幫人要認可這個交響樂隊,認可互相配合,互相融合。我們公司內部有很多管理工具,光融合管理你就可以寫一天。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易車我做了18年,

你覺得我做蔚來會比它短嗎?”

GBN:在創業道路上,您要麼眼光獨到,要麼投資很準,要麼佈局很早,不管是最初的易車,還是後來的摩拜,以及您投資的出行領域。您認為是哪些因素助推了這些成功?

李斌:創業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成功概率非常低,我其實也投了很多失敗項目,不是做的每個公司都成功。因此,這需要綜合因素,你得有堅定的意志,時機要合適,有足夠多的資金,還要判斷事業和團隊……

很難說哪個因素最重要。有人會說資本最重要,或者團隊最重要,或者時機最重要。這麼說吧,你不能有明顯的短板,還需要點運氣。

在很多場合,車和家創始人李想都堅定地站在蔚來這邊。您和李想究竟是什麼關係?跟車和家的關係呢?

李想是我們的創始投資人,目前還是我們的董事。我們跟車和家有很多業務上的合作,有很多戰略協同。

業務上的合作能具體一些嗎?

供應鏈,一部分研發。畢竟這是兩個獨立的公司。

李想曾說過,新造車勢力最後能剩下來的最多就5家,而戴雷說,新造車勢力必須兩三年贏利。您的看法呢?最後剩幾家?窗口期有幾年?

兩三年贏利我做不到。汽車不是贏者通吃,哪怕將來Smart EV,市場會減少車企數量,會減少車輛數量,會減少SKU數量,但我始終認為不是贏者通吃。有人喜歡這樣,就有人喜歡那樣,要有個性化。

傳統汽車行業已有100多年曆史,最後沉澱下來也就那麼十來個品牌,這是有道理的。最後還是規模化、體系力和品牌的競爭。將來汽車行業也差不多,只不過player會發生變化,有人會進去,有人會掉隊。

從全球看,最終就是這麼多玩家,無非是誰能先進去,然後誰會退出來。我覺得這裡不分新老,新公司不代表新思維,不代表新模式,老公司可能革新,可能重煥青春,可能搞出新模式。

重要的是,我認為不叫新勢力,而是新模式會佔什麼比例?比如新技術,Smart EV佔多少,像蔚來這種全程用戶體驗模式佔多少,這樣講更合適。

您認為應該是新模式?

對。新模式,而不是新勢力。新勢力不代表新模式。我認為,將來只有新模式才能生存。老公司也可能有新模式,像我們跟廣汽、長安的合作都是新模式,模式創新和機制創新。

見識|對話李斌:成功?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您如何定義成功?您認為將ES8做到多少量,ES6做到多少量,蔚來才算成功?

10年以後才能說這個事。

10年?

成功?哪有成功可言?一直都在路上,10年以後再說。

走到現在,您對造車有更深刻的理解嗎?有沒有後悔嗎?

有什麼後悔的?不挺happy嗎?也沒什麼更深理解,我覺得和原來想的差不多。

這幾年都沒改變嗎?從進入到中間這些磨合。

不管怎麼說,我在汽車行業幹了18年。所以,我肯定不像別的搞互聯網的人,一下子插進來,到處都是坑。你沒發現,整體來說我們的坑踩得最少,說話最靠譜嗎?

一定要把我當成汽車行業的老兵來看,而且我對很多公司都有了解,也一定不能把我當成所謂的互聯網野蠻人來看。從互聯網行業看,我是汽車行業的人;從汽車行業看,我是互聯網行業的人。

蔚來會是您的終身職業嗎?有人說造車就是一條不歸路,您想過打持久站嗎?而不是兩三年就能解決的一場戰鬥。

對。當然,我特別同意這個觀點。造車不能有任何投機心態,投機心態就會死得很難看。你這麼想,我做易車做了18年,你覺得我做蔚來難道會比這個短嗎?當然我已經40多歲了,再加18年就60歲了。所以對我來說,這當然是一個終身職業,沒有理由它不是終身職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