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狀元頭銜還要高的榮譽是什麼?

歷史上曾有不少著名政治家、文人就是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名流千古的。狀元是科舉考試最終的第一名,代表著極高的榮譽,但是還有一個頭銜是比狀元更高的榮譽,那麼還有什麼比第一名的狀元更高的榮譽呢?那就是"連中三元"。這"連中三元"又是什麼意思呢?中國科舉歷史上都有哪些人曾得到過"連中三元"的榮譽呢?

比狀元頭銜還要高的榮譽是什麼?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完備於唐,至明代達到鼎盛。首先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資格參加每三年一次的鄉試。通過了鄉試的學子們被稱作"舉人",是可以做官的了。而志向遠大的舉人們,還會繼續參加由禮部組織的會試。考得會試的人被稱作"貢士",可以繼續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參加完殿試的學子們就是"進士"。在殿試上,會由皇帝親自圈定前三甲:狀元、榜眼和探花。

所謂的"連中三元"即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拔得頭籌,取得三個第一名。

當然,獲得"連中三元"是一件非常光榮但卻非常艱難的事情。在中國漫長的科舉歷史上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目龐大,簡直可以說是不計其數,單單是考中舉人的就數以百萬計。而能夠作到"連中三元"的,歷史上只有區區15人。

一千三百多年來,科舉制度為我國形成尚學、善學的風尚和傳統文化的發展、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這15位"連中三元"者也在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們是:

唐代的 崔元翰、張又新;

宋代的 孫何、王曾、宋庠、楊置、馮京、王巖叟;

金代的 孟宗獻;

元代的 王宗哲;

明代的 黃觀、商輅;

清代的 錢檠、陳繼昌和戴衢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