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

借用罗胖的话,“未来的商业竞争,本质上争夺的是消费者的时间。一切都可能充裕,唯独消费者的时间和注意力是稀缺的”。旅游作为必须消费者亲身参与的消费行为更是如此。

现代社会,更多有着现代意识的年轻消费者成为城市主流,他们的生活习惯开始影响并改变着传统消费观念。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时间也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不够用,能够用于旅游休闲的时间也非常有限。

未来旅游竞争的核心也必将从游客增量竞争变为游客时间争夺战。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争夺旅游者的时间, /

而旅游者什么时间是最有商业价值的?

先看城市一般消费特征。根据居民的消费习惯调研发现, 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一般来说,晚上人流量、销售额是白天的1倍以上。在上海、杭州、深圳、长沙、东莞等夜经济已经相对成熟的城市,人们晚上的消费占据了商家业绩的很大比重。

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

再看游客消费习惯的变化。由团队游向自助游、观光游向休闲游的转变过程中,游客已经受够了团队游起早贪黑的模式,自助游的游客正在向“上午睡觉、下午溜达、晚上疯玩”的模式转变。游客用于旅游消费的时间在向晚上靠拢,旅游消费也同样具有城市一般消费的规模。

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

再再看旅游大数据结果。一日游游客:过夜游客的消费差,不只是住宿,而是全方位的。以成都为例,2016年的最新游客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过夜游客的消费是一日游游客消费的3倍以上,在各个方面均有所增加。根据部分带有居住功能的复合型景区的统计,夜间时段的旅游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1/2-1/3左右,日间往往就是游览型消费为主,包含中餐也往往相对简单,但夜间活动则非常不同,可能包含晚餐、夜宵、酒吧、文化演出、购物,如能住下来,消费则会延伸至第二天。

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

因此,不管从消费者习惯变化趋势还是数据分析的结构来看,夜间无疑是旅游者最有价值的消费时段。

/这么说,夜间旅游的确很重要。那么问题又来了, /

夜间旅游究竟该怎么做呢?

先说理论方法,策划夜间吸引力、规划夜游系统、设计夜游内容、完善夜游配套,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塑造夜间吸引力。貌似说了等于没说,还是举几个非典型的夜游主导型景区的栗子吧。

第一个栗子,千古情系列,核心产品组合是夜间演艺+主题街区。熟悉的人都知道,宋城千古情系列是夜游主导型景区的经典案例,杭州/三亚/丽江千古情核心演出是下午和晚上,九寨千古情就只有晚上,与当地的核心旅游产品形成时间错位,紧抓夜间经济。千古情做夜游的核心手法是重金打造一场大型演艺

,但又不止于演出。

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

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

第二个栗子,秀丽东方,核心产品组合是灯光秀+夜间美食。这两年全国搞灯会和灯光节的很多,但多是短期活动性质,成都有家景区,硬是把灯光节做成了常年性的景区。在1250亩的生态公园内,做出了各种梦幻般的灯光秀场景。您要是白天去,那就是个普通公园,但一到晚上,那就是如梦如幻。秀丽东方的核心手法是灯光秀,不像传统灯会人挤人,而是把灯光秀置于大的生态环境中,游赏过程很自在,再加上夜间丰富的地方美食和游园活动,常年开放也人气爆棚。

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

第三个栗子,拈花湾,核心产品组合是禅行活动+街区休闲。有人要说了,拈花湾不是禅意度假小镇么,怎么是夜游主导型了?的确,拈花湾的文化特点是禅,但产品设计的重点却是夜游产品设计。如果去了拈花湾但没在晚上去,那……你最好再去一次。

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

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

因为拈花湾最主要的体验活动都是在晚上,人气最旺的也是下午和晚上,其中演艺活动,每个时间在10分钟左右,每半小时循环演出。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吸引人住下来体验,才能带动民宿和主题商业业态,形成白天游灵山、晚上住拈花湾的组合。拈花湾做夜游的核心手法是做整体氛围,每个演出时间不长、规模也不大,但比较精致,配合整个街区的夜景设计,非常有品味、有格调。

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

问问度娘,你会发现,除了这些明里暗里以夜游为主导的旅游项目,从大型主题公园欢乐谷到传统景区苏州园林也都在开放夜游,以图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挖掘游客的夜间消费,夜游将成为旅游消费升级的重要利器。无论针对本地市民休闲还是外来游客,抢先开拓“夜游”这片蓝海,将成为在休闲旅游大潮中脱颖而出的快捷手段和时代机遇。

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

延生阅读:如何解决景区休闲旅游的短板?发展“夜经济”

“白天看景,晚上走人”是不少景区休闲旅游的短板。如何延长旅游时间、提高游客在景区的参与度和逗留时间?有专家认为,丰富夜间旅游产品是解决“留客难”的关键,也是一个城市开放度和活跃度的体现,既能拉长游客驻留时间,也可以打破旅游的空间寂静,不仅可以优化文化与旅游产业结构,还能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

有一首名叫《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经典老歌,曾道出很多特色旅游地的心声。今天,我国正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跨越,如何让远方的客人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来了还想再来,依然是一道摆在所有旅游城市(景区)面前的考题,值得深思。

“车轮子”替代“脚板子”

“白天看风景,晚上数星星”已成“老照片”

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每年能和父母一起坐上小汽车或绿皮火车出一趟远门看看风景简直就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那时由于交通不发达,景区人少看点也不多,白天走路游玩累了,晚上就住在景区附近的小旅馆里看看电视、数数外面星星,一趟旅行足以回味若干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交通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浑身一体,市内有公交、taxi、地铁;短途客运有汽车、客轮、火车;长途客运有大巴、高铁、航班等等,尤其是接近1.5亿辆私家车成为居家代步工具,使人们“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再看,从解放初期人们每周工作六天,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工作5天半一直到现在的5天,再到本世纪初年实施节日长假和小长假制度,春节和国庆7天,元旦、清明、五一等小长假3天,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从昔日的“老照片”到今天的新变化所折射的历史变迁告诉我们,当便利的出行条件让旅游由“朝发夕至”变成“朝至夕归”,如果景区点位游客半天就游完,那人家肯定立马就走了,你想留都留不下来。怎么能够让游客游玩一天时间,拖到晚上在景区吃个晚饭,甚至晚上住下来,那就得在“白加黑”上全面发力,才能留住游客。

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如,杭州西湖夜游,晚上可以看戏,乘船游西湖、看商务型演出;上海黄浦江夜游,既可饱览外滩灯火,还可以闲步老街宵夜、购物。再如,香港的维多利亚湾的夜景鸟瞰和焰火表演、南京的夫子庙夜市和四川成都的宽窄巷子夜文化等等。甚至夜晚比白天更具吸引力,已经为“来了就不想走的焦点”。

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

“白天看景”呼唤“夜间消费”

创新融入方式做好“空间对接”方能取长补短

夜间旅游,顾名思义,是在夜晚时分进行的旅游。其目的是通过分散旅游流量,均衡旅游节奏,拉升旅游消费综合性收入值。这些好处显而易见,大家都能想到这里,关键是夜间旅游有很大的限制性,就游客而言,主要包括,游客的精力、短途旅游的时间限制和旅游消费附加值增大等困惑。

没有夜游,好意思讲旅游消费升级?

.

对旅游目的地和景区而言,其限制性在于,需要加强公共交通、餐饮住宿、医疗卫生、安全管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尤其是夜间旅游核心区设计规划比白天旅游景点要求高,既要从源头解决一些景区游客“进不来、走不动、出不去”的保障问题,还要解决游客“留下来、住下来,还会来”的效应问题。可谓一把“双刃剑”。

游客的停留时间一直是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其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毕竟一天24个小时,若是景区只经营8小时,剩下的16个小时零收入,那这种损失,从时间和空间上都非常可惜。但是,24个小时全部利用只是理想状态的说法。毕竟游客还要睡觉啊,不可能彻夜狂欢。

而现实状况是,为更好地吸引旅客,各大旅游景区景点的硬件接待设施都在普遍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游客的需求向高层次提升,所以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停留和消费需要,要看景区能不能拿出更加充分的理由把游客“留下来”,但能够留多长时间关键还要取决于夜间旅游项目的设计上。

解析近年来开启夜旅游模式的城市运行实践笔者发现,夜间旅游时间集中于傍晚到深夜前后5小时内,要想让游客欣然夜游,仅靠漂亮的夜景、绚丽的灯彩远远不够。因为旅游是个大概念,包含吃、住、行、娱、购、游等诸多要素,必须通过创新融入方式实现“空间对接”取长补短,才能真正让游客“夜有所乐”、“乐此不疲”。

“主打文旅牌”善于“串好点与线”

夜间旅游项目设计开发必须遵循“刺激消费”的原则

当前,国内有很多景区白天人山人海,而到了夜间却鸦雀无声,这对于主打文旅牌的地区,尤其是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地区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那么如何打造自己的夜间旅游吸引力?笔者认为,夜间旅游项目设计开发必须遵循“刺激消费”的原则,既要“打好文化牌”,更要善于串好“点与线”:

一是具备“成熟商业圈”。旅游景区内的商街夜市不同于以本地居民消费为主的城市商业街,景区的商街夜市如果要形成一定的吸引力必须具有文化元素作为支撑,因为通用商品无所不在,要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其规建区域应位于毗邻景区附近可以单独打造吸引力,而与景区相对较偏远的商街夜市,则应与餐饮、娱乐等融为一体,起吸附的作用。

二是具备“历史文化圈”。

这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无疑是个机遇,依托古镇、古村、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资源,把历史文化遗址打造成夜游看点和亮点,让游客在凝结历史文化的中到老街走一走,老茶馆里坐一坐,体验老街风情,顺便能购买一些特色文创旅游产品,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刺激点。

三是具备“休闲娱乐圈”。没有什么比看一场独一无二的演出活动更让人期待了。文化演艺活动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这里主要指旅游景区内的演艺活动,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各类旅游演艺项目已经不下上百处,规模有大有小,大到投资上亿的大型表演,小到乡间小剧场演出。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山水实景剧、露天舞台秀,还有音乐季和民俗表演等等,可以调动游客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四是具备“特色餐饮圈”。留下来就得住下来,玩累了就给吃夜宵,这也是夜间旅游拉动经济的题中之意。景区在给游客提供可选值多的住宿条件的同时,必须将一些分散夜间旅游产品串联起来,推动美食一条街、酒吧一条街、小吃一条街形成规模和影响力。同时,对开办夜间经营场所的企业和经营者给予政策扶持,激发从业者的自律意识和行业操守。

“夜经济”是块诱人的蛋糕,尽管要把它催热、做大,政府、景区、企业都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旅客为中心,以品质聚人气,以服务赢口碑,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住下来,来了还想再来,将不再只是一句理想化的口号。

——转自旅商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