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城變”——看開封繪就百城提質新藍圖

开封“城变”——看开封绘就百城提质新蓝图

一城宋韻半城水,美麗的開封西湖成為古城開封新名片 劉睿恆攝

开封“城变”——看开封绘就百城提质新蓝图

開封市古城體育公園的開園,讓開封“文化+體育”戰略得到全面闡釋,古樸的明清城牆和充滿活力的全民健身相得益彰

开封“城变”——看开封绘就百城提质新蓝图

演繹新東京夢華——綿延千年的開封鼓樓夜市

开封“城变”——看开封绘就百城提质新蓝图

“外在古典,內在時尚”的大宋御河 李俊生攝

保護傳統院落——挖掘開封老城獨特的文化韻味

开封“城变”——看开封绘就百城提质新蓝图

蘭考桐花飄香,人在畫中游 侯永勝攝

开封“城变”——看开封绘就百城提质新蓝图

留住居民心中的“故鄉”——開封鼓樓裡

开封“城变”——看开封绘就百城提质新蓝图

繁忙的中聯重科開封工業園生產線 劉睿恆攝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要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人民所求,執政所指。自2017年以來,百城提質工程的建設熱潮席捲中原大地,一幅以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建設和諧宜居宜業家園為目標的新藍圖,在古都開封徐徐展開。

大手筆謀劃,全方位實施,大力度推進——

2017年,開封市共實施百城建設提質工程項目291項,總投資436億元,完成投資234億元;其中,市區實施項目170項,總投資326億元,完成投資180億元。各縣區實施項目121項,總投資110億元,完成投資54億元;2018年至2020年,開封市已謀劃593項百城建設提質項目,總投資約1488億元。

老舊社區、背街小巷華麗變身;湖泊溼地、綠樹紅花常伴左右,遊園廣場、文化場館遍地開花……今日的開封,城市“顏值”驚豔鉅變,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正以全新的面貌躍然而出。

規劃之效

引領城市建設新座標

每到週末,開封市民李文盛都會在市區明清城牆西北湖溼地公園散步。在他眼中,他生活了60多年的這個老城,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城在林中、水在城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如同一幅風景宜人的彩色圖畫。

在李文盛的印象中,之前的開封市,有很長一段時間,雖為古城,衚衕遍佈,有歷史的味道,但滄桑多了一些,如同一張染色的黑白照,坑窪的街道衚衕、渾濁的水渠池塘……與現在的城市相比,是兩個世界。

是什麼推動了開封的“華麗轉身”

規劃先行,貫穿於開封市百城提質建設工程的每一個環節。“城市規劃決定著一個城市的發展方向、發展質量、發展高度和發展路徑。”開封市委書記侯紅表示,“百城提質是城市轉型的一項戰略,必須把合理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第一資源。”

新鋪設的道路順著青磚素瓦延伸,道路兩側古樸典雅的建築展現著開封老城獨特的文化韻味,文化肌理和古城歷史在磚瓦之上、牆角之間逐漸清晰……

自2017年4月,鼓樓區復興坊歷史文化風貌街區提質改造工程開始啟動。“擁擠”在這片面積約0.22平方公里老棚戶區裡的商場后街、鵓鴿市街、鐵佛寺街、生產街、復興街等10餘條街巷便開始了蝶變重生:

思路是——整改歷史文化風貌街區以政府主導、民生第一、保護為主、產業優先為原則,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實施“一拆”“三保”“四改”,即拆除違章搭建和醜陋張貼;保護市井格局、保護歷史建築、保護傳統院落;改造街巷道路、改造建築立面、改造地下管網、改造老舊廁所;

方案是——昔日街道兩側的破舊院落,經過“修舊如舊”的精心呵護,變成古色古香的青磚灰瓦筒式院落,透出十足的民國民居風貌。

“通過歷史文化街區修補整治,將改善民生與街區提質改造、文商旅融合發展有機結合,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傳承老城區文脈、提升老街區功能,為老城居民構築美好生活。”鼓樓區委書記魏培仕說。

“整個街區上的每塊磚、每片瓦、每個石頭,都承載著歷史滄桑。”鼓樓商業街區黨工委書記鄭曉麗說,“老街區的修繕,把居民心中的‘故鄉’留了下來。”

在百城提質工程規劃中,開封市結合八朝古都的歷史特色和文化底蘊,完成整座城市景觀風貌設計及色彩規劃引領,始終堅持把規劃作為城市建設的第一粒釦子——

目前,開封市已經形成以城鄉總體規劃為統領、以各類專項規劃為支撐、以城市設計為指導、以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依據的規劃體系,統籌城鄉發展和建設。

同時,著眼城市空間佈局最優、產業發展效率最高、人民生活環境最佳,全市高起點、高標準編制了開港生態經濟帶規劃、鄭開雙創走廊空間佈局規劃、海綿城市總體規劃、綜合管廊總體規劃、綠地系統規劃、教育設施規劃等27項專項規劃;完成古城區、南部片區、高鐵站片區等重點片區城市設計及控制性詳細規劃36項;探索完成了自貿區多規合一及整體評勘,一渠六河詳細規劃,城牆六期、七期、八期修建性規劃,街道景觀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等,突出規劃引領城市建設理念,著力構建地上鋪海綿、地下建管廊、智慧在雲端的城市立體創新系統。

規劃中堅持突出特色、彰顯魅力,充分挖掘傳統文化,優化城市設計,彰顯城市風貌,使開封市更有特色、更有個性、更有文化氣息。“通過規劃引領,我們將確保城市建設的每一項工程都精益求精,確保城市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更加人性化,真正讓城市建設和管理工作代表當前最高水平。”開封市委書記侯紅說。

以水潤城

賦予城市靈動和活力

一城宋韻半城水。

開封自古水系發達,水域面積佔老城區的15%,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水城。乘坐宋式遊船暢遊“東京城”,體驗夢迴千年的宋都之旅,只見宋風浩蕩、宋韻滿眼。開封的水,充滿了歷史的記憶、文化的積澱。

開卷有益、陽春白雪、滄海遺珠……其實,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都出自古都開封。遊客漫步大宋御河畔的開封成語典故苑,就能看到24塊奇石上刻著27個成語。該項目策劃者、省作家協會會員趙孝斌說:“這也給開封水系增加了些許文化元素、文化符號。”

大禹治水、于謙鑄鎮河鐵犀、林則徐治河等,都在古城留下了世代相傳的佳話。而隨之衍生開來的大禹文化、黃河文化、鐵犀文化、包公文化、碑林文化、抗洪文化、清濁文化等,都是開封因“水”而興的文化特質。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城市因水而平添靈性,因水而更加秀美。

在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實施過程中,開封市做好以水潤城文章,加大河流的規劃整治力度。在確保防洪排澇安全的基礎上,按照水清、岸綠、水美、景美、水通、水靈的設計目標,構建水系兩岸特色遊憩、都市休閒、文化長廊、濱河觀光於一體的多功能空間,逐步達到以水養城、以水美城、以水潤城、以水活城的城市水景觀。

構建功能各異定位準確的濱水空間。開封市按照中心城區水系規劃,將區域內水體功能分為行洪蓄洪、生態調節和景觀遊憩等不同功能,同一水體在一種核心功能之外兼有多種功能。

傾心打造一湖一特色、一水一景觀。開封市結合流域和區域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河流水系特點,以水資源綜合規劃、流域綜合規劃、防洪規劃等為基礎,差異化打造湖、水景觀效果;同時,注重現代科技元素的應用,讓每處水景魅力獨特、植被搭配迥異、文化韻味濃郁。水面面積達6000畝集防洪安全、休閒遊憩養生、文化展示於一體的開封西湖,如今成為展示開封生態文明的新窗口;西北湖溼地公園採用海綿城市新理念,配備收集、淨化雨水裝置,使雨水得到循環利用。

開闢水源,保持水質,完善水系,連河成網優化水資源配置。自去年以來,開封市推進“十湖連通”工程,加快“一渠六河”項目建設進度,實現水系互聯互通,重點打造“十河、十湖、十溼地”,賦予開封城市更多的靈動與活力,將不同類型、級別、功能的城市水體相互連成網絡,創建富有活力的濱水空間,為開封市區提供豐富、清潔和生態環境水源,改善微氣候,提高中心城區的品位和靈氣,提高和改善群眾的生活環境;為市民營造了一個舒適、休閒、健身主題多樣的濱水遊憩廊道,讓人們漫步其中,流連忘返。

以海綿城市的標準,推進水系綜合治理。開封市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城市發展方式。一年多來,開封市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讓市民切實感受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實效。

以水潤城,潤活城市之靈性。2017年8月15日,開封一渠六河工程正式開工建設。此項工程是開封市水系工程和“十湖連通”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雙修”和“百城提質”的重點工程。一渠指的是西城區西湖引水渠的西乾渠,六河指澗水河、西護城河、南護城河、東護城河、利汴河和惠濟河,總治理長度23.2公里,總投資達到36.7億元。

“工程通過截汙控汙、河道清淤、橋樑建設、水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構建連接新老城區水系,展現古城風貌的河湖水系連通體系。”一渠六河工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部長金榮芝說。

今年年底,一渠六河工程通過環、點、線、面設計,實現開封古城環城水系的華麗變身:一條環城濱水風景綠道串聯5個城門節點,打造出5個濱河公園,變幻出8段特色濱水岸線。一渠六河穿過49座橋樑,宛若一條熠熠生輝的“珠鏈”環繞古城。

一年前,這條“珠鏈”旁還居住著1805戶棚戶區群眾;

一年後,這條“珠鏈”將從開封古城牆下50多年的棚戶區中破繭而出。

愛水的開封百姓,未來的生活中將激起一泓百城提質帶來的“幸福之水”。

如今俯瞰開封,水系互連通。以水潤城,水暢起來、水流起來、水活起來、水靚起來,古都開封這曲關於水的“四重奏”,那麼韻味悠長、悅耳動聽……

“人在園中行,水在腳下流。如今的開封,實現了人與水、人與城和諧共生的良性循環。”家住開封市九鼎雅園小區的市民海智敏說。在他的眼中,生活了70多年的這個老城,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流光溢彩、美不勝收。“生活在西北湖溼地公園旁,感覺就像是生活在風景裡,真是美極了!”

以綠蔭城

古城處處染蔥蘢

綿延不絕的生態廊道、開闊舒展的綠色廣場、錯落有致的園林景觀;城市主幹道兩側鬱鬱蔥蔥,路口花壇花團錦簇,像一個個迷你小花園,十分別致;被綠蔭環抱的古城牆下,休閒、健身、娛樂等設施,成為集群眾休閒、健身、娛樂於一體的兩條帶狀型公園……

如今的開封,滿眼蒼翠遮不住,半城清波一城林——

主城區大梁路兩側的梧桐樹伸展著枝葉,在炎熱的季節給過往行人送去清涼;

蘭考大地泡桐桐花飄香,遮天蔽日;祥符西姜寨百萬棵紅豆杉,空氣富氧,引來遊客“深呼吸”;

綠色產業生財,造福群眾萬千。尉氏張市,萬畝桃園,春有花、夏有果,以遊生財、以果聚財,這是產業轉型升級的範本,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成功實踐。

“在城市裡生活的我們能處處行走在林蔭下,太美了。”開封居民王娜感嘆道。

過去兩年,開封市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契機,千方百計增綠,加快綠廊、綠帶、綠網建設,提出“城區園林化、城郊森林化、廊道生態化、農田網格化、村鎮林果化”的建設目標,加大對城市園林綠化的投入力度,以綠化、亮化、美化專項建設為主要內容,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

2017年,開封市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中心城區栽植喬木19萬棵,種植灌木115萬餘株,新增綠化面積約3030畝。目前,全市建成區綠地面積達到3775.6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7%,城區有各類公園14個,公園綠地面積1024.9公頃,人均綠地面積達11.1平方米。

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開封市林木覆蓋率達23%、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40%。同時,著力改善林木結構,增加闊葉林、長綠樹,做到四季常綠、四季有花。多種途徑養綠,探索市場化手段,提升城市綠化管理水平,對各類園林植物進行合理配置,保證綠化效果,打造好十大綠地公園、50個街坊遊園,打造中心城區濱河湖泊綠地、城牆綠化景觀帶,串聯中心城區的公園等公共開放場所,共同構成中心城區自然生態網絡。

作為古城,開封市結合老城區特點,以生態廊道“穿針引線”,將數十塊城市綠地連接起來,實現了“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從2005年起,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開工建設的環城牆公園,猶如一條鑲嵌在老城周邊的綠色環帶,使古城百姓充分享受到綠色帶來的實惠;而在新城區,寬約650米、綿延6公里的森林公園也已形成,一條亮麗的城市綠帶綿延成蔭。

如今,開封市已初步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綠化格局,呈現出“古城處處染蔥蘢”的全新景象,城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市品位明顯提高。

“生活在開封的人是幸福的。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城牆環城公園等一大批城市建設新亮點的湧現,讓古都開封更加宜居、更加宜業、更加宜遊!”在珠海工作的河南大學畢業生程莉談起開封這座讓她魂牽夢縈的城市時,讚歎不已。

開封,這座歷經千年滄桑的歷史文化名城,因綠而益顯生動;

你我,在百城提質征程中,幸福感、獲得感因綠而不斷提升。

以文化城

打造城市核心競爭力

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說過,“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生活在中國的宋朝。”

延綿千年的文脈,孕育了開封精美馳名的木版年畫、汴繡和書畫。當下,在百城提質工程建設中,開封利用豐富的宋文化,打造舒適宜居的心靈棲息地,吸引更多人來此感受新的東京夢華——這種生活就叫開封。

只要文化還在,這篇以文化為引領的文章定必將漸次展開,風生水起。

晨曦初露,朝霞滿天,開封龍亭湖廣場。

年過七旬的老市民田鳳祿拿著自制毛筆,以地為紙、以水為墨,在青石板上揮灑自如。“我希望更多人有雅緻的追求、輕鬆的生活。”田鳳祿說。截至目前,開封已有近200名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省轄市中全國第一。

“淳樸的市民及他們日常淡雅的生活才是一座城市最美麗的風景,才是這座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最佳體現。”開封市市長高建軍表示。

翻開已經舉辦十屆的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活動安排表,讓當地百姓“唱主角”的原則始終如一:每年群眾文化活動的數量都在半數以上,各大文化活動場所也都組織了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演出活動。活動參與零門檻——廣場上、城牆下、水系邊,處處是舞臺,滿城皆風景。

“這兩年,開封人民明顯自信了,更快樂了。”來開封投資已經8年的一位浙江商人由衷感嘆。泛舟湖上並肩看風景的情侶,金明池廣場自顧自歌的孩童,早起興沖沖奔向驢肉湯館只為一碗熱湯的食客……在一個華麗麗、急匆匆的大時代,寧靜樸實的小日子最彌足珍貴、令人嚮往。

近年來,開封努力實現從“開封文化”到“文化開封”的轉變,促進城市發展轉型升級。當七盛角、開封城牆、啟封故園、珠璣巷、東京極地海洋館、上河城小吃街等一個又一個文化旅遊新景點迎接四方賓朋,古都汴梁處處呈現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的風雅情趣。在古都開封,博大精深的宋文化在這裡沉澱、積累,成為開封這座古城發展文化旅遊的獨有資源。

如果以時間為軸,那麼,以文化城在開封就有一條相當清晰的脈絡:

從以文化建設推進旅遊產業升級,到“文化+”引領古都復興,數十載摸爬滾打、風雨兼程;從發展“全城一景”的宋文化主題公園,到一批批極具歷史記憶、地域特色的文化旅遊景點建成和推出,開封厚重的宋文化印記,鑲嵌進一塊塊青磚黛瓦。一個個文化旅遊項目的落地開花,加快了這座千年古城的發展步伐。

幾年來,以文化城,碩果累累,全民共享。細數這些新的文化旅遊景點,讓“老開封”心潮澎湃:

開封城牆,這座見證了城市歷史變遷的古老城垣,如今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全長14.4公里的古城牆,經過近年的逐段修繕,已成為風景優美的綠地公園和市民樂園;

歷史上的開封,因一汪又一汪的碧波清潭,得到了“北方水城”的美譽。近年,開封傾力打造的大宋御河、開封西湖將自然風光和人文景緻完美融合,讓遊客和市民在兩岸絲竹雅韻中體驗出“人在畫中游”的美感。

以文化城,讓開封更加自信——

開封每年都會謀劃和建設十大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為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明方向、奠定基礎。當一批批新的文化旅遊產業項目驚豔亮相,文化開封的濃烈氣息便撲面而來,2017年共接待遊客5862.6萬人次,他們對開封的印象更是常來常新、變化不斷;

特別是今年一季度,開封文化項目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展館規模、布展水平堪稱國內地級市一流水平的開封市規劃展示館、美術館、博物館相繼開館;

與此同時,開封不斷將歷史文化資源進行轉化,讓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這種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創新和轉化,重新定義了“傳承”的含義。以文化城,讓開封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步伐更加鏗鏘有力。

“開封市是八朝古都、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資源豐富,歷史底蘊厚重。要珍惜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按照保護和開發相結合的原則,樹立一盤棋的思想,堅持規劃引領,增強規劃科學性、指導性,保護古城整體風貌,延續歷史文脈。”省委主要領導前不久在開封調研時要求。

在開封,隨便撿起一塊古磚,仔細看看,便能尋找到一段歷史;在開封,穿過一條巷,彷彿還能聽到包龍圖出巡的聲聲鑼鼓……今天的開封人,或許已能自信地說:品文化,就來開封城!

“宋文化對華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影響深遠,是開封獨特的文化品牌。”開封市市長高建軍深知,對宋文化底蘊發揮得夠不夠、挖掘得深不深,是古城開封提質的關鍵所在。

比如,從挖掘文化資源上入手,充分發揮宋文化研究院的作用,加強對宋文化內涵的研究、挖掘和展示,在城市特色培育、文化品牌打造、城市風格設計等方面突出開封特色;

比如,加強文化載體建設,重點提升“十街”、建成“十館”、打造“十片區”;

比如,傳承文化記憶,既注重物質文化遺產“形”的保護,又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神”的傳承,加強對古城區的空間體系、街巷肌理、文物古蹟、建築風貌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整體保護,不留歷史遺憾。

作為國家第二批“城市雙修”試點城市,開封編制完成了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規劃、宋都水系、十湖連通、復興坊,城牆六期、七期、八期等專項規劃。城市修補重點實施了城牆修繕工程和復興坊、宋都御街、雙龍巷、馬道街、鵓鴿市街、生產後街、書店街等歷史街區保護與修繕工程。

10多年前,因解放路拓寬,家住裴場公衚衕西口的季豔隨父母搬至其他地方居住。今年春節前夕,回遷樓完工後,他們一家重新回到位於裴場公衚衕西口的商住樓新房子里居住。

“鼓樓一直是開封城市的中心區域,但隨著城市向西發展,鼓樓附近低矮破舊的民房、空中蜘蛛網似的各種線纜、因為下水道堵塞而汙水橫流的街道成了棚戶區的象徵。”季豔回憶說,“市委、市政府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融入‘城市雙修’的發展理念,對這一帶的老街街巷進行整體修復提升。如今,這裡正在進行趨於完美的蛻變。”

“看著經百城提質建設修葺的新街景,真的有些羨慕居住在這些老街巷的居民,這樣的居住環境讓人覺得幸福。”季豔說,充滿文化味道的這幾條街區,就是開封宜商宜居的縮影,越來越美的開封肯定會吸引更多外地人來發展。

以業興城

支撐轉型升級城市之力

產業興則開封興,產業強則開封強。

如果把開封的快速發展比作一支激越動人的樂曲,那麼產業的不斷髮展壯大、轉型升級,則是其中最有激情、最有力的節拍。近年來,開封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經濟呈現出了“穩中求快”的良好發展態勢,各類產業的快速發展將開封打造成一座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

這個一期投資12億元的優德科技園項目,從當年5月開工建設,到第二年3月順利投產,短短10個月,實現了“從一紙空白,到一期建成6棟4層車間15萬平方米”建設的加速度。

同樣,2017年5月19日,投資逾1000億元的開封恆大童世界項目開工。作為河南乃至中部地區的文化旅遊產業新的目的地,恆大童世界項目從當年1月13日簽約到開工,歷時126天,創造了重大項目“招、籤、落、建”全鏈條招商引資的“開封速度”,也印證了河南自貿試驗區開封片區投資便利化和政府職能轉變所帶來的紅利。

優德科技園、開封恆大童世界創造的加速度和“開封速度”是必然的,它成為書寫開封市項目建設“開封速度”的一個漂亮腳本,背後昭示出的是開封市秉持大招商、招強商的發展理念和下大力氣營造親商、安商的良好投資發展環境。

近3年來,開封市通過培育龍頭企業,提升傳統產業,鼓勵企業創新,吸引了一大批具備核心競爭力、高附加值的高新企業入駐全市八大產業集聚區,形成了汽車零部件、農副產品加工、現代電子等十大主導產業。

以業興城看今朝。作為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載體,百城提質為未來提供一個什麼樣的發展平臺,是具有重大戰略價值的命題。開封市的選擇是,百城提質要為新興產業騰出空間,為改善民生騰出空間。

城市不僅應該成為生活的天堂,更應該成為創業的沃土。開封市樹立“產、城、人”融合發展的理念,一方面加快完善道路、供熱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文化、醫療、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城市的承載力和吸納力;另一方面持續優化就業創業環境,做大做強產業集聚區、商務中心區、特色商業區等發展載體,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擴大創業就業容量,促進產業、繁榮城市。

“城”拉不開框架,就缺少空間;“市”沒有產業支撐,就難以繁榮。依照“產、城、人”融合發展的理念,開封市把項目規劃與環境改善、設施配套、棚戶區改造、功能提升、產業發展相結合,使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水清林秀。

2017年4月1日,河南自貿試驗區開封片區掛牌。古都開封站到了改革開放最前沿。經過一年多的“試驗”,開封片區以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魄力,圍繞“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開創了諸多國內第一:

成為河南自貿試驗區在全國第一個推出典型案例的片區;率先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率先完成“多規合一”,率先啟用事中事後綜合監管平臺……

一年前,開封市民胡予崢覺得河南自貿試驗區開封片區離他有點“遠”:距離遠,離他家有10多公里;生意遠,自貿試驗區是做大生意的,與他的小生意“八竿子”連不上。但是,今年3月22日,他買了一款新型的越野車,自貿試驗區政策一下子給他省了10多萬元。當天,他在自貿試驗區開封片區首批平行進口汽車交車儀式上說:“自貿試驗區的確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緊扣河南自貿試驗區開封片區產業發展功能定位,開封謀劃打造“234”產業集群體系。“2”即以文創產業和醫療旅遊兩大特色產業為亮點;“3”即以高端裝備及汽車零部件、戰略性新興製造業、農副產品及食品加工三大製造業為支柱;“4”即以服務外包、現代物流、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四大現代服務業為主導。

“以中部營商環境國際化引領區為統領,對標國際通行規則和最高標準,系統集成各項制度創新,將開封片區建設成為營商環境國際化樣板工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開封市委書記侯紅表示。

目前,開封市已規劃確定了開封片區中央商務中心、文創藝谷、健康樂谷、高新智造谷、創智孵化谷、國際物流港、國際商務信息港的“一心四谷兩港”的產業空間佈局;確定了以自貿試驗區20平方公里為中心,周邊30平方公里至50平方公里預留區域、全市8個產業集聚區、10個商務“兩區”與自貿試驗區聯動的四區聯動新格局;加快海關、檢驗檢疫等機構的申請步伐,保稅物流中心、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的規劃正在快速推進。如今,開封真正做到了以城促產、以產興城、以業聚人。

當前,開封市正全力做好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文化城、以業興城四篇文章,全力以赴推進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彈奏出一曲新時代城市發展新樂章。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隨著百城建設提質工程的推進,一個更加宜居、更有品位的開封,款款向我們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