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越高的人,越不相信人脈!

收入越高的人,越不相信人脈!

不知道你注意到沒有,過去這些年,中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比以前疏遠了一些。過去如果說兩個人關係好,能好到不分彼此,幹什麼事都要在一起。現在不論是學校還是在公司,乃至鄰里和親戚之間,這種關係已經很少了。過去還有結拜異姓兄弟,認乾爹乾媽,這些現在也幾乎沒有了。

收入越高的人,越不相信人脈!

還有很多過去的格言現在也不說了。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格言,什麼“一個好漢三個幫”、“多個朋友多條路”、“遠親不如近鄰”,現在可能連中小學生寫作文都不用,這些詞顯得太老也太土。

我有個感覺,中國社會正在變成個人主義越來越強的社會。

最近有一項研究,跟這個現象很有關係。這是紐約時報5月12日的一篇文章,“怎麼說服富人捐款”(How to Get the Wealthy to Donate),作者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三個研究者(ASHLEY V. WHILLANS, ELIZABETH W. DUNN and EUGENE M. CARUSO),實際上是他們自己做的幾項研究的一個綜述。

這些研究者對富人的定義是個人年收入在9萬美元以上。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我們多次說過,美國家庭年收入的中位數是6萬美元。個人收入9萬美元,就相當於普通美國人收入的2到3倍左右。這差不多是高科技行業一個有碩士學位的工程師的收入水平,在其他行業就是管理層的水平。

很多研究都說明,富人是比較自私的。如果你有個愛心項目需要募捐,你最好找收入不是特別高的人。不但富人不願意為了愛心捐款,連富人家的小孩都比別的小孩更不願意捐款。

所以千萬別對富人的愛心抱太大幻想。富人真要捐款也可以很大方,但肯定不是為了愛心,而是為了自己。

今天說的這個研究,則是一個實用技能:如果你想讓富人掏錢捐款,這個廣告詞應該怎麼寫呢?

研究者做了幾個實驗,結果非常相似。其中一個實驗是跟一個救助孩子的慈善機構合作,在他們的捐贈網站上搞測試。他們測試了兩個廣告詞 ——

“讓我們一起來救一個孩子”

“你 = 救命者”

結果是對於那些年收入9萬美元以上的高收入者來說,第二個廣告詞的效果大大好於第一個廣告詞。

一般搞捐款活動,我們直觀的想法,都是眾人合力去做一件好事,為的是一個共同的目標。可是你要想說服高收入者捐款,說“共同的目標”他根本不感興趣。你得強調這個捐款行為是他的一個個人成就。

收入越高的人,越不相信人脈!

換句話說,高收入者救孩子不是為了那個孩子,而是為了給自己增加一項“曾經救過人”的成就。

還有一個實驗是在美國一所非常著名的商學院進行的 —— 沒有透露到底是哪個商學院 —— 募捐的對象是商學院的校友。測試的廣告詞也是兩句:

“向前一步,開始你的個人行動”

“讓我們支持一個共同的目標”

可想而知,第一個廣告詞大獲全勝,平均每個人的捐款比第二個廣告詞多了150美元。

我看這個研究,就覺得這些高收入者真是有點像咱們的用戶 —— 希望自己變得更厲害。所以你看,哪怕是募捐,都得給用戶賦能啊。

這個研究結果不是孤立的。作者說,他們之前還做過別的研究。讓一些受試者回顧,你曾經有過的一次重大的經濟成功是怎樣的?比如你獲得一個高收入的工作,或者說你掙了一大筆錢。那次成功,是什麼因素促成的呢?是因為家庭的因素,還是教育的因素?

結果發現,越是高收入者,越強調成功是因為他自己的努力工作和天賦。

好,現在關鍵的來了。高收入者之所以不愛為了愛心捐款,也許不是因為他們特別自私和小氣。研究者說,這可能是因為高收入者的思維模式跟低收入者不一樣 —— 低收入者更願意依靠集體的力量,更願意互相依賴;高收入者更願意自足,靠自己解決問題。

收入越高的人,越不相信人脈!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搬家。如果你是一個低收入者,你搬家肯定得請親朋好友過來幫忙。這意味著,下次朋友搬家的時候,你也得去幫忙。這也就意味著,你為了將來有人來幫你,就算現在還沒有搬家需求,看見別人需要搬家的時候,你也應該去幫忙。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朋友之間本來就要互相幫助,哪有那麼多算計?但是也許,或者說至少對某些人來說,也許這是一種理性行為,是為了未來依靠別人做一個人情儲備。

但如果你是個高收入者的話,那你就完全可以用錢來解決搬家問題。想搬家,直接請一個專業搬家公司就解決了。你平時就沒必要處心積慮地積累什麼“搬家的人脈資源”。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研究者說,在做捐款實驗的時候,他們曾經試圖教育這些高收入者,你們也應該為了集體的共同目標做貢獻啊!但是研究者的說服工作都失敗了,高收入者根本不買賬。高收入者就是隻相信自己。

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以前有人做過深入研究,發現高收入者教育孩子更強調個人:孩子你一定要想辦法去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低收入者更強調集體,讓孩子把集體需要放到一個更優先的位置。

我的評論:

聽說了這兩種不同心態的教育思想,我心裡面真有點不是滋味。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應該把集體的需求放到第一位,人應該有點高尚情操,無私奉獻。咱們中國人從小都是受這個教育。而現在居然有人說,這樣的教育是低收入者的特徵?

可是你仔細想想“搬家”這個例子,也許還真有不同的思維模式這個因素。當一個人說願意為集體貢獻的時候,可能他完全出於一片公心,但是也許有些人就是有一些理性的考慮,今天我為集體做貢獻,將來我有需求的時候,集體也會來幫助我。

這種算計,在一群人長期生活在一起的熟人社會很有效,但是對於流動性很大的陌生人社會就不好辦了。如果經濟不增長,流動性越大的人群越需要用親密關係建立安全感,比如說跑江湖的最愛拜個把兄弟,離家在外的人最愛弄個同鄉會。而如果經濟增長,這些就沒必要了。

收入越高的人,越不相信人脈!

中國這些年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疏遠了一些,也許就是經濟增長帶來的社會進步。當一個人有了更強的經濟實力,他就能獲得了更大的獨立性。過去人與人的關係之所以那麼近,是因為那是一種互助關係。而現在更多的是合作關係,尤其是跟陌生人之間的合作。

我有個想法,“人脈”這個概念,在現代社會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我大膽說一句:“人脈”其實是弱者意淫出來的概念。人們幻想高水平的人也是靠今天我幫你一個忙明年你幫我一個忙這種“人情賬”的邏輯辦事。

這個邏輯在現代根本不存在。現代社會是陌生人之間能夠合作、能夠迅速建立互信的社會。如果這件事對咱倆都有利,那咱們根本不需要積累什麼人脈關係,以前不認識現在可以認識。如果這件事對我有利對你不利,那我怎麼忍心讓你做呢?

什麼人脈,什麼人情賬戶,其實是沒有明確權益的賬,不但不利於良好合作,還汙染了真誠的友情。表面上溫情脈脈,背後卻是可恥的算計。這大概就是為什麼現代社會的人們越來越反感這些所謂的人情往來。

把利益瓜葛都排除在外,輕裝上陣交往,這樣的親情和友情,難道不是更值得追求嗎?

收入越高的人,越不相信人脈!

想明白這些,高收入者的獨立精神,可能就是更健康的人際關係。要麼就是真誠的友誼,要麼就是公平的合作,實在不行乾脆就是赤裸裸的交易,搞什麼人脈。

相對於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高收入者更在意個人的成就。但收入次要的,關鍵在於思維模式。隨著經濟實力的提高,人們互相依賴的程度將會減少,個人獨立的程度將會增加。

那如果你想向某個大人物尋求幫助,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感到幫助你也是他的一個成就。

一個社會的生產力越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近。

比如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必須時刻抱團在一起,才能抵禦災害和野獸的侵襲。

比如封建社會,男人是耕地種田的主力,女人力氣小不擅長做體力活動,必須依託男人才能有衣穿有飯吃。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生產力越來越發達,人們完全不需要非要扭和在一起才能生活下去。

科技的發展,把人從勞動中解脫出來,變成了指揮者的角色,於是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變的越來越獨立。

人的個體化,是大勢所趨。未來的社會的基本單位不再是企業,也不是家庭,而是一個個“個體”。未來真正的人,都好成為一個個完整而獨立的個體。

而且在互聯網的幫助下,社會越來越細分,分工越來越完善,各種垂直領域越來越多,縱向發展也成了人成長的一大趨勢,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專注而努力,互相干涉的情況會越來越少。

收入越高的人,越不相信人脈!

未來的社會將很有意思:一部分人完全理解不了另外一部分人,這一個人完全理解不了他身邊的另一個人。不能理解沒關係,能尊重彼此的不同,就是最高層次的修養。

2000年前,老子說過一句話: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鄰居吵架了,其實這句話說的是人和人相處的最高境界:即便近到咫尺,卻也不會互相影響和干涉,彼此獨立,和而不同。

如今,我才越越來越深刻的意識到:這句話描繪的竟然是一個非常和諧/文明的現代社會,老子真乃神人也!

人類正從群聚走向獨居,這是一種趨勢,這才是未來人群的最高境界。

收入越高的人,越不相信人脈!

傳統的社會是“同而不和”,每個人都是在同樣的模子裡成長的,三觀也都是被設定好的,真實的內心被壓抑,於是每個人稍有機會就會發洩自己,人的精力太多,又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就轉化成了各種負能量:拉幫結派、算計排擠、攻擊謾罵等等,這些都是社會運轉的動力,這叫面和心不合。

未來的社會是“和而不同”,人和人之間的區別會越來越大,每個人都在追求個人價值的最大化,沒有人再有閒心說別人閒話,也沒有人再會在乎別人眼光,誰也沒有權利把自己三觀強加於人,這叫多元化共存。

這就是文明的進步,我們今後再也不用過問那些冷與熱,親與疏,阿諛與惡語,附勢與踩擠。讓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塵夢裡,誰也不欠誰的,大家不用惡語相向,更無須一命換一命。

未來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狀態是什麼樣的?

水木然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是欣賞彼此的長處,懂的對方的不容易,就這麼互相欣賞和關注著,雖然不天天在一起,但是當你需要幫忙的時候,他能伸手;當他有需求的時候,你懂他想要什麼,這是一種默契,也是兩個人最好的關係。而千萬不要輕易插足/得到或者掌控對方,否則再難馬上來臨。

收入越高的人,越不相信人脈!

未來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要懂得給自己設置一條界限,同時也要懂別人的界限在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