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煮方法決定藥效——《傷寒論》藥物煎法解析

中藥煎煮方法決定藥效——《傷寒論》藥物煎法解析

 •藥物的煎煮方法與臨床藥效關係密切,一直以來都為歷代醫家所重視。

•《傷寒論》中語言比較簡練,但在煎煮法上卻濃墨重彩,可見張仲景對煎煮法的重視。

煎法,即對藥物的煎煮方法。是理法方藥的重要環節,為歷代醫家所重視。如徐靈胎謂:“煎煮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乎此。” 張仲景論煎服法獨具匠心,如先下入煎、後下入煎、分煎合服、煎煮丸藥、麻沸湯漬、去滓重煎、米熟湯成、加酒同煎、加蜜同煎等法。煎煮之法與藥效關係密切,值得深入研究。

先下入煎

在《傷寒論》中,使用解表發汗峻藥時,常常用先煎去沫之法。如此煎煮,既可消散其升散溫燥之氣,以防過汗亡陽,又可緩辛溫峻烈之性,以免藥後心煩。其次,對於質地緻密、板滯黏膩之品,亦用先煎之法。諸如栝蔞、葛根等藥,均需先煎以取盡其味。凡此類藥物,每囑患者,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鐘,更能煎出其有效成分。

此類煎法有22個方,如麻黃湯以及含有麻黃的方劑,均先煎麻黃;葛根湯及含葛根的方劑,先煎葛根;茵陳湯中先煎茵陳等。先煎者多為主藥,其意久煎出汁,使藥味濃厚,以更好地發揮功能。麻黃先煎去沫,可以減去沫中雜質帶來的其他作用。《傷寒論》中用麻黃的方劑共有7首,此7方用麻黃雖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還略有差別:一是麻黃湯、葛根湯、小青龍湯等,都是“先煎麻黃,減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黃各半湯,麻黃升麻湯等,都是“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三是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中“先煎麻黃再沸,去上沫”。由此可見,麻黃在不同方劑中的煎煮時間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對於不同的病症,張仲景採取了不同煎法以使藥物達到最好的療效。

後下入煎

針對不同藥物性味的特點,根據病情使用後下入煎法。如桂枝既有解肌散風,調和營衛之功,又有溫通經脈,溫陽散寒之用,若用於外感表證,當另包後下,以取其辛香走竄之氣味。如桂枝人參湯方後注云;“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肉桂更煮,取三升”本方先煮人參四味,取其溫中散寒、補脾益氣的功用,後下桂枝,使其發表出邪,而不受人參、乾薑的羈絆,否則五藥同煎,則變桂枝芳香走表為溫裡通陽之用,就達不到表裡兩解的目的。再如大黃,多數情況是與他藥同煎,取其味厚力雄,以行破結化瘀之用,諸如茵陳蒿湯,抵當湯中之大黃。而大承氣湯和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中之大黃,卻後下入煎,如此取其苦寒之氣,以清熱導滯,推陳致新,清瀉陽明之邪熱。又如梔子豉湯中的豆豉,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中的豬膽汁,黃連阿膠湯的雞子黃和阿膠,小建中湯的飴糖等,均為後下或沖服、烊化。因這些藥物久煎容易破壞有效成分,減低藥效,或者不需煎煮,放入湯液中微加攪勻,令其溶化即可,以便更好地發揮藥效。

分煎合服

將一個方中的藥物酌情分煎,最後將諸藥液合而服之。如附子瀉心湯,煎附子取其味厚重濁下行之性,意在溫補腎陽而固表實衛;另漬三黃,取其氣薄清輕上行之用,意在宣洩鬱熱而消滿除痞。如此煎煮,上可清熱開鬱,下可溫陽實衛,寒熱並用,相濟不悖,可謂寒熱異其性,生熟異其味,藥雖同行,氣味溫涼殊途而功效各奏。張仲景用藥之妙,其方之精如此。

煎煮丸藥

對一些性味峻烈之品,張仲景不但根據病情改湯為丸,而且常用煮丸之法,可使峻藥緩行,以攻為和,這樣既可使藥物緩緩發揮作用,又不致於因藥物過猛過急而出現傷正留邪之弊。如實熱結胸偏上,病勢偏緩者,張仲景在力大用猛的大陷胸湯內,加入白蜜、杏仁、葶藶子等製成丸劑,煎煮頓服,取“丸者,緩也”之意。再如抵當丸,“上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為取峻藥緩攻之義。

麻沸湯漬

去滓重煎

本法先將藥物煎煮時許,然後去滓再煎濃縮取服。大凡和解之濟,諸藥之性味有或辛或苦或甘之不同,作用又有或開或降或緩之區別,其效應有或取其味與氣之差別。若以常法煎煮,則難免因性味不均而影響療效。使用去滓重煎法,則使諸藥性味均和,作用協調,能達到和解之用,從而提高療效。正如陳修園所說;“去滓重煎,有其能。”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均屬和解劑,分別用於和中降逆消痞、和胃消中、消痞止利、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後注曰:“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雲“去滓再煎”者,就是使用濃縮法減少藥物的體積,讓患者服藥量不致過多,其目的在於使“三瀉心湯”和陰陽、順升降、調虛實之功卓著。藥性和合,不偏不烈,更適合於半表半里、升降失司、寒熱錯雜之證。

米熟湯成

加酒同煎

加蜜同煎

其他還有很多例子,如浸漬法、急煎法、久煎法、烊化、兌衝等,在溶劑的選擇上又有清水、澇水、甘瀾水、清漿水、泉水、井花水、東流水等的分別,此外還有煎煮火候的講究。張仲景當年寫書時尚無紙張,故《傷寒論》中語言比較簡練,但是為何在煎煮法上,張仲景花如此之多筆墨?由此可見煎煮法之重要性。

由於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藥煎煮法似乎已經過時了。現在通常都是用機器煎煮,雖然省事省時,但是藥物都是一股腦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後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難體現了。也有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這樣雖然能夠區分先煎、久煎和後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恐怕很少有患者能夠掌握。今人為了省事,煎煮中藥時大都一概等同視之,中醫的現代化不是這個樣子的,雖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藥的效果卻大大降低了,中醫的療效也就無從保證了。

若欲治病,當深究藥物之煎法,如此才能助湯劑洗滌五臟六腑、開通經脈、理導陰陽、破散邪氣、潤澤枯槁、悅人皮膚、益人氣血。(謝妍 南京中醫藥大學)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