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怪象:一邊缺錢融資,一邊購買低收益理財產品

上市公司怪象:一邊缺錢融資,一邊購買低收益理財產品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24期)

上市公司怪象:一邊缺錢融資,一邊購買低收益理財產品

(視覺中國)

有著閒錢購買理財產品,有了新項目卻向市場融資,這樣讓市場“驚詫”的怪事屢屢發生。

2014年至2017年,各年度參與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不論是參與公司數量,還是合計購買數量,均在逐年提高。2014年,A股市場只有443家公司購買理財產品,2017年達到了1229家,4年間公司數量增加近兩倍,且各年度累計購買發生額同比增加值都在50%左右。

2018年,截至6月13日,上市公司累計購買次數和累計購買發生額已超去年全年的47%。2018年,這兩個數字或將超越2017年。

更有甚者,融資前後資金使用言行不符。增發融資前,上市公司陳列各種急需用錢的募資投向,一旦融資到賬,熱情就轉向購買理財產品。在這些上市公司的公告中,頻繁露相的是“使用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而不是募集資金投向項目進展。

業內人士認為,A股市場諸多公司的主業是製造業,其資金運作實業,既是充分利用資金,也是發展主業不斷壯大的保障。如果常年沉迷於購買理財產品,其收益率又低於各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不僅拉低了公司盈利能力,更與“脫虛向實”的大方向相悖。

科大訊飛:融資、理財並行

2018年,截至6月9日,有254家上市公司發佈了定向增發預案,除了首次再融資外,還有佔比近八成(201家)的公司,在2014年至2017年曾做過定向增發。

翻看這些公司融資方案,均是“意志堅定”地要把融資投在實業上。而實際情況是,這201家兩次再融資的公司中,在上一次融資前後,有124家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部分公司即使在本次融資之前,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仍舊綽綽有餘。

對此,有輿論質疑,如果用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投資人自己可以買,不用上市公司如此“辛苦運作”。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時“出手闊綽”,對外投資時卻又伸手向市場要錢。

以科大訊飛(002230.SZ)為例,該公司上一次融資是在2015年,資金到賬9天后就開始購買理財產品。

2015年8月19日,科大訊飛公告稱定向募集淨額21.04億元。2015年8月27日,公司召開臨時股東大會,並未討論兩項募資投向“智慧課堂及在線教學雲平臺項目”“‘訊飛超腦’關鍵技術研究及雲平臺建設項目”的實施進度,而是審議通過將16億元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

當年9月15日至2016年9月14日,科大訊飛在東莞銀行合肥分行購買浮動保本收益型產品,年化投資收益率5.1%。2016年9月29日至2017年9月20日,科大訊飛再次在東莞銀行購買年化收益3.6%的同類產品。

2015年,科大訊飛全年淨資產收益率為9.17%,2016年淨資產收益率是7.5%。不管是3.6%還是5.1%的年化理財收益,均低於公司的實業收益,實際上拉低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2018年5月15日,科大訊飛再度增發,將融資36億元,用於產品、研發、建設項目等。其中,補充流動資金6.5億元。

業內人士質疑,科大訊飛一邊缺流動資金,另一邊卻在拿融資的資金買理財。就在融資方案公佈前兩天,華普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對科大訊飛前次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做驗證報告時仍然在強調: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閒置募集資金用於購買理財產品尚未歸還金額為3億元。

通化金馬:兩年內理財滾動資金達19億元

與科大訊飛相比,一些公司更甚,承諾的募資多年不落實,購買理財時則“大幹快上”。

通化金馬(000766.SZ)2016 年1月向4家機構定向增發,淨募資16.64億元。公司承諾,募資主要用於聖泰生物三期建設項目、上市公司研發中心建設、償還上市公司借款等用途。

融資款剛到賬,通化金馬即公告稱,在項目完工之前會有部分閒置募集資金情況產生。

同年5月20日,通化金馬宣佈將使用2億元的“暫時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5天后,該公司全資子公司哈爾濱聖泰生物製藥公司在農業銀行哈爾濱平房支行使用1.98 億元購買4項理財,其中一款大額存單、3款保本理財產品,各自年化收益率分別是1.82%、1.9%、2.8%、2.7%。數款產品到期之後,同年8月、10月、11月,又做了滾動購買。到2017年底,共計購買56次,滾動金額累計達19億元。

今年3月19日,通化金馬披露,前述融資時聲稱要建設的“上市公司研發中心建設項目”未按預計進度進行,可再使用募集閒餘資金5600萬元購買理財產品。

瀚葉股份:募資後實際投入竟為零

瀚葉股份(600226.SH)的募資投向項目可能更延後,購買理財產品熱情更高。

2017年3月,瀚葉股份定向增發募集14.81億元,用於“全球移動遊戲運營中心建設和移動網絡遊戲新產品研發”“全球移動遊戲運營中心建設項目”等。不過,融資的5.5億元“閒置資金”,最終還是流向了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是3.1%~3.7%。至今年6月12日,公司使用“暫時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的尚未到期保本型理財產品餘額為3.3億元。

瀚葉股份2016年、2017年淨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3.85%、6.21%,均遠超理財產品收益。

2018年2月14日,瀚葉股份披露2017年度《關於募集資金年度存放與使用情況的專項報告》,全球移動遊戲運營中心建設項目募資承諾投資總額5.99億元,實際投入為0元;移動網絡遊戲新產品研發項目募資承諾投資總額1億元,實際投入為0元。

對於全球移動遊戲中心,公司解釋稱“待推廣運營目標明確後,再適時推進全球移動遊戲運營中心建設項目”;對於由於移動網絡遊戲新產品,則是“待優質IP目標明確後,再謹慎推進移動網絡遊戲新產品研發項目”。做一個翻譯,就是兩個項目投資目標沒變,只是“暫時擱置”了。

上海證券交易所對於這項新的融資交易頗為關注,已要求該公司披露補充信息。

上市公司怪象:一邊缺錢融資,一邊購買低收益理財產品

監管趨嚴:東誠藥業、百利科技募資申請受阻

上市公司資金使用效率問題已經引起監管層的注意。2017年初,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即表示,上市公司在再融資方面問題突出,表現為部分公司過度融資、融資結構不合理、資金使用隨意性大、使用效率低。證監會將嚴格限制上市公司頻繁融資,以及融資額度過大的情況,並建立再融資現場檢查制度。

東誠藥業(002675.SZ)2012年上市,並於2015年、2016年兩次定向增發。2016年,其使用“閒置募集資金”投資銀行理財產品額度已提高到4億元,“自有資金”也提高到4億元,合計8億元。

今年2月12日,東誠藥業申請再度定向增發,募資7.43億元。對此,證監會發出《行政許可項目審查一次反饋意見通知書》,稱該公司貨幣資金總計達3.9億元,要求補充披露本次交易募集配套資金的必要性。

百利科技(603959.SH)上市後,利用“暫時閒置”的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累計發生額1.9億元。2017年9月申請發行可轉債募資3.4億元,證監會對公司申請給予反饋意見,要求公司“明確本次募投項目是否屬於補充流動資金”,需要公司的保薦機構披露“募集資金用途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合規”。

今年4月,證監會要求百利科技在約定時間內完成申請文件更新,百利科技認為難以如期完成,申請中止可轉債申請,本次可轉債發行就此擱置。

上市公司怪象:一邊缺錢融資,一邊購買低收益理財產品

如何限制上市公司過度融資

孫庭陽

上市公司紛紛搞理財,且不說這樣的收益屢屢低於募資投向項目的收益,更低於公司淨資產收益率。按照上市公司所言,所用的資金都是“暫時閒置”的募集資金,那募資時為何不充分測算?這些資金閒置週期有時長達數年,可以理解成這些資金就是超過實際所需的資金。資金不是白白撿來的,是上市公司發行了定增股票換來的。增加公司總股本,新進入資產的盈利能力又低於原資產,兩項疊加,勢必攤薄原有資產的盈利率。

而且,購買理財產品時,贖回舊產品,買入新產品,先後之間一定會有空當期。全年運作下來,整體上很難拿到約定的收益率。這將拉低融資後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對定向增發前的股東而言,難言公平。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充分性一直參差不齊,固然監管層要求上市公司詳細披露購買理財產品的進度,但大部分投資者仍然只能在年度報告或募集資金使用公告中知曉資金使用。而且,部分公司在公告中只披露某一時點的餘額,具體發生過程無從知曉。即使是披露了理財產品運作進度的公司,各筆資金流向也只能通過時間及金額來判斷大體資金流向。

更關鍵的是,理財產品並非沒有風險。美的集團就曾遭遇詐騙。合肥美的冰箱公司在2016年3月購買10億元理財信託產品,2016年5月通過內控日常核查發現存在詐騙風險。雖然美的採取措施收回了部分委託理財資金,但仍有部分資產還在追繳。

一邊缺錢融資,一邊購買收益率低於項目投資的理財產品,還要承擔著理財產品的風險,這些上市公司到底是如何考慮的?有沒有把投資人的利益真正放在心裡?監管層面,如何限制過度融資?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