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左暉:企業家有“領地感”,但經紀人需合作

採訪左暉是在今年5月末。當時,以58集團為首的“真房源誓約聯盟”尚未成立,但業內對貝殼的質疑已經存在。左暉在解讀貝殼邏輯的同時,也闡述了對行業格局、領地意識的看法。雖然左暉表示並不在意同行的看法,也不想樹立“假想敵”,但從某種意義上,他的觀點仍可看作對行業質疑的一種回應。

《21世紀》:有人說,做貝殼是因為鏈家出現了經營困難,或者需要做大估值,這種說法屬實嗎?為什麼要做貝殼?

左暉:我們不需要公佈自己的財務數據。但即使在2017年市場不好的情況下,我們的財務狀況也是非常好的。所以,完全不是鏈家出現了經營困難。

如果按照鏈家的方向做下去的話,我覺得也會比較舒適。相比於其它的經紀品牌來說,鏈家擁有一些比較確定的競爭優勢,比如在北上廣深的市場份額。而且以鏈家團隊的戰鬥力,在一個城市裡衝到比較高的市場份額只是時間問題。

做貝殼是有一定考慮的。我們明確感知到,不管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是在對C端的服務上,鏈家一定會碰到增長的瓶頸,這是由商業邏輯決定的。此外,我們明確看到,這是一個創造更大價值的機會,如果不到一個更大的舞臺上來,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限制。

《21世紀》:推出貝殼後,鏈家就成了貝殼平臺上的一個品牌,未來對鏈家的規劃會不會做出調整?

左暉:我們給鏈家提了一個目標叫“25512”。第一,要把鏈家的NPS值做到25%(NPS, 淨推薦值,用於計量客戶向其他人推薦某個企業或服務的可能性)。今天鏈家的NPS值大概在0左右,意味著市場上可能有25%的人覺得鏈家非常棒,一定會推薦;有50%的人可能會覺得還好吧;另外25%的人覺得不太好、非常差等等。所以,前後的25%抵消後,大概就是0。

第二是51,我們希望鏈家的存量經紀人中,大學的統招本科的比例超過51%。服務行業供應鏈再造的核心是服務者的再造,經紀行業又是一個大宗商品低頻交易的服務行業,對服務者的職業道德要求比較高。經歷過大學教育的人,有比較高的機會成本,所以他的違約成本也會比較高。這是我們的基礎邏輯。但這並不是說高學歷的人一定會提供更好的服務,低學歷的人就提供不了好的服務。

第三是2,未來貝殼會對平臺上的品牌有一個核心的評價指標,現在姑且叫“貝殼分”。我們希望鏈家的店均貝殼分,大概是平臺平均指標的2倍。

《21世紀》:經紀行業一直都是叢林法則盛行,大家的領地感都很強。現在做貝殼,其實是讓鏈家從競爭關係走向合作關係。要打斷這種壁壘,風險會在什麼地方?

左暉:領地感通常在品牌的owner(所有人)身上,如果你把品牌的owner看成一類人的話,大家可能存在一種競爭的關係。但是站在門店的broker(經紀人)、agent(代理人)的立場,你會發現另外一個視角:其實這些broker、agent是非常需要協作的。

這個行業的多邊網絡效應非常強,但是今天的狀況是,即便是在一個品牌內部,很多broker都處在信息孤島的狀態中。鏈家這些年所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一個協作的網絡,把這些角色協同起來。我自己覺得,這個行業的本質實際上並不是競爭,而是協作。

《21世紀》:未來貝殼要做成一個什麼樣的平臺?這個行業裡的生態是什麼樣的?

左暉:未來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平臺。美國有無數MLS(MLS房源系統,是誕生於美國的一種房地產營銷體系,以會員聯盟的形式,將不同房地產經紀公司納入加盟體系,共享體系內的房源),紐約的一些經紀人自己就能組MLS。從上述經驗來看,這個平臺的商業形態要複雜得多,它會以各種各樣的狀態來存在。

我們的想法是,貝殼要做成一個服務平臺,而不是單純的流量平臺。如果要做服務平臺,就一定要介入到ACN(Agent Cooperation Network)裡邊,不能介入的話,最後一定是假房源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