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不遷都北京,明朝真的會存續更久嗎?

明成祖朱棣不遷都北京,明朝真的會存續更久嗎?

明朝遷都北京並非其亡國之因,反而是其國祚276年之久的主要原因之一。

準確來說明朝如果不遷都北京,那麼是不會延續到1644年的。

首先我們不以事後諸葛亮的態度來分析這個假設,因為這樣分析的話就是沒意思的分析。下面我們結合當時現實以幾個方面來分析為什麼說朱棣遷都北京是對的。

一、遷都可以避免藩王之亂或者說藩鎮割據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中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

朱棣能成為唯一逆襲成功的藩王還要得益於當時的歷史環境。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以後,參考唐宋時代主弱臣強局面,還有當時北方草原的北元虎視眈眈隨時準備南下復國的威脅。)大封諸子為藩王,其中以邊疆的九大塞王實權最為大,因為這九大塞王要抵禦北元南下,所以要最大限度上集合當地的資源也就是掌控軍政大權才可以保證前線的勝利,雖然不如漢初分封的諸侯王那般成為國中之國,但也擁有很大實權。

燕王朱棣就是當時九大塞王之一,正因為經歷過戰火的洗禮,還有在邊疆的實力積累。他才可以在之後的靖難之役中戰勝侄子建文帝逆襲成功。

朱棣逆襲成功以後,面臨著一個嚴峻問題,面對北方的蒙古之患,雖然明朝北伐開國元朝滅亡成為割據政權北元,朱元璋在位時期的第六次北伐使北元割據勢力再次退化成為蒙古部族狀態,但蒙古依舊是明庭的心腹大患。

朱棣當時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明太祖時代的藩王格局,這樣可以有效抵禦蒙古。但後遺症很明顯,雄才大略的他在位沒什麼問題,如果後代子孫有不爭氣的,邊疆強大的塞王趁機效仿他再進行一次靖難之役又該如何呢。二是派心腹大將鎮守邊疆替代塞王的權力用以抵禦蒙古,但是塞王都可以造反,擁有實權的大將誰會保證他沒點野心不會造反呢,到時候又是一個唐朝藩鎮之亂,後果也很嚴重。

朱棣經過深思熟慮以後,採取了遷都北京天子親守邊疆,既不用塞王也不用大將守邊,避免了這一大隱患。

二、以攻代守的戰略考慮

朱棣遷都還有一層思考就是以攻代守,這種方法還不錯,而且朱棣做的相當不錯。

朱棣遷都以後五徵蒙古,東北設奴兒干都司,西北設哈密衛,實現了大規模的開疆拓土,打下了明朝最巔峰的疆域,北京也成為內地城市,並非邊疆城市,當然明末隨著國力的衰弱疆域的縮水,北京再度成為邊疆城市那是後話了,只能說朱棣的後代不爭氣了。

三、明朝並非亡於滿清而是亡於李自成

很多人認為明朝亡於清朝,所以如果明朝如果不遷都北京等等就會避免亡國,多延續幾十年什麼的,其實很搞笑。

首先明朝是亡於農民起義者李自成,並非清朝,如果非要較真的話,清朝只是亡了南明小朝廷,並非亡了明朝。

而且清朝雖然在皇太極時代三次繞道入關,甚至有一次兵臨北京城下,但並沒有攻陷北京。

也就是說明是亡於內亂,跟明朝遷不遷都沒什麼關係的。

如果明朝都城還在南京,只不過成為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身死明朝滅亡的記載罷了。

四、女真及其後身大清之威脅

籠統來說很多人認為東北的後金(清朝)是明朝都心腹大患,所以如果明朝都城在南京就有很大的戰略緩衝,其實並非如此。

首先自古以來,南下統一中國總是一鼓作氣十分順利的,如果明朝都城在南京,前方抵禦不及時,清朝真有可能像當年金國滅亡北宋那樣,迅速南下造成類似於靖康之恥那樣的恥辱亡明。

而明朝都城在北京不只是代表著離威脅近,還意味著明庭沒有退路,所以清軍三次入關,甚至兵臨北京城下明朝也挺過來了。

五、經濟的平衡與帶動

至明朝時經過之前朝代的三次衣冠南渡,南方的魚米之鄉成為中國的經濟最為繁華之地,而北方相比之下越發落魄。

而朱棣遷都北京可以帶動北方經濟。畢竟是一國之中心,帶動北方的經濟還是沒問題的,這樣一來,南北經濟可以再平衡或者說北方經濟與南方經濟距離不至於拉開太大。

六、南京氣運一說

南京雖然是六朝古都,但仔細看看歷史,歷史上大一統王朝除了明初定都南京以外,其他大一統王朝沒有定都過南京的。

定都南京的基本上是一些偏安一隅的王朝,多是短命王朝,最長的東晉王朝也就存在了一百多年,也就是說定都南京的王朝都長久不了。

據說朱元璋當年統一中國過程中,佔據南京以圖霸業時,為了避免成為歷代定都於南京的短命王朝,特地將南京名字改為應天府。

可見於氣運來說,南京的確不佳。

以上六個因素是為何說明朝遷都北京是對的原因,分析到此為止。

綜合來說朱棣遷都北京是對的,不存在不遷都明朝就會多延續幾十年什麼的,因為任何王朝到了末世,朝廷機構的腐敗人心的渙散,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亡國的,不會因為你的都城在南或者在北而多延續幾十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