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搭上“光伏脱贫列车”

“现在关口表有功指数是481,符合发电机组输出功率的正常值。 ”

6月13日上午10时许,在东至县东流镇黄泥湖“渔光一体”一期光伏电站,该县供电公司城郊党员服务队3名队员正顶着烈日,巡查发电设施和线路运行情况。队员高劲松向负责记录的同事,报出光伏发电关口表的实时数据。

2017年5月,投资1200万元建设的东至县首个“渔光一体”发电站在该县黄泥湖落成,覆盖面积80亩。该电站也是池州市首个集中布置的光伏扶贫电站。该项目采用“上可光伏发电、下可蓄水养鱼”的模式,以实现“渔光互补”的双赢经济架构。 “我们采用固定式支架排列成光伏发电阵列,既能充分利用水上空间进行光伏发电,又可以通过光伏电站调节养殖环境、提高鱼塘产量,实现增产增收。 ”负责黄泥湖光伏发电项目的运管员胡鹏程说道。随着光伏发电项目的实施,黄泥湖的渔业养殖模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没人管理、不放鱼苗的“靠天收”,变成了由集体和养殖户共同进行的规模养殖,真正实现了“上出清洁能源、下出绿色食品”的生态模式。一年下来,黄泥湖水产品产量达到40吨,产值40余万元,超过了以前散养效益的10倍。同时,光伏发电也给村民带来巨大收入,到今年5月,装机总容量为1.6兆瓦的黄泥湖“渔光一体”光伏电站一期项目共发电132.5万千瓦时,年收益120余万元,惠及22个贫困村、90户贫困户。

据了解,自实施光伏扶贫项目以来,东至县已建成“渔光一体”光伏扶贫电站3个,装机总容量达6.8兆瓦,覆盖全县绝大部分贫困村。该县已有1000多户贫困户,搭上了“光伏脱贫列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