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张罚单难阻违法排污,究竟是那家企业太横还是我们的监管太软

无效的罚单越多越有害

文 |马涤明

33张罚单难阻违法排污,究竟是那家企业太横还是我们的监管太软

33张罚单仍然难阻河南省新义煤矿违法排污,中央环保督察组分析三大原因:该企业上级集团公司无视国家环境保护要求,属地责任落实不力、敷衍整改,环境执法重形式、走过场。(6月18日新华网)

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进驻,当地下决心解决问题,但这种“解决”方式未必彻底:中央督察组“回头看”看完之后,屡罚屡犯的违法排污谁来管?如果说中央督察组的“回头看”将成为常态,将以“屡犯屡罚”应对“屡罚屡犯”,也还是有问题: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还有什么用?

几十张罚单的“重罚”之下,企业违法排污仍照排不误,中央环保督察组认为,该企业上级集团无视国家环境保护要求,属地责任落实不力、敷衍整改,环境执法走过场。也就是说,33张罚单看似有力度,实则软弱无力,只不过就是做样子?

33张罚单难阻违法排污,究竟是那家企业太横还是我们的监管太软

如果是这样,更大的问题就不是企业屡罚不改,而是当地政府、环保部门不作为、假作为。那么,整治的重点,就应落在对地方监管的问责上。环保监管不作为、假作为的问题,如果可以是一句“属地责任落实不力”这样不痛不痒的批评就可以过去,监管动力很难激活。

实际上,罚单数量,有时最能暴露执法质量。如果执法作为有诚意,一个《行政处罚决定书》就够了:明确告知违法者,必须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接受行政处罚,否则将面临强制执行。这些信息如果明确并肯定,违法者必然会感受到压力,因为,违法行为若不停止,行政执法部门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33张罚单难阻违法排污,究竟是那家企业太横还是我们的监管太软

现实中所以大量存在罚单难阻违法行为的现象,根本问题是执法没有诚意,罚单成了敷衍塞责的工具:群众有意见、媒体来监督,上级来调查,执法部门就以“已经开了多少罚单”说事。而这种只罚不纠正的执法,到头来沦为以罚代法、违法者花钱消灾、花钱买合法。

中央督察组认为,33张罚单看似不少,但主要以督办通知为主;面对企业屡查屡犯,没有充分运用查封扣押、按日计罚等执法手段。而笔者认为,所谓“没有充分运用”有效执法手段,更像是执法部门、地方政府和违法企业演的一出“双簧”。对这种伎俩若不能拿出有力度的问责来破解,一是督察组“回头看”看完之后,问题是否还会陷入“屡罚屡犯”怪圈,难说;二是对更大范围存在的执法不作为、假作为问题难以起到问责的“榜样效应”。

33张罚单难阻违法排污,究竟是那家企业太横还是我们的监管太软

一直以来,一些央企、地方大型国企自恃“腰粗”、后台硬,而习惯了违法排污,甚至一开始就不上环保设施的情况,并不鲜见。而如果地方官员秉持的本来就是“发展”比环境更重要的治政理念,则正好乐得以“管不了央企”、“管不了省管企业”的借口顺水推舟。这个问题值得警惕,应引起中央环保督察的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