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值得一去的自然奇觀(人文景觀)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

壺口瀑布

山西值得一去的自然奇觀(人文景觀)

壺口瀑布位於山西省吉縣西部的黃河,黃河自青海源頭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河口受呂梁山脈阻擋,轉南入晉陝峽谷,到龍王辿處,斂水成束,瀑布寬達30米,深約50米,滾滾黃河水至此,500餘米寬的洪流驟然擠進窄小的石槽,聲勢如同在巨大無比的壺中傾出,故名壺口,是我國第一黃色瀑布,也是中國的第二大瀑布。這裡是一幅壯美的畫卷,春夏時節激浪滔天,排山倒海,而到了嚴冬,那滔天巨瀾竟然會被堅冰封蓋。在隆起的堅冰上行走,會抵達彼岸,真是奇景呀!由於長時間水流的沖刷,給美麗的壺口形成了多處迷人的自然奇觀。

寧武懸棺

山西值得一去的自然奇觀(人文景觀)

寧武懸棺位於山西省寧武城西70公里處小石門村西極為幽僻的山谷內,峽谷深處有一個幽僻的巷彎,入口石壁如門,巷內林木蔥翠,古建專家認為這是一塊風水寶地,考古專家認為石門懸棺是長江以北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一處崖葬群,極具考古研究價值。

石門懸棺景區,環顧石門內的石壁,並非危巖高聳,僅10至20多米,皆上下陡直光滑,壁頂覆蓋著綠樹灌叢,石壁上懸掛的木棺,有嵌在巖洞裡的,也有露在石壁外的,有用木樁支撐,也有用鐵鏈吊捆的,既有一棺獨懸,也有雙棺並列的,距地面高度不一,但皆能看得非常清晰,數數竟有11具之多。除此外,在石門周圍一帶的山壁上,還有零星的懸棺分佈。懸棺多在石崖石洞等避水陰涼乾燥處,距地面高度高低不一,有近百米,數十米,十數米高的不等。

據考古專家們考證認為,石門懸棺是迄今中國北方地區發現的唯一的崖葬群,極具考古研究價值。石門懸棺的懸葬方式大致可分為洞穴式、懸吊式、懸樁式、棧道式。洞穴式是在懸崖高處的天然石洞或人工石洞裡放置棺材;懸吊式是在懸崖高處用鐵鏈將棺材吊掛起來;懸樁式是在懸崖上鑿洞,平插上木樁,將棺材擱到木樁上;棧道式是在懸崖中間鑿孔插樁,鋪成一個微型棧道,將棺材擱在棧道上。

太行龍洞

山西值得一去的自然奇觀(人文景觀)

太行龍洞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蟠龍鎮石泉村,是一個大型溶洞,洞內大廳宏偉,溫度宜人,空氣新鮮,各種造型奇特的鈣華景觀攀沿四壁,流光溢彩。

洞內溶石錯落有序,洞中套洞,晶瑩透明,千姿百態,景觀奇特。石花、石柱、石鐘乳、石瀑布、石筍叢、石蘑菇群、石簾、石塔、石鍾、石葡萄、石慢、石獅、鵝管等各種造型奇特的鈣化景觀攀沿四壁,流光溢彩,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洞外群山環繞,森林茂密,鳥語花香,景色優美。

寧武萬年冰洞

山西值得一去的自然奇觀(人文景觀)

萬年冰洞在山西寧武縣城西50公里處的春景畦鄉境內,海拔2300米。經中科院地質研究所洞穴專家現場考察認定:此洞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距今約三百萬年,故名萬年冰洞。2005年,寧武萬年冰洞在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評審中,成為國家地質公園。2011年3月,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專家們稱,該冰洞位列全國一萬多個洞穴中僅有的九個冰洞之首,洞內製冷機制最強、冰儲量最多,現開發近百米。分成上下五層,通過鑽冰洞,下冰樓梯,過冰棧,可到各層觀光。每層可容納數十人。洞內最寬處直徑有20 多米,最窄10多米。洞內四周全是冰。由冰形成的冰柱、冰簾、冰瀑、冰花、冰佛、冰床、冰鍾、冰人、冰菩薩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洞內大大小小的景緻或玲瓏剔透,或晶瑩奪目,或婀娜多姿,或雄偉壯麗,無不令人驚歎。堪稱一個冰的世界。

更使人們奇嘆不已的是:與冰洞相距不到二百米處,有一處千年不熄的地火,當地人稱千年火山。這一冰一火,本是相剋,卻奇妙地共存於同一山上,可謂舉世奇觀。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向中外遊人開放以來,萬年冰洞迅速成為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注探究的對象。

大同火山群

山西值得一去的自然奇觀(人文景觀)

大同火山群是我國第四紀火山群之一。目前已知的有30多座,主要分佈於大同盆地東部,可以劃分為東西南北4個區。東區在許堡、神泉寺一帶,西區指爪園與西坪以北地區,南區是桑乾河以南,北區系大同市以北的孤山周圍。根據火山外部形態特徵,可分為4類:一是穹窿狀的,由玄武岩流組成,沒有火山口,如孤山和峨毛疙瘩等;二是殼狀的,由玄武岩組成,如肖家窯頭火山和大莊火山等;三是半圓形的,系火山噴發物沿山前裂隙噴出,依山坡流動而成;四是馬蹄狀的, 由玄武岩流、火山碎屑互層組成。火山形成後,流水切穿火山口,形如馬蹄狀,如東坪山、金山等。上述除馬蹄形火山已被沖刷切穿外,其餘的僅在錐體四周有窄而淺的溝谷,說明火山地貌還處於侵蝕初期。由火山噴發物與上覆下伏地層接觸判斷,大同火山群是上新世末、晚更新世馬蘭黃土堆積之初多次活動的產物,最早活動的是北區、東區,南區次之,西區最新。

禹王洞

山西值得一去的自然奇觀(人文景觀)

禹王洞位於忻州市城南16公里的系舟山腰, 相傳禹王治水時在此居住故名, 舊志稱仙人洞。洞外山勢雄偉, 林茂氣爽, 風景秀麗;洞內九曲迴環, 奇筍怪石, 景象萬千。洞內寬處可容六七百人, 窄處僅一人能夠通過, 到處可見石花、石瀑、石筍、石佛、石塔、石柱等,是一處天然旅遊勝地。據明萬曆《忻州志》 載, 洞可通往河北平山縣, 但目前只探明2000多米。1992年, 忻州市政府和當地駐軍聯合開發這一旅遊資源, 修築盤山公路、索道, 整修山洞700餘米, 設禹王宮及3廳10洞50多個景點, 其中“群獅迎賓”、“金龜出洞”、“二仙對弈”、“瑤池仙境”、“蓬萊仙島”、“鎮海寶塔”、“禹王觀瀑” 等造形奇特, 形象逼真。

運城鹽湖

山西值得一去的自然奇觀(人文景觀)

運城鹽湖,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以南,中條山北麓,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此地古代為解縣和解州之地,故又名解池,也稱“河東鹽池”。運城鹽湖自古以產鹽著名,所產之鹽稱“解鹽”、“潞鹽”或“河東鹽”。運城鹽湖是個古老而又典型的內陸鹹水湖,地質研究表明,運城鹽湖誕生於新生代第三紀喜馬拉雅構造運動時期,距今約0.5億年,它自東北向西南延伸,長約30千米,寬3千米~5千米,湖面海拔324.5米,最深處約6米,總面積132平方千米。 運城鹽湖[1]形成於新生紀第四代,由於山出海走,大量含鹽類的礦物質彙集在這裡,經過長期的沉澱蒸發,形成了天然的鹽湖。封建社會,運城鹽湖的鹽稅曾佔全國財政收入的八分之一,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過重大貢獻。運城鹽湖可同聞名於世的以色列死海相媲美,湖中的黑泥蘊含七種常量和十六種微量元素。湖水中可以人體泛舟,湖中黑泥可以美肌活膚,所以運城鹽湖被譽為——中國死海。 運城鹽湖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鈉型內陸湖泊,面積為132平方公里,已有四千多年的開發歷史。鹽湖南依蒼翠高峻的中條山,北靠峨嵋鳴條崗,東連涑水瑤臺,西接黃河古渡。湖內銀泊萬頃,浩淼廣闊,蘆葦溼地環繞,水禽候鳥族聚。運城鹽湖曾以其4000年的產鹽史聞名全國。它形成於距今約5億年前的新生紀初期,面積約120平方公里,同著稱於世的以色列死海一樣,同屬內陸鹹水湖。以色列死海黑泥以氯化物為主,運城鹽湖黑泥以硫酸鹽為主,兩者都富含有益於人體的礦物質元素,對人 體的健康作用“異湖同功”。

恆山懸空寺

山西值得一去的自然奇觀(人文景觀)

山西值得一去的自然奇觀(人文景觀)

恆山懸空寺位於山西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恆山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懸空寺作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是中國古代建築精華的體現。

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懸”是懸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據說在懸空寺建成時,這些木樁其實是沒有的,只是人們看見懸空寺似乎沒有任何支撐,害怕走上去寺會掉下來,為了讓人們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岩石裡,岩石鑿成了形似直角梯形的樣子,然後插入飛樑,使其與直角梯形銳角部分充分接近,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樑為基。再說,懸空寺飛樑所用的木料是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的,據說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白蟻咬,也有防腐的作用,所以懸空寺千年不倒也並非奇蹟,乃是人們的智慧的結晶。

懸空寺的“巧”體現在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佈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築,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築的佈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設計非常精巧。寺內有佛像八十多尊。

值得稱“奇”的是,建寺設計與選址,懸空寺處於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全身懸掛於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沖刷。山下的洪水氾濫時,也免於被淹。四周的大山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遊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為“天下巨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