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不能成為“脫繮野馬”

雲計算不能成為“脫韁野馬”

在數據為王的時代,海量的數據存在雲端,我們的世界被濃縮成一朵朵“雲”。雲計算逐漸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發展平臺,但也遭受著隱私洩露、黑客攻擊等問題。

日前結束的第四屆雲計算與安全國際學術會議(ICCCS 2018)上,來自世界各地的700多名專家學者,共同就雲計算、信息隱藏、物聯網安全、多媒體應用等問題展開探討。專家表示,發展雲計算要套牢安全的“緊箍咒”。

近年來,雲計算的發展為人工智能提供了技術支撐。“如果你要訓練一個對話機器人,在小公司、學校就不容易做到,但如果放在‘雲’上,用雲上的數據進行存儲與算法就很容易。”加拿大工程院院士Charles Ling說。

此外,雲計算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不僅推動了智慧城市、智慧政務和智慧金融的發展,也為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有業內專家預計,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雲計算產業將繼續擴張,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366億元。

但隨著雲計算服務逐步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實現雲計算的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也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比如我們的手機通訊錄,很多東西都存在雲端,雲端不受個人控制,也不受某一個單位去控制,很多人都可以去接近,關鍵在於如何保證數據的安全,怎樣保證老百姓的個人隱私,怎樣保證國家重要數據安全的問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院長孫星明教授說。

來自意大利的Mauro Barni教授也認為:“我們把敏感的私人信息上傳到雲端,這些信息涵蓋我們的生活、信仰、健康等,所以雲計算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隱私保護和敏感數據保護。”

專家表示,將個人隱私數據加密後上傳到雲端是目前受推崇的做法。如將個人的電話號碼加密成一個亂碼上傳到雲端,這樣就算攻擊者竊取了雲端的數據,也只是亂碼數據,從而保證隱私信息不被洩露。

但是儲存在雲端的數據與人工智能服務又好比一對矛盾,為了享受服務,有時必須讓渡出一定的隱私權,對於這些讓渡的隱私權的範圍及用途,消費者應該享有充分的知情權與監督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