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存款利率上浮55%,窮人存錢,為何有錢人享受高息?

根據最新銀行存款報告(以下簡稱“存款報告”)顯示,7成銀行上調大額存單的利率,部分大額存單最高上浮達55%,達到大額存單的最高浮動上限。大額存單利率持續上浮背後,是各銀行存款壓力上升、攬儲競爭加劇。降槓桿背景下,流動性趨緊,住戶存款不升反降,銀行吸收存款成本上升,亟須創新業務模式增強攬儲能力,支持業務持續發展。

隨著居民投資意識的覺醒,傳統的定期存款競爭力下降;大額存單本質上是主動負債,利率相對較高,安全性好,又是銀行主動發行,可鎖定期限,有利於流動性管理。

數據顯示,5月份共有24家銀行上調了大額存單的利率,佔其所統計銀行的68.57%。相比上個月,5月份的大額存單各期限利率均值都有上漲,其中3年期利率漲幅最大,環比上漲了25個基點。目前絕大部分銀行已經較基準上浮40%以上大額存單,且上浮50%以上的銀行也有很大一部分,尤其是3年期的大額存單,有25家銀行都上浮到50%以上,最高上浮55%,已經達到了城商行大額存單的最高浮動上限。

銀行存款利率上浮55%,窮人存錢,為何有錢人享受高息?

除了上調利率,大額存單的起購金額檔位也比之前更加豐富。之前一般大額存單的起購金額為20萬元,現在很多銀行增加了30萬元、50萬元、100萬元等不同的檔位,針對不同的檔位給予不同的利率。

對於銀行普遍上調大額存單利率的原因,去槓桿背景下,銀行存款爭奪激烈;受資管新規影響,預期收益型理財和保本型理財需要新產品替代,銀行部分資產轉到表內,需要負債對接,一般存款收益率低,吸引力不大,而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相對高,且針對企業和個人客戶,作為理財替代較為合適。

央行發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末,本外幣存款餘額174.88萬億元,同比增長8.4%;人民幣存款餘額169.72萬億元,同比增長8.9%,同比低0.9個百分點。當月人民幣存款增加5352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32萬億元,環比下降1.93%,相比去年同期多減少1045.54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5456億元。

長期以來,我國居民儲蓄增長一直處於較高水平,此次住戶存款不增反降,且下降規模逾萬億引起市場關注。

住戶存款規模下降的同時,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各金融機構爭奪存款的競爭更加激烈,銀行吸儲成本上升,對於零售轉型中的銀行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多重因素聚合影響下,各銀行紛紛創新產品設計,提升吸儲能力。

此外,住戶活期存款下降明顯,但住戶定期存款則在逆勢上升。融360研究數據顯示,自2018年2月起住戶存款的活期率就持續下降,2018年4月相比1月下降了1.25個百分點,而同時,住戶的定期及其他存款規模明顯上升,住戶存款上定期化趨勢正在加強。

住戶存款將活期向定期轉變的原因,一是由於受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住戶會將原本留在活期買房的錢轉為定期;二是由於互聯網寶寶等靈活存取產品的火熱,住戶逐漸將活期存款放在流動性同樣強而收益率更高的貨幣基金等產品上。所以近期住戶存款的活期佔比逐漸下降,定期化的趨勢加強。

銀行存款利率上浮55%,窮人存錢,為何有錢人享受高息?

除大額存單外,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等金融產品也成為各銀行攬儲的利器。

目前各銀行對於普通定期存款推出不同的吸儲策略:一是最簡單直接的通過提高定期存款利率來吸儲,目前一線城市定期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二是一些銀行推出“大額定製”的差異化策略,即針對不同的存款金額設置不同的利率水平;三是通過存款送禮的方式來提高客戶的存款意願,比如一些銀行提出櫃檯辦理存款有禮品贈送。

而隨著資管新規落地,保本理財逐步退出,結構性存款被認為是對接這部分資金的金融產品發展迅速。

結構性存款的本質是“存款+期權”,核心還是存款,在利率市場化和資管新規落地的環境下可以解決商業銀行表內+表外兩大痛點。

由於結構性存款中“假結構”等問題嚴重,預計結構性存款方面的監管將會很快落地,且已有一些中小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被地方監管叫停,未來結構性存款也會走上穩健發展的道路。所以對於依賴通過發行結構性存款來攬儲的銀行來說,還需在傳統存款方面進行創新和利率調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