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的力量 ————烹饪与文明相关联

味道的力量  ————烹饪与文明相关联

纵观《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虽社会上褒贬不一,但是我始终看好,饮食已不是光停留在唇舌和味蕾层面了,以器物开篇,外延为审美或精神层面,味道和美食与礼仪、文明紧紧关联。

古代关于中国社会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仪式性行为的文献,特别注重食物的选择和料理、餐桌礼仪,包括给先人供品中应有哪些食物,逝者与在世的人食物有同样需求。

人们认为遵守仪式的人为文明人,反之则认为是未开化的野蛮人。山东省是孔孟之乡,饮食和坐席特别讲究礼仪规制,相反有些省份坐次随便坐,喝酒不礼让,吃菜随意吃,山东人很不习惯。

此外礼文还将烹饪与文明、治国相联系。将煮食的鼎作为国家象征。文明人被认为是“熟”的,未开化的人则认为是“生”的,用火是介质,是区分生和熟,文明和未开化人的标准。

也催生了文化与自然、食物料理与身份紧密相连,出现了“吃什么象什么”、“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文化观、审美观、国家治理观。

道家的早期经典——老子所著《道德经》就声称“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两者都离不开注意力和细心。中国古代烹饪技术确实是任命官员的重要考量标准。

或许最早通过烹饪技术谋取官职的人是伊尹,他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间,是商汤的宰相。据传说,伊尹为弃儿,养父母教会他烹饪。他高超的技艺获得国王的青睐,第一次谒见商王时将宏大的管理哲学问题转化为一份令人垂涎欲滴的菜谱。伊尹将天地万物比作人们烹饪时的厨房,将恰当的治理比作优良的烹饪。烹饪中需要了解香料,并将其完美融合,在治理国家时也应了解人们的苦难与希望,满足他们的需求。

伊尹还提出了在古代极有影响力的美食理论,将动物性食物分为三类:鱼类、味道呛人的肉类、羊肉类,味道取决是水生动物、食草或食肉动物,因材制宜,采取不同的烹饪手法,消除异味,即“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这就是饮食文化,文明的载体,哲学蕴含其间,舌尖上在中国,博大精深,耐人寻味,百看不厌,做人做事何不如此。

(孙晓明)

作者系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理事

通联地址:山东省泰安市粮食局直属分局(泰安市东岳大街221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