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理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从“测不准原理”到“全视之眼”

换个角度理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产物,它指出要想精确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与速度是不可能的。这种不确定性有两种原因:首先,量子世界本身不是具体的,精确确定一个粒子的状态存在更深刻、更根本的限制,人类无法做到;其次,由于我们的测量方法与测量手段有限,不可能同时测到某个粒子的位置与它运行的动量。毕竟,人类不是全知全能的,没有“全视之眼”(All-seeing Eye)。

换个角度理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全视之眼”代表着上帝监视人类的法眼,常见的形式为一颗被三角形及万丈光芒所环绕的眼睛。“全视之眼”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想象,它不是只能看见可见光的眼睛,而是能够看到所有波长的电磁波,能够跟所有波长的电磁波产生化合作用,生产出一种感知产品。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这种“全视之眼”是不存在的,人们只好把全视功能归结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在世界各国文明中我们都能够看到人们对于“全视之眼”的向往与崇拜,如佛教华严经说的“开悟一切愚暗众生”表达的就是一种类似于全视之眼的认知能力。现实中的人们不可能具备这种认知能力,人人都有缺陷,都有其擅长的与不擅长的,只有做到“自知其无知”才是真正的智慧,“无知却不自知”的人往往是愚蠢的。因此,我们至少具备一个态度,知道自己不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上帝,不具备全知之眼,自己的观点只是无数观点中的一个而已。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找不到任何一家公司能够把它所经营领域中的所有产品生产出来,提供它所经营领域的所有服务。

从“可见光”到“选择压”

换个角度理解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自然科学中的许多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世间并无全知全能之物。我们以可见光为例,其实世界上并没有可见光,所谓可见光只是相对人类而言的,人的眼睛构造只能感知400-760纳米电磁波的感知范围。而在400-760纳米之外的电磁波尽管它们客观存在,由于人类的感知能力有限,人类是感知不到的,我们不具备这种感知能力。或者说,即使人类具备这些能力也没有什么用,它不会给人类带来生存优势。波长在10-400纳米的电磁波我们称为紫外线,波长在760纳米以外的我们称为红外线,即使有极少数人偶然能够感受到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存在也不会形成生存优势,不会形成“选择压”。

“选择压”(Selection pressure)是指在2个相对形状之间,一个性状被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优势,或者说,在2个基因频率之间,一个比另一个更能生存下来的优势。人类选择看到400-700纳米的电磁波作为可见光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个领域的波长是人类生存下来的基础,在这个波长之外的电磁波对于生类的生存是无用的,被战略性放弃。这是人类选择的定向性,这种定向性是由“选择压”引起的,因为世界不可能处于决定均衡的状态,它总会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从“生存优势”到“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不仅仅是人类,任何物种在形成自己的感知能力时都要遵守一个原则——生存优势原则。在形成生存优势的前提之下,够用就好,多了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人的认知的本质不是认识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是为了让这个物种更好地生存。也就是说,认知不外乎是一种生存的工具而已。

对于公司而言同样如此,为了更好的生存,公司只有去掉一些无关紧要的或者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不会形成生存优势的环节,同时进一步优化能够创造价值、自己最擅长的环节,这才是最明智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这种核心能力早晚会被市场淘汰。更重要的是,即便公司具备很多其他方面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无法构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的话,再多也没用,中国的两家公司“腾讯”与“乐视网”就是其中正反两个典型案例。

因此,在这个市场中,企业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将自己的能力限定在某一个领域的某一个“波长”,让这个波长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营造自己的护城河,这个领域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无法进入,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