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科技活動周優秀徵文丨“科技強國,氣象萬千”

氣象科技活動周優秀徵文丨“科技強國,氣象萬千”

近年來,氣象部門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的正確領導下,緊緊抓住“十三五”重要戰略機遇期,圍繞“業務現代化、服務社會化、工作法治化”的要求,站位全局,克難攻堅,主動作為,紮實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水平顯著提高,晴雨預報、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等不斷上升,氣象災害防禦體制機制不斷健全,氣象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一、我國氣象事業的發展狀況

1、防災減災體系:

我國建立了健全氣象防災減災管理體制機制,省、市、縣三級全部逐步成立氣象防災減災組織協調機構,出臺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及防禦規劃,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得到進一步健全。

1)應急聯動機制完善度

從應急聯動機制建設看,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編制得以完成,加深了與相關防災減災部門的合作,在部門聯動機制及信息共享程度方面提升效果顯著。

2)基層防災組織健全度

從基層防災組織建設看,我國形成了應急聯防網絡。在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方面,氣象災害防禦向鄉鎮、社區有效延伸。基層防災組織建設有了較大幅度提升,且縣級和鄉鎮(街道)氣象防災協調部門數量、有氣象協調員的鄉鎮(街道)數量、有氣象信息員的村(社區)數量等都顯著增加。在氣象協理員和信息員配置方面,氣象協理員和氣象信息員會及時根據預警信息情況積極採取應急防範措施,能夠真正地把氣象防災減災的應對行動措施落實到基層。

3)氣象依法行政水平

我國已制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的地(市)、已制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的縣(市、區)有著大幅增加,且氣象法規健全和落實程度等都在全面提升。

氣象科技活動周優秀徵文丨“科技強國,氣象萬千”

2、預報預警體系:

我國建立了從臨近預報到年度預測的無縫隙預報體系,省市縣一體化平臺建設取得了新進展,初步實現了災害性天氣的省市縣三級同臺監測和產品快速製作、全流程監控、留痕管理、一鍵式分發、預警提醒等各類功能,加快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建設,有效推進區域快速循環更新同化系統建設和應用,預報質量穩步提升。

1)氣象預報準確率

2018年,24小時晴雨天氣預報準確率、24小時氣溫預報準確率、月降水預報準確率和月氣溫預報準確率分別提高到90.9%、80.6%、73%和84.9%,均達到了目標值。氣象預報體系的進一步完善,使得氣象服務在防災減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災害天氣預警能力

3)預報產品精細度

近年來,氣象局進一步完善以多源的資料綜合分析應用為基礎,以集合預報、概率預報、集成預報以及模式解釋應用等預報技術為核心,以精細化的預報產品製作為特徵的現代天氣預報技術體系,初步開展了格點化、數字化的產品體系和上下互動的業務流程。

3、技術裝備條件:

目前,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建設雙套自動站,並實現了能見度和霧、霾等項目自動化觀測,完成了1210套天氣現象儀的建設並投入試運行。

1)綜合氣象觀測能力

總體來看,我國在綜合氣象觀測網絡建設和裝備業務上成效明顯。建立了以土壤水分、農田小氣候和農作物自動化觀測設備結合物聯網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的農業氣象監測網絡;建成包括39部地面激光雨滴譜儀、2臺微波輻射儀的人影專業觀測網;建成酸雨、輻射、雷電、環境、GNSS/MET等專業觀測網和氣象應急移動指揮系統。

2)觀測數據質量達標率

目前我國逐步推進CIMISS業務化,強化數據質量控制應用,觀測數據質量達標率顯著提升。

3)氣象信息化能力

總的來看,我國氣象信息化能力水平已有成效,但仍需提升。

氣象科技活動周優秀徵文丨“科技強國,氣象萬千”

4、氣象服務水平:

近年來,我國不斷擴大氣象服務信息發佈渠道,提高氣象災害預警發佈和傳播能力,拓展氣象服務產品類型,滿足不同對象需求,增強氣象服務準確性和及時性,將公共氣象服務積極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之中,不斷提高氣象服務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和保障度。

1)氣象預警信息覆蓋面

當前,我國氣象部門依託現代傳播手段,構建多渠道、立體式、高覆蓋的信息發佈網絡,同時注重突發災害預警信息的發佈,儘量通過手機短信息等方式在第一時間將預警信息主動發送到受影響區域和重要的群體中,實現預警信息發佈精準高效和廣覆蓋。尤其針對預警信息在農村的發佈,氣象部門建立了鄉鎮信息站和網絡,將氣象信息網絡延伸到鄉鎮和農村。

2)專業氣象服務能力

我國氣象服務利用多種傳播媒介,擴大信息覆蓋面,滿足政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服務需求。在環保氣象方面,全面開展重汙染天氣預報、空氣汙染氣象條件預報和重汙染天氣聯合預警業務,逐步完善環境氣象業務。在流域氣象方面,實現黃河流域鄉鎮站點降雨量、溫度等要素的實時監測和全流域雷達拼圖、衛星雲圖的實時顯示,開展流域定量降水預報、重要天氣預報業務化運行。在農業氣象方面,科學應對2010年局地暴雨洪澇、2011年和2014年乾旱等氣象災害,及時開展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和評估,為政府提供防災減災對策,為春運、三夏、三秋、移民搬遷等重大社會活動提供了有力保障。

3)氣象服務經濟效益

總的來看,隨著我國氣象預報預警和服務造福社會能力不斷提高,氣象服務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呈遞增趨勢,取得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5、保障支撐體系:

我國氣象部門將氣象現代化建設放在首位,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體系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經費投入力度,著力建立氣象部門和各級政府共同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格局,為發展氣象現代化做好了支撐保障工作。

1)氣象科技貢獻率

我國在氣象科技創新方面明顯增強,在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測、黃淮流域暴雨預報、雷電預警、霧霾遙感監測、極端氣候事件監測等方面成效明顯。在氣象科研成果方面,2018年以來,實際轉化應用的成果碩果累累,氣象科技研發能力顯著提升。在氣象科研投入方面,氣象科技投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2)人才資源保障度

我國氣象局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強領軍人才和骨幹人才培養,健全完善人才考核評價激勵機制,強化用人單位主體責任,不斷夯實人才工作基礎,使得氣象人才支撐能力進一步提高,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明顯。

3)基礎設施完備度

2018年,我國基礎設施達標的臺站數量提升明顯。

4)政府財政保障度

近年來,我國現代化項目經費投入以及實際到賬的氣象事業經費總額在逐年遞增。地方各級財政對氣象事業發展投入經費不斷增長。

氣象科技活動周優秀徵文丨“科技強國,氣象萬千”

二、我國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提升

1、氣象為農服務建設實踐特色鮮明

①積極探索融入式為農服務模式;

②快速推進氣象為農服務標準化;

③大力實施高標準糧田保障工程。

2、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穩步增強

①氣象觀測自動化水平不斷提升;

②氣象信息化建設項目快速推進;

③氣象預報預警準確率顯著提高。

3、公共氣象服務業務效能明顯提升

①公共氣象服務效能大幅提升;

②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成效突出;

③人工影響天氣建設效果明顯。

4、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①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②人才支撐能力穩步提高。

5、氣象保障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深化

①政策保障堅強有力;

②法制保障公平有序;

③財政保障積極有效;

④和諧單位建設有方。

三、更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對策建議

1、緊抓智慧氣象發展契機,全面提升氣象信息化水平;

2、提高預報預測精準水平,提升專業氣象服務能力;

3、構建防災減災保障體系,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4、加強重點工程建設能力,推進基礎建設快速發展;

5、構建地方特色服務體系,增強氣象為農服務能力;

6、構建氣象人才培育體系,加強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氣象科技活動周優秀徵文丨“科技強國,氣象萬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