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李鴻章絕命詩真偽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李鴻章絕命詩真偽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這首詩傳為李鴻章死前口述,無題。後稱為“絕筆詩”、“絕命詩”或“遺詩”,但在史料中難覓此詩。此詩在李去世近六十年後才出現,目前查到的最早出處為臺灣著名史學家高拜石《南湖錄憶》。也是這首“臨終詩”的惟一原始“史料”依據。

晚清重臣李鴻章文人出身,書生帶兵,他本人年少科第(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二十四歲時中二甲第十三名進士),後授翰林院編修,充武英殿編修。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李鴻章北上準備第二年的鄉試。作《入都》詩十首,其中之一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 八千里外覓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閒情逐水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裡面的“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句氣魄宏遠,世所傳誦。

觀其一生無論早年讀書還是中年帶兵戎馬倥忽時,都喜歡作詩抒懷,如《二十自序》、《入都》、《舟夜苦雨》、《晚江即事》、《遊鹿洞歸途感賦》、《夜聽四弟吹笛》、《萬年道中寄鏡蓉瓊芝二女並示靜芳侄女》、《鞋山阻風》等,均水平不低。晚年日理萬機作詩相對較少。

此“絕命詩”寫李一生為國操勞,四方奔走未曾歇息,直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慨嘆幾百年來國步多舛國勢衰微而民生多艱,個人竭盡孤忠以力挽狂瀾而終於在蕭瑟秋風中老去,眼看空蕩蕩的拜將壇只剩下旗子在殘陽夕照中飄動;大局著實堪憂,乃殷切叮囑後繼者:國境上戰雲猶在,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此詩水準和情境比較符合李的情況。但此詩不見於李鴻章的後人、好友編纂的李氏文集,甚至《李鴻章全集》也為見此詩的身影。

有關史料表明,李鴻章臨終前時刻都有親人和部屬陪侍左右,他在彌留之際的具體情態細節、隻言片語都有人做詳細記錄。他臨終前留下的上奏清廷的遺折和遺言都被記錄整理,如果李鴻章臨死前有此詩,必然被記錄。

此詩最早的載述者高拜石出生於1901年,也就是李去世的同一年。高寫文稱李鴻章“易簀前……吟有”此詩。

按照詩言志來說,以此詩之氣魄和高度或只有李鴻章能為之。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李鴻章絕命詩真偽

據高氏《南湖錄憶》(第一集)中有《李鴻章淚盎秋風》文一篇,記述李鴻章“易簀前”(即臨終從換床)吟有七律一首,高氏敘述如下:“辛丑九月,李鴻章嘔血死於燕都之賢良祠,易簀前,惓念危局,老淚縱橫,吟有:‘……’悽惻辛酸,無窮憤憾,而於暴俄迫籤苛約,猶痛其遺患無窮也。”高氏接著又記敘李於庚子之變後奉旨入京收拾殘局,“甫抵津門,與迎候之周馥等相晤,執手唏噓,竟至號啕大哭”。

在記述李鴻章一詩、一哭之後,又復概述李在庚子前後事略,又寫其幕客茫肯堂有詩紀之,句雲:相公實下憂時淚,誰道而今非哭時?譬以等閒鐵如意,頓教捶碎玉交枝。皇輿播蕩嗟難及,敵壘縱橫不敢馳。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憐臣命己如絲。

文中“茫肯堂”應為範肯堂,即範當世,初名鑄,字銅士、無錯,號肯堂、伯子,近代著名詩人。範氏曾被李鴻章延請為府上當家庭教師,比較熟知李鴻章,彼此情誼頗深。

高所引範詩,實際上是寫李鴻章過津門大哭一事,與李鴻章“臨終詩”並無關係。

“曾是卅年辛苦地”這句即可證明寫的是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在天津近三十年的歷史。

僅從高氏這一記述來看,有“詩”無證,所謂所謂李鴻章“臨終詩”屬於自說自話,孤證不立。

後來又有學者認為此詩是康有為悼李鴻章的一首詩,但也缺乏史料支持。

單從詩而論,這首詩工整有致,對仗、韻律協調,也契合李鴻章生平、學識、功業、遭遇和心境,且詩的氣魄也比較宏偉,蒼涼日暮,確非凡品,但真偽存疑。

李鴻章少年科舉及第,文采出眾,而且寫得一手好字。除了寫詩,他的公文奏摺和對聯也比較有知名度。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李鴻章絕命詩真偽

當年其在曾國藩幕府,曾經幫助曾國藩修改奏摺,將其中的“臣屢戰屢敗”改為“臣屢敗屢戰”,稍一變動,情景迥然。清廷非但沒有怪罪曾國藩,反而對其嘉獎鼓勵了一番。

同治元年李鴻章為曾國藩具折嚴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翁氏在道、鹹、同、光四朝數代累任高官。翁同龢父翁心存、兄翁同書皆為晚清重臣,翁心存、翁同龢父子更為兩朝帝師,時稱“一門四進士、一門三巡撫;父子大學士、父子尚書、父子帝師”,門第鼎盛。李鴻章在奏摺中有“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句,筆筆刀刃,架當今於大義,置同書於不覆。此折上後致翁同書論死,後死於西北流放期間,其父翁心存也急病死,也種下了與翁同龢不合的種子。

李鴻章長期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作為疆臣之首左右中國政局四十年。晚年又榮升為文華殿大學士後,他自撰一副對聯:“已無朝士稱前輩,尚有慈親喚小名。” 自得之形盡顯聯中。

保定直隸總督府兩邊的楹柱上留有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時題寫的楹聯。

上聯:昔為畿輔,今控嚴疆,觀政得餘閒,一壑一丘親佈置。下聯:近接太行,遠臨渤海,豪情留勝概,亦趨亦步許追隨。

山西喬家大院的大門上曾有一副銅板鑲嵌對聯:“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 相傳喬致庸認捐了十萬兩白銀用於北洋艦隊建設。李鴻章贈此聯。

1884年中法戰爭前夕,朝廷中主戰派和主和派相持不下。李鴻章力圖避免戰爭,被抗法人士羅列了“六可殺”理由。李鴻章自撰對聯一副:“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

李鴻章死後,清廷曾在他出生地和任職地修建十座祠堂,以示隆恩。在南京的李鴻章祠堂有今人書寫的據稱是李鴻章所撰的對聯:“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粟、腹有詩書,即是山中宰相;祈大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便作地上神仙”

有人認為這是李鴻章被免職在家時所寫,也是流傳比較廣的一副聯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