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端午已至,粽香浓浓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端者,初也

“五月初五”

谓之端午

亦称端五、端阳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时至端午

夏意绵长

在这一片芳香四溢

充斥着纷杂繁多味道的世间

鼻尖总是在寻找那期待已久的节日香气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端午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为树立忠君爱国的标签遂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作为中国法定的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看看有哪些习俗吧!

划龙舟划龙舟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划龙船时,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挂艾草与菖蒲

挂艾草与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人们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端午食粽子

端午食粽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在晋代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在当时,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如今,粽子的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沐兰汤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古俗,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广东,则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拴五色丝线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画额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戴香包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避五毒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饮雄黄酒饮雄黄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莱芜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祝全市人民端午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