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年中談治水,總結成績更為校準“精度”

日前,《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到成都天府新區調研時的所見所聞,稱“看到天府新區生態環境很好,要取得這樣的成效是需要總體謀劃、久久為功的”。現在,府河成都段清泉汩汩,水質達到4類,越發清澈了。也是在這段時間,“朋友圈”裡時不時看到市民曬“推窗見雪山”、“開門見綠道”的照片,滿心喜悅。

治水工作是一份回答市民“民生之問”的卷子,檢測城市管理者的心性與智慧。自去年發佈“治水十條”以來,治水工作可算是眾多市級部門和區市縣全城總動員,政府、企業、市民社會總動員。對生產、生活、生態“三水”開展共同治理,在全市範圍設立10932名“河長”,對每一個水源地進行檔案管理......一年為期,錦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已基本實現無汙水下河。不放過河湖水系任何一處“毛細血管”的治水工作成績到底如何,市民用腳步作出了回覆。異味沒了、汙染少了,親水的市民越來越多了。一年治汙、兩年築景、三年成勢,治理工作曠日持久,比拼城市管理者的決心,更檢驗城市發展的韌勁。治水工作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久久為功才是綠色發展可持續和正確的打開方式。

治水工作是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一面鏡子,折射出成都人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城市發展與治理不是單兵作戰,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一個都不能少。人民是閱卷人也是出卷人。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進程中,當市民對城市裡的美好生活提出要求,希望空氣更清新、水體更清澈、土壤更健康、環境更優美、生活更便捷……是當今眾多超大城市必須面對的管理難題,更是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民生答卷。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既需要城市管理者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給出時間點、路線圖,更需要堅定不移將一張藍圖幹到底,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各級各部門堅決以釘釘子精神,腳踏實地抓落實。鐵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學治堵、全域增綠,要一步一個腳印,積小勝為大勝,必將不斷重現成都“窗含西嶺千秋雪”、“二十里中香不斷”、“花重錦官城”的美景,讓市民感受到環境質量改善帶來的美好生活。

治水工作是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建設的一個倒影,映射出城市發展的美麗“輪廓”。5月份人民日報刊出《四川鋪就綠色生態民生畫卷》一文,其中一個鏡頭對準了天府新區第一汙水處理廠流出的一泓清水,“天府之國”的良好生態本底一覽無遺。從水汙染治理到長效管理到景觀提升,疏浚河道、修建濱水綠道後,再引進豐富的消費業態培育新消費場景......治水是千里之行邁出的小小硅步。構建覆蓋市、縣、鄉(鎮)、村的治理組織架構,推行“一河一策”與鎮級清單等清晰明瞭的治理策略,為城市建設提供了思想啟迪與經驗積累。雖然公園城市建設沒有現成模板可參考,但憑藉在治水中湧現的敢為人先的改革氣質與多積尺寸之功的不懈定力,幸福感爆棚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