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周期天王”史博:参与见证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线,唯此一人

A股满3200减100,“周期论”满天飞。“聪明投资者”独家深度访谈南方基金分管投研副总史博,我们私下把他称做公募的“周期天王”。

公募“周期天王”史博:参与见证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线,唯此一人

现年46岁的史博,2004年成为国内第一个周期行业主题基金经理,迎接“五朵金花”行情,成为熊市里的赢家(2005年,上证指数跌到历史最低点998点)。

我们压根没谈市场担心的超级暴跌周期,因为史博提到2015年暴跌时这么说的:

“没有一次大危机的时候,是靠灵活、靠什么小聪明能逃得掉的。”

擅长周期投资的史博,不用仓位做周期管理。

今年一季度末,他管理三年以上的两只基金,一只股票仓位(股票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比)在68.67%和77.37%。

他在南方基金这么多年,一直中等略偏低的股票仓位。

公募“周期天王”史博:参与见证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线,唯此一人

他说,75%到85%是自己比较舒适的股票区间,可以让自己相对从容地面对暴跌,“这个仓位,调仓会比较容易。”

公募“周期天王”史博:参与见证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线,唯此一人

一季度,他加仓茅台。而陈光明原本所在的东证资管,前十大重仓股早已没有茅台。

跟陈光明(原东证资管董事长)逆向投相比,史博喜欢在心态上和主流大众观点保持差距,但更喜欢追求优秀公司的长期正向发展趋向。

他看重企业的长期经营趋势,并特别提示团队,很多公司的经营发展,其实都有很强的周期性,要用周期的眼光看待成长。

“看一个公司的成长,如果用周期眼光看,能把产业周期把握地更清楚,尤其是能把它的股价驱动因素把握地更清楚。”

“聪明投资者”先帮你用数据看到一个隐形的史博,再来看对话。

(关于史博和陈光明为何对茅台看法不同、在投资实践中改善“挥拍”动作的具体方法、两大拐点板块分析以及周期股、热门板块的看法,欢迎进入“聪明投资者”官网阅读1.5万字完整全文。)

五大看点

做了个统计,指标选取逻辑如下:

1,做过7年以上基金经理,因为A股一轮大牛熊7到8年,至少见过一轮大牛熊吧。

2,

产品任职超过3年,老基金经理管新产品也不算,毕竟新产品有适应期。

3,所有股票类基金,包括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配置型,股票仓位能超过50%的,都算在内。

按这三个标准,年化业绩排名靠前的是这些:

公募“周期天王”史博:参与见证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线,唯此一人

因为任职时间不同,单按年化收益排名不科学,10年和3年的年化收益率,不可同日而语。

但也总要排个序,反正,能上榜的都不错,排名不分先后吧。

无论从哪项指标看,史博都是基金投资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

1,公募基金元年(1998年)进入公募,参与见证公募20年,仍在投研第一线,唯此一人。

2,这张表格并不准确。实际上,史博从2004年开始任基金经理。

2005年至2007年,他去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做股票投资,其实干的还是基金经理的活儿。

从公募到保险,再回到公募,国内投资圈里应该找不到第二例。

3,他离开中国人寿时,管理账户资金超过300亿,比今年大热的兴全合宜早了十多年。

换句话说,很早就管过大钱,还是要求低波动的资金,难度较公募更大。

4,他是少数经历2007、2008年和2014年、2015两轮大牛熊的公募基金经理。

表格中,只有史博、朱少醒、董承非、杨明、程洲这5位。

5,除了资历,还得有业绩认证。

(1)2008年大熊市,公募都亏,史博所在的泰达荷银(现在的泰达宏利)基金公司,拿下当年股票基金投资冠军。

当时,史博是公司投资副总监,与投资总监刘青山(现为清和泉创始人)搭档,分管投研。

(2)2015年大股灾,南方新优享全年赚71.36%,南方绩优成长A全年赚59.49%。

我们是在5月初见到史博,因为A股持续不好,他刚写了首唐诗,说是“无病呻吟一下”。

“少有豪情爱青莲,醉舞飞剑仙人传。”

(小雅把起始这两句,一连读错了两个字,你也来读读看~)

这也许是他放松的一种方式,也可能是他的生活方式,投资融入生活,生活中也不仅仅是投资。

诗人史博也喜欢哲学。他说:“思想上,叔本华是我的最爱之一,尼采、维特根斯坦的核心思想都根植于叔本华。”

公募“周期天王”史博:参与见证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线,唯此一人

跟上证综指跌6%(深证综指跌幅超过6%)相比,他今年受的伤害一半都不到。

公募“周期天王”史博:参与见证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线,唯此一人

我们没谈短期市场,因为市场波动是一时的。

史博认真告诉我们,怎么在周期里寻找机会和面对风险波动,哪类公司需要顺周期,哪些需要逆周期,拐点类公司有哪些特质。

整个访谈过程,史博有一答一,不端,不迎合,不装。

具体对话内容,关注我们,见下篇~


公募“周期天王”史博:参与见证公募20年仍在投研一线,唯此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