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開化:戶養十箱蜂增收萬元錢

一個地方,應如何因地制宜選擇產業實現精準脫貧?在發展過程中,政府又該扮演何種角色,提供哪些服務?

培育好蜜源林,部門合力來扶持

“這個叫烏桕,一年四季有花有景。那個叫五倍子,在9月開的小白花。再過去的叫拐棗,是6月開花……這些都是很好的蜜源植物。”走在山腳下,陳興龍如數家珍,100多畝的林中,生長著40餘種蜜源植物,“前兩年中蜂減產,但我周邊5公里,蜂都比較旺,奧秘就在這林中。”

今年66歲的陳興龍,通過養蜂開啟了他的“第二個春天”。在老家華埠鎮旭日村,從7年前的一群“飛來蜂”,到開始這場“甜蜜事業”,最多時,陳興龍有200桶蜂。除了自己養,陳興龍最大的心願就是帶動更多山區的農民一起養。

開化森林覆蓋率超八成,特有的生態環境為中蜂飼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儘管植被資源豐富,但從蜜源面積上說,存有量仍相對較少。特別是遇到特殊氣候,每逢蜜源受挫,常常造成中蜂減產。

“中蜂產業投資少、見效快,既不佔用土地,技術門檻也不高,農戶利用房前屋後、山間空地,擺上蜂箱就能飼養。”在開化縣農業局局長呂建看來,中蜂尤為適合開化山區,“低收入農戶大多集中在偏遠山區,受地域條件所限,增收門路本身就不多,但這裡往往生態優越、蜜源植物豐富,只要稍稍加以補充蜜源,解決季節性不足,就非常適合發展中蜂產業。”

對此,開化專門做了一次蜜源植物的大普查,重點解決夏季蜜源植物銜接不上、有毒蜜源植物零星遍佈等問題,再把分佈在林業、水利、交通、環保等各個部門,關於退耕還林、人工種草、城鎮綠化、一村萬樹等項目統籌起來,由農業部門根據四季特點,指導種植蜜源植物。同時,還免費提供種子等,鼓勵農民自發種植蜜源植物。

建好產業隊伍,讓農戶輕鬆養蜂

“以前總管父母要錢,去年收入有3萬多元,如果今年順利,可能還會翻一倍。”自從20歲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後,15年裡,周忠生從未像此刻般精力充沛。病中的周忠生,最大的夢想就是用雙手撐起家。為此,他養過豬、放過牛,開過百貨店,但都以失敗告終。養蜂是他給自己的最後一次機會。

起初,周忠生照著書本養蜂,連著兩年全軍覆沒。瀕臨放棄時,2016年,恰逢縣裡開辦蜜蜂養殖技術培訓班,周忠生走進課堂,結識了眾多同行,並拜縣養蜂協會的會長夏晨為師,創業軌跡得以改變。

這兩年,只要有培訓,周忠生就去參加。老師夏晨隔段時間也會到現場指導。去年,35箱意蜂和10箱中蜂,終於讓周忠生嚐到了甜頭兒。“今年,我準備再多養30箱意蜂和60箱中蜂,再多種些蜜源植物,對蜂業發展很有信心。”

像周忠生的故事在開化縣有不少。開化縣畜牧局局長林致中介紹說,在培育壯大中蜂產業過程中,政府主要抓牢技術服務和示範帶動兩大環節。從2016年起,光縣級層面就舉辦了7場培訓,另外像殘疾人士、低收入農戶從事養蜂,相關部門還有額外的扶持政策。

在示範帶動上,開化的戰術是“花小錢辦大事”。比如,從2015年開始實施“活框養殖技術示範推廣項目”,共投入500餘萬元,就讓不少蜂農從木桶養殖過渡到活框養殖。又比如,採取“合作社+農戶”、“基地+農戶”的形式,通過把項目給到有責任心、公益心的主體,迅速帶動周邊一批養蜂能手,同時又大大改進配套基礎設施。

中村鄉新門村即是典型之一。2014年,村裡組建明禾農業專業合作社,為了鼓勵村民養蜂,專門請來浙江大學和金華農科院的專家到村授課、指導。去年,合作社拿到了縣裡中蜂養殖新技術示範推廣項目。根據要求,一年內,必須建立兩個示範蜂場,扶持發展15戶以上蜂農等。

“現在,整個村子有將近1000群蜂,共有35戶蜂農。土蜂蜜一斤120元到150元,價格很堅挺,只要管理得當,10箱蜂可增收1萬元。”洪鬥明說,看到“錢景”後,老百姓積極性日益高漲,未來3年內,全村八成農戶有望投身中蜂產業。

“說得再好聽,如果有沒有可學、可看、可推廣的典型示範,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效益,老百姓很難被髮動。正是將技術服務與示範帶動結合起來,才造就了近3年來,開化中蜂產業的急速發展。”林致中說。

提供營銷服務,護航產業健康發展

目前,開化因有養蜂協會、專業化合作組織的包銷,再利用網絡電商,當前蜂蜜銷路通暢,100多元一斤的單價仍供不應求。但隨著蜂群數量的急劇上升,特別是周邊地區中蜂產業的同步壯大,市場競爭無疑將日益加劇。對此,這幾年,開化一直未雨綢繆,從提供營銷服務入手,護航產業健康發展。

質量安全是農業產業的生命線。相對來說,蜜蜂養殖比較分散,量大面廣如何保證質量。開化的做法是“疏堵結合”。怎麼疏?就是抓標準化推廣和應用,同時建立蜜蜂病敵害防控體系;“堵”則是完善主體備案制度、監督抽查制度等,加強規範和監管。

不久前,開化還從行業自律出發,由縣養蜂協會發起成立土蜂蜜聯盟。按照約定,聯盟成員需繳納一定保證金,如有違反自律公約,或是發生質量安全事故,不但罰沒保證金,還將在行業內、媒體上進行曝光。

“怎麼來倒逼農戶抓好質量安全?我們計劃由協會註冊區域公用品牌,政府則作為背書,同時提供宣傳推廣、包裝設計等公共服務。”在夏晨看來,品牌化是大勢所趨,也是政府培育產業的重要抓手。但關鍵在於,如何建立利益鏈接機制,共同做大做強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