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仙昆嵛山

昆嵛山,又名姑餘山、盔甲山,橫亙山東半島文登、牟平、乳山三縣交界處。主峰泰礴頂,海拔922.8米,位於文登境內。昆嵛山,綿延逶迤三百多里,為膠東半島挺起了一道厚實的脊樑。

尋仙昆嵛山

昆嵛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公元1167年,道教“全真派”在此創立,發展成為中國道教發展史上可與天師道相比肩的兩大教派之一。

昆嵛山,如同一位智者,以她獨有的魅力和濃重的道教色彩,成為膠東人心中的名山。膠東地區千百年來的政治、社會、文化的演變,融合著流傳於村野農家的眾多神話傳說,如同流雲輕霧,在昆嵛山廣袤的胸懷間穿梭瀰漫,為昆嵛山增添了幾分神秘、幾分歷史的厚重。

尋仙昆嵛山

昆嵛山 三瓣石

昆嵛山古為“堯命羲仲賓日處”,素有“海上仙山之祖”之稱。相傳東漢時,有位麻姓小官家有一女,出生三日便能咿呀說話,一個多月後就隨父母一起學讀詩文,到了七、八歲時便能撒米成珠。一年,帝王要修築城牆,麻女因看不慣帝王對役工的殘暴,設計救助役工,而遭到時任監工的麻官手下官兵的追殺,絕境中被東巡的王母娘娘所救。受王母點化,麻姑在昆嵛山修煉得道,於三月初三採摘仙桃升空去為王母娘娘祝壽。麻姑成仙、獻壽的美好傳說在民間流傳開來。山因麻姑又得名“姑餘山”。

尋仙昆嵛山

昆嵛山 麻姑廟

有關昆嵛山的神話,在眾多道家著作、歷史叢書及昆嵛山石刻碑記中多有記載。戰國著名道家列禦寇在其《列子·湯問篇》中描述昆嵛山時指出:“其上臺觀皆金玉,禽獸皆純縞,珠 (王+幹)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聖仙之種。”

尋仙昆嵛山

昆嵛山 王母娘娘洗腳盆

昆嵛山巍峨壯美、名震華宇,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據元代於欽所著地理志《齊乘》記載:“南岱東沂之外,沂(沂水)之蒙山,密(諸誠)之九仙,即墨之大小勞(嶗),寧海之姑餘(昆嵛山),般陽(淄川)之長白,皆三齊之高大名山也,餘不得並列。”

北魏大史學家崔鴻在《十六國春秋》裡稱昆嵛山為“海上諸山之祖”,由此,歷代便有了“海上仙山屬蓬萊,蓬萊之祖是昆嵛”之說。

尋仙昆嵛山

古碑刻

經過歷代道家不斷地神化渲染,昆嵛山一時成為名聞華夏的“仙山聖地”,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封建帝王,相繼來到昆嵛山區,拜神求仙,尋找長生不死之藥,從而又為昆嵛山蒙上了一層更加神秘的色彩。(THEN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