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權分配曝光,高管空手套白狼揭示:中國式股份制分配改革!

在這周題資本圈最熱門的話題無疑是“小米港股上市”的股權分配方案了。

小米股權分配曝光,高管空手套白狼揭示:中國式股份制分配改革!

總所周知,小米向來以工資低、工作強度高而出名,但是有些諷刺的是,高管們卻拿著數額巨大的年薪,根據數據,前五名高管2017年人均年薪達到4000萬元,2016年更是達到5600萬元的水平,與此對應2017年所有員工人均年薪僅有不到17萬元。

小米股權分配曝光,高管空手套白狼揭示:中國式股份制分配改革!

根據招股書顯示的資料,小米2017年僱員工資、薪金和花紅開支共計24.28億元,如果按照2018年3月31日14513萬名員工數量計算,每位員工的年均工資僅為16.73萬元(這裡暫不考慮2018年前3個月新進員工的人數影響)。

放在港股裡面,這個薪資也是非常高的。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上一次港股高管薪資引起熱議的是楊元慶,其2015年年薪高達1.1896億元的年薪,登頂中資港股“最貴”,甚至代替了唐駿成為了中國的“打工皇帝”。

那麼如果你也在一個發展前景很不錯的創業型公司。並且想搭上中國資本市場的快車,你就得理解中國資本市場獨特的形成邏輯。其中“股權分置改革”更是關係到你錢袋子的重中之重。

小米股權分配曝光,高管空手套白狼揭示:中國式股份制分配改革!

一、股權分置:股票市場的“雙軌制”

什麼叫股權分置改革呢?我告訴你一個詞語,股權分置改革就是中國股票市場上的“雙軌制”。雙軌制就是計劃內和計劃外的價格雙軌制,它曾經是體制外的增量改革的驅動力,而且也引起了市場的扭曲和腐敗。在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為了避免意識形態方面的阻力,雙軌制在中國是常態。股權分置就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雙軌制。

小米股權分配曝光,高管空手套白狼揭示:中國式股份制分配改革!

當時是這樣子的,為了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和“私有化”這種帽子,90年代國有企業上市的時候有個原則:不能夠去碰那些存量的國有股,也就是不將原有的國有資產上市,而是進行資產評估,向社會公眾增發股份,增發的這些部分再上市流通,形成上市公司。

所以那些存量的國有股、法人股,就被稱為“非流通股”,而我們普通投資者手裡拿的就是所謂的“流通股”。這樣一來,就形成了股票市場上的雙軌:流通股股東是真金白銀買的股票,而非流通股是對原有資產按市場定價折算成的股份。

這種股權分置帶來的扭曲當然是很明顯的。非流通股股東手裡持有大部分的股份,也就是掌握了控制權;但是這部分股份採取的是賬面的價值計價,等於二級市場的價格跟你無關。所以控股股東根本就不關心股價的漲跌,他們會利用增發、關聯交易等行為,去向二級市場上圈錢。而流通股股東因為無法正常地行使自己的股東權利,所以就會更加地傾向於短期投資。所以在那個期間,咱們中國的股市波動特別頻繁,以至於被人批評像“賭場”。我們用一個不那麼嚴謹的比喻,90年代到21世紀初,A股市場的流通股股東就像拿著高額的聘禮去娶媳婦,但是娶回的是半個媳婦。

小米股權分配曝光,高管空手套白狼揭示:中國式股份制分配改革!

因為這些扭曲,股權分置在學術研究、媒體報道中,都是以反面角色的形象出現的。其實你要想一想,歷史需要用動態的眼光來看待。你要知道90年代初,是中國在“計劃”和“市場”,在“姓資”和“姓社”當中掙扎得最苦惱的時期。如果當時咱們不是走這種“增量改革”的路子,而是動原有的奶酪,你很難想象證券市場這麼“資本主義色彩”的事物,會在90年代初就落地生根,終於長成今天枝繁葉茂的局面。

你回頭看一下,我們中國的改革一直是這麼一個歷程,從體制最薄弱、最空白的地方去尋找一個突破點,然後以增量帶動存量,這也就是中國改革過程中一直會出現雙軌制的原因。股權分置作為股票市場上的雙軌制,正好是時代的產物,它充滿了妥協和扭曲,但是畢竟在扭曲中將歷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沒有這樣一種雙軌制,咱們中國資本市場的建立可能在很長時間內,都會是海市蜃樓。

小米股權分配曝光,高管空手套白狼揭示:中國式股份制分配改革!

更重要的一點是,在舊有體制內蓬勃生長的市場,它會學會一點點地用市場的力量來倒逼改革,一點點地糾正扭曲,而股權分置改革就是這麼一種倒逼下的產物。

二、股權分置改革:被市場倒逼的“市場改革”

很多股民會把2005年當作股權分置改革的起點,其實在很早以前,這個改革已經拉開了序幕。

2000年前後,中國政府要拓展社保的融資渠道,所以就希望用國有股減持的辦法,把國有資產變現一部分,用於社保資金。本來國有股減持是個好事,慢慢地讓那些“不能流通的股票”退出市場,但是當時減持的價格就成了爭論的焦點。

小米股權分配曝光,高管空手套白狼揭示:中國式股份制分配改革!

中國股市當時的市盈率奇高,是125,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就是按照當年企業的盈利能力的話,大概要125年才能夠收回成本。美國股市同期的市盈率是多少呢?大概在15-20左右,所以中國當時股市的估值是處於一個絕對的高位。

所以如果那些從來沒有流通過的國有股、法人股,在這麼一個價位上減持的話,會不會對流通股股東不公平,有抽血股市,然後利用股市套現的嫌疑呢?所以國有股減持的價格就成為了大家當時關注的焦點。到了2001年的時候,國有股減持的方案出臺了,中央政府居然決定,採取市場定價的方式減持,也就是按照當時的高價來減持國有股。

方案出臺的第二天,股市就用暴風驟雨般的下跌作出了回應,幾個月之內,股市下跌了將近40%,市值縮水了6000億。幾個月之後,在這種斷崖式的下跌壓力下,國有股減持的方案被全面叫停,這是證券市場第一次用腳投票的方式,教會了中國政府什麼是“市場”力量,也迫使政府意識到,必須用更“市場”的方法來解決股市的雙軌制問題。

經過之後幾年的調整和反思,以“對價”為原則的股權分置改革就拉開了序幕。所謂對價,就是那些國有股、法人股的股東向我們普通投資者支付一部分金額,來換取上市流通的權利。從金融學的原理上看,這是很好理解的,因為我們股票的價格中本來就包含著一個因為可轉讓、可交易而產生的“流動性溢價”,非流通股股東現在支付的對價正是這一部分流動性溢價。

小米股權分配曝光,高管空手套白狼揭示:中國式股份制分配改革!

2005年的時候,股權分置改革的試點工作就開始了,三一重工等四家公司被選中進行試點,然後整個工作非常順利。所以從8月開始,股改工作就進入了全面鋪開的階段。在實踐中,大部分公司對流通股的補償方案都採取送股的方式,到2010年,A股股改的比例超過97%,也就意味著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

你看,在將近20年之後,A股市場終於成為了一個全流通市場,中國股民的聘禮終於能夠娶回一個完整的媳婦了。這一次股改對於中國資本市場來說是一次巨大的進步,一個以“非市場化”開端的市場,在磕磕碰碰之後,學會了用“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問題。直到今天,很多老股民還會對那次股改之後,長達兩年的牛市回味不已。

2007年10月,中國股市的高點一度突破了6000點,這個點位到今天為止仍然是沒有逾越過的高峰。這就帶給了你另外一個謎題,既然中國股市已經解決了全流通問題,既然說股市又是經濟的晴雨表,那麼為什麼從2008年開始,中國經濟在超高增速的情況下,股市卻進入了長達七年的熊市呢?

三、後股權分置改革:中國邏輯仍然沒有變

小米股權分配曝光,高管空手套白狼揭示:中國式股份制分配改革!

比如說為了防止股改流產,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手段進行保駕護航,他們鼓勵設立基金公司,推動資金入場,然後推出各種免稅政策。更加耐人尋味的地方在於什麼呢?為了讓這個股指看上去“欣欣向榮”,監管層在股指的權重上做了一些技術處理。給你舉個例子,當時中石油的流通股只佔它整個市值的2%,絕大部分中石油股票都是非流通股。

但是中石油在計入股指的時候,是按照總市值來計算權重的,這就相當於中石油的股價波動對股指的影響有50倍的槓桿效應。再考慮到當時中石油佔股指的權重是16.63%,所以它的股價上升會在股指上數倍地呈現。而像中石油這樣的藍籌股在當時為數很多,所以股指就形成了相對虛假的繁榮局面。

而這種虛假的繁榮局面刺激了市場情緒高漲,然後引發了投資者的瘋狂入市。在前面的課程裡你已學到過,這種槓桿效應在股價下跌的時候,會加劇市場的恐慌與出逃。

小米股權分配曝光,高管空手套白狼揭示:中國式股份制分配改革!

另外股改的方案把非流通股轉變成為“限售股”,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股價的下滑,而監管層為了保證這種平穩過渡,就一次又一次地用行政手段推遲和限制這種非流通股的真正上市流通。中國股民非常熟悉的“大小非”問題就是在這個階段產生的,而且後來只要一提到大小非解禁,就會引起市場的震盪。引起了市場的震盪之後,監管層又被迫以限制新股發行這種行政手段,來緩解市場的躁動。

所以正是因為這些行政干預,還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計劃色彩,在經歷了近30年的路程之後,我們中國的證券市場仍然沒有辦法擺脫這種在行政命令和市場力量中間掙扎的宿命。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很難用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模板”來理解我們這個市場,而且即使是這些扭曲,很多時候其實是一種多方利益下權衡博弈的產物,你沒有辦法用好或者壞來簡單評判。只能說理解了這些邏輯,你才能夠真正地理解和看懂這個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