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冉閔

引言:不知何時起,網絡掀起一股給中國古代的名將、猛將列排行榜的熱潮。就像俗語說的,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名將各有各的粉絲,讀者也各有各的偶像。但無論怎麼評選,每次冉閔都能上榜,而且還名列前茅。為什麼會這樣?這說明大家對他有著高度的認可,他就是一位天神級的人物。

但歷史總是捉弄人,往往這類卓越的戰將,卻總是不得善終,從而給世人留下無盡的嘆息,這是不是一個歷史的怪圈?西楚霸王項羽如此,呂布如此,關二爺也是如此;當然,冉閔也是如此。

以上這些人物,借用托爾斯泰的一句話來形容:“名將的成就都是相似的,失敗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下面我們來看看冉閔這位古代英勇神武的天神,他後期悲壯的結局。

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項羽

01

冉閔當戰將時就是一個的傳奇,從來沒有吃過敗仗。無論是兩軍對陣還是粉碎刺殺行動,都可以絕處逢生。他走下坡路,就是從稱帝開始的。

公元350年,冉閔殺死石鑑,於鄴城(今邯鄲臨漳縣)南郊僭登帝位,大赦天下囚犯,改年號為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並恢復冉姓。追尊祖父冉隆為元皇帝,父親冉瞻為烈祖高皇帝,尊母親王氏為皇太后,立其妻董氏為皇后,其子冉智為皇太子。

石祗聽說石鑑已死,便在襄國(今河北邢臺)僭位稱帝,各夷據守州郡擁有兵力的頭領紛紛響應,組成軍事聯盟,對抗冉閔。

冉閔為了爭取外援聯絡到了東晉朝廷:“叛逆的胡人擾亂了中原,如今已消滅了他們。如果能共同征伐的話,可以派遣軍隊前來。”

一個不正宗、並且出身低賤的冉魏皇帝,敢以這樣的語氣來跟東晉的皇帝說話,自認是正統傳承的東晉,當然不屑得答覆。

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軍事聯盟

02

公元350年十一月,冉閔集聚十萬餘眾人要去攻打襄國。委任他的兒子太原王冉胤為大單于、驃騎大將軍,並給他手下配備了一千名投降的胡族士兵。

光祿大夫韋謏勸諫說:“胡族、羯族都是我們的仇敵,如今他們歸附投降,只是為了苟全性命罷了,萬一他們譁變,後悔怎麼來得及?請求您斬盡殺絕那些投降的胡兵!去掉單于的稱號,以防微杜漸。”

冉閔這時的思路是安撫招納群胡,聽了此話,勃然大怒,殺掉了韋謏以及他的兒子韋伯陽。

冉閔的大軍圍攻了一百多天,雖然沒有攻下襄國,但也把對方嚇得尿了褲子。石祗非常恐懼,自動降低身份,除去自封的皇帝稱號,稱為趙王。派使者到前燕景昭帝慕容俊、南安羌族酋長姚弋仲那裡請求援軍。於是慕容俊派將軍悅綰率領三萬甲卒自龍城趕來,姚弋仲派他兒子姚襄率領三萬八幹騎兵自滆頭前來。

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一馬當先

冉閔一看來了姚襄、石琨兩個外援,就要親自出馬攻打他們。衛將軍王泰勸諫說:“如今襄國城尚未攻下,外邊援救的部隊雲集而至,如果我們再外出征戰,一定會腹背受敵,這是極其危險的做法。不如堅固堡壘以挫傷他們的銳氣,慢慢地看著他們之間出現裂痕後再去攻擊。況且陛下親自上陣,如果一旦出危險,宏圖大業就全完了。”

冉閔聽到此話,胳膊一挽,大聲說到:“我決定要出發征戰了。膽敢出言擾亂軍心者殺頭!”於是就率領全部兵眾出發,與姚襄、石琨決戰。

這時悅綰恰好率領燕兵來到,離魏兵約有幾里地的距離,他將騎兵稀疏地布開,拖著樹枝揚起漫天塵土,魏國兵眾一看見這陣勢便騷動不安、驚恐萬狀。

姚襄、石琨、悅綰個兵合一處,三面夾擊,石祗則出城從後面發起衝鋒。在四面圍攻下,魏兵陣勢大亂,敵軍像潮水一樣的湧來,大敗之後的冉閔只帶了十餘騎突出重圍,逃竄回鄴城。

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虎入羊群

以前投降冉閔的胡人這時乘機造反。慄特康等人挾持著大單于石冉及左僕射劉琦投降了石袛。

此戰冉閔方死亡總人數達十多萬。

冉閔偷偷地溜回鄴城,無人知曉。

鄴城裡的人都感到震驚害怕,訛傳冉閔已死。射聲校尉張艾請求冉閔露面去參加一次郊祀祭天活動,以安定民心,冉閔聽從了,訛傳才平息下來。

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突圍

03

冉閔何曾敗這麼慘過?這口惡氣不出,也沒臉在世上苟活了不是?於是又開始積極備戰。明知道這是窮兵黷武,但是誰也勸不進去了。

大臣們對冉魏政權的前途感覺到了絕望。司徒劉茂、特進郎互相說:“我們的國君此次出征,一定是有去無回,我們為什麼要坐等被殺戮的恥辱!”於是他們倆都自殺,為國盡忠了。

公元352年,冉閔率領的軍隊,與前燕將領慕容恪的軍隊在魏昌城遭遇。冉閔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對他說:“鮮卑乘勝氣勢強盛,不可硬抗,請回避一下再增添他們的盛氣,然後組織軍隊進攻他們,便可以取勝。”

冉閔生氣地說:“我集合起部隊出戰,將要平定幽州,斬殺慕容俊,如今遇到慕容恪就退避,他們將會小看我。”

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慕容恪

冉閔的軍隊在哪裡駐紮,慕容恪就率兵緊緊的在後面咬著,一直是緊追不捨,這樣一直追到魏昌縣的廉臺,兩軍在廉臺(今河北無極縣)交戰。

魏軍步卒都是刀林戟海里滾出來的,在冉閔的帶領下,勇猛向前,十戰十勝重創燕軍,兵力佔優的燕國將士反而害怕起來。

慕容恪巡視兵陣後,鎮定自若地對諸將分析:“魏軍連飯都吃不上,再怎麼精銳也沒用,再者說強弓之末不能穿魯縞,累勝之後魏軍也接近崩潰的臨界點,加上他們的主帥冉閔一勇之夫,我們可以用計策打敗他。”

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激戰

04

冉閔是久經戰陣的名將,知道如何發揮己長,克敵之短。他率領的軍隊基本上是步兵,而前燕的軍隊全是騎兵,在開戰伊始就率領兵眾向叢林開進。

步兵與騎兵交戰,最好是在林地進行。兩軍列陣對壘交鋒時,騎兵會喪失其機動性。只要扼制住騎兵的衝擊力,步兵方陣勝算很大,所以對於燕軍的騎兵,冉閔並不懼怕。

慕容恪的參軍高開說:“我們的騎兵在平坦地域作戰有利,如果冉閔進入叢林之中,就無法再控制他了。應該火速派輕裝的騎兵去攔截他,等到交戰以後再假裝逃跑,誘使他來到平坦地域,然後便能進行攻擊了。”慕容恪聽從了這一意見。

多次挑逗,魏兵終於忍耐不住,回師追到平坦的地域。慕容恪對將領們說:“冉閔生性輕敵,銳氣十足,又自認為兵眾較少,一定會拼死與我們作戰,力求速戰速決。我要在中軍的陣地上集中優勢兵力等著他,等到交戰以後,你們從兩翼發起攻擊,定然攻無不克。”

於是把軍隊分成左右中三部,中軍由五千鐵甲重裝騎兵用鐵鎖連馬結成方陣。

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連環馬

這種戰法屬於慕容氏的獨創,也就是後來連環馬的祖宗。可以在軍事史上大書一筆的。

重裝騎兵在中國比西方所謂人馬披甲的騎士出現得要早得多,那時叫做甲騎具裝,具裝鎧有鐵質的,也有皮質的,一般由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軀幹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以及豎在尾上的“寄生”六部分組成,使戰馬除耳 、目、口、鼻以及四肢 、尾巴外露以外,全身都有鎧甲的保護。加上騎在馬上頭戴兜鍪,身披兩襠鎧,手執長柄的馬矛—槊的武士,一個重騎兵相當於一座小型堡壘,五千鐵甲騎兵再用鐵鎖相連那就是一堵堵銅牆鐵壁。

慕容恪選擇五千名善於射箭的鮮卑人,用鐵鏈把他們的馬匹聯結起來,形成方陣,佈置在前面。

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寶馬朱龍

05

冉閔的乘騎,是寶馬朱龍,日行千里。只見他左手持有兩刃矛,右手拿著鉤戟,用來攻擊前燕兵,殺掉了三百多人。《史記》載項羽“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倆人的神武可以說是各有千秋。

當他望見寬大的儀仗旗幟後,知道這便是中軍,就徑直髮起衝擊。這時,前燕軍的其他兩部分從兩翼夾擊,徹底攻破了冉閔的軍陣。他們把冉閔團團圍住,冉閔突破重圍向東逃竄了二十多里。

這時,最後的時刻來到了。冉閔天生神力,勇不可當。但他是騎著馬在作戰,胯下不是鋼鐵坦克。何況,就是坦克也要加油不是?雖然他的坐下是匹千里馬,也架不住左衝右突,這樣不停歇的奔跑。跑著跑著,寶馬朱龍突然馬失前蹄,倒斃而亡。被閃下馬的冉閔還沒有爬起來,就被燕兵一擁而上,活捉了冉閔。

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被俘

冉閔被押送到前燕國都城薊城。

這次,兩個做了多年對手的皇帝歷史性的見面了,見面是見面,但是既不友好,也不平等。

前燕景昭帝慕容俊,看了看被綁成粽子似的冉魏皇帝,輕蔑的瞟了一眼,說道:“你不過是就是一個下賤的奴隸(冉閔做過奴隸),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居然敢妄自稱帝?”

雖然有個俗話,敗將不可言勇,但在冉閔這裡卻一點也不管用。他用同樣的口氣反駁道:“天下大亂,你們夷狄禽獸之類尚可稱帝,何況我中原英雄,為什麼不能稱帝呢!”

慕容俊聽了大怒,打了他三百鞭。隨後又送到慕容氏的龍興之地龍城,斬於遏陘山(在今遼寧朝陽)。

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慕容俊

06

結尾:冉閔被殺的那一天開始,天氣出現異象,山左右七里之內的草木盡數枯萎。後來又鬧蝗災。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

看到這種奇異的景象,慕容俊這個大燕國的皇帝也不禁有些恐慌了,馬上派人前往遏陘山祭祀,再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

祭祀完的當日,天降大雪,雪深過膝。

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冉閔之死

07

後續:看完以上故事,我們來分析一下冉閔逐步走向窮途末路的原因。僭越稱帝,不聽勸諫,慘殺忠良,窮兵黷武,胡人反叛,眾敵圍剿。。。是的,這些都是失敗的原因,但並不是最關鍵因素!

我們考察一下那個時代的背景就能發現,他真正失敗的原因其實是因為草根的崛起,為當時的權貴階層所不容!

兩晉南北朝時,士族和庶族有嚴格的區別,而且在南朝時特別嚴重,是當時極重要的社會現象。當時風俗如此,出身寒微的人,即使建立功業,做了大官,也不敢同世族比肩。

命中八兩,難求一斤 古代神武戰將冉閔的悲壯終曲

浩氣長存

例證:南齊武帝時,中書舍人紀僧真是皇帝身邊的紅人,有權有勢。紀僧真出身行伍,總是因為自己不是士族出身而遺憾,便向武帝討個“士大夫”的身份。

武帝說:“這歸江斆、謝瀹決定,我不好作主,你自己去見他們好了。”

紀僧真以為奉旨而去,一定能夠如願。不料到了江家,他剛坐下,江斆便命左右移座(不屑和他並排而坐)。

紀僧真見了這等模樣,口也不敢開,垂頭喪氣而退。他回宮對齊武帝說:“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

在君主專制時代,皇帝開口那是金口呀!但在那個特定的時期,就是皇帝也無法消除士庶之別。他可以任命一個庶族人做大官,但不能改變他庶族的身份。冉閔做過奴隸,出身低賤,現在你要當皇帝,那哪行!

佐證:當時的史書,沒有冉閔的傳記。他建立的冉魏政權只有三年不到,沒有被列入“十六國”之一,也就是說不被正統所認可。

有些歷史記載,也是零零星星散見於別人的傳記中。

直到幾百年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才有較為詳細的記錄(那可是專供皇帝看的歷史教科書)。所以,從僭越稱帝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他今後的敗亡之路。

這麼看來,等級制度真是害死人。什麼時候能夠徹底消除貴賤之別,那人類大同的願望,就有可能實現了。

《魏書》北齊·魏收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