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人工智能養豬種瓜 我國農業迎來重大變革

阿里雲人工智能養豬種瓜 我國農業迎來重大變革

文/在前線 老涼

民以食為天。有了人工智能技術加持,中國食品安全、中國農業將迎來彎道超車。

日前(6月7日),阿里巴巴在上海雲棲大會上發佈了阿里雲ET農業大腦,宣佈已將各種數字化技術應用於生豬養殖、蘋果及甜瓜種植等農業領域,未來還將在石榴、生菜等種植中落地。

在前線認為,我國曆來是農業大國,農業乃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而結合現代科技推動農業產業變革是新時代的呼聲。“靠天吃飯”是老一輩人對農業生活最真實的寫照,然而,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農業蛻變為新農業,農民也不再看天的臉色。

近年來,農業成為一個大風口,眾多科技公司蜂擁而至,新農業發展百花齊放卻沒有統一標準。ET農業大腦的發佈,意味著繼阿里雲ET大腦被廣泛應用於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後,現也已打通了第一產業,這不但進一步完善了阿里雲的生態產業鏈,還為我國農業的未來發展裝上了新引擎、開闢了新賽道。

農業將迎來重大變革

從進入21世紀開始,我國加快了城鎮化建設的步伐,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推動著互聯網產業快速崛起,而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技術催生了數字化轉型大潮。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新興技術,全面融入產業變革之中。

在工業領域,我國制定“中國製造2025”戰略,推進製造產業數字化轉型;與此同時,數字化轉型還在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公共服務等城市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

不過,在推動工業、製造、城市建設等轉型、升級同時,不能忽視農業的數字化轉型。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常住人口依舊佔據總人口較大比例,農業依然是中國的基礎產業,而且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消費升級、營養健康等因素,都使得農業的價值變得更加凸顯,在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農業也需要來一場徹頭徹尾的變革。

可喜的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我國城鎮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農村地區也實現了大規模網絡化,比如去年,我國農村地區網絡零售額已超過1.2萬億元。

而此次阿里雲發佈ET農業大腦,正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第一步,也是農業智能化大潮的一次巨大轉型。

需要強調的是,如今消費者對環境、食品的綠色化、健康化要求不斷提高,建立可溯源的農產品生產機制勢在必行。

農業是阿里巴巴的核心戰略之一。馬雲曾表示,未來的發展中,因為互聯網的存在,農民會成為“新農民”。農業發展不僅要解決產品增產、歸屬問題,還要利用互聯網發展綠色化、便捷化、增值化農業。讓“新農民”成為未來“新農村”的締造者。

城鎮化進程加快,消費升級大潮來臨,農村地區大規模網絡化,這樣的大背景下,傳統農業也迎來了智慧化發展的最佳時機。

ET農業大腦來了

“因為人工智能,農業將迎來全新價值。“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宣佈,有了阿里雲ET農業大腦,農業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豬不再是長到200斤“成熟”,而是“散步距離”達到200公里的豬才合格、才健康,而之前農村畝產1000斤,也將向畝產1000美金轉變。

可以說,阿里雲利用自己人工智能技術抓住了農業變革的歷史機遇,進入農業,是阿里雲ET大腦在城市管理、工業優化、環境治理、航空調度後的又一站。

目前,阿里雲發佈的ET農業大腦已經具備的功能包括數字檔案生成、全生命週期管理、智能農事分析、全鏈路溯源等,通過阿里旗下的天貓生鮮、菜鳥物流、螞蟻金服等全生態的支持,ET農業大腦也會與農業進行更深入的結合,擴展到更大範圍的農業項目。

數字農業的概念出現時間並不短,但由於信息阻礙、技術壁壘、沒有統一標準等問題,使得數字農業百花齊放的同時,也存在諸多亂象。

不過,農業涉及的品類、領域琳琅滿目,想要全方位推動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應用普及,並非易事。

會上,阿里雲與國內大型生豬養殖企業特驅集團宣佈合作,阿里雲ET農業大腦已在生豬養殖項目取得有效進展。

通過圖像識別技術,為每一頭生豬建立專屬檔案,包括其品種、天齡、體重、進食情況、運動頻次、軌跡、免疫情況等,這些數據可用於分析行為特徵、料肉比等。同時,結合聲學特徵和紅外線測溫技術,可通過豬的體溫、咳嗽、叫聲等作判斷是否患病,進行疫情預警。

阿里雲人工智能養豬種瓜 我國農業迎來重大變革

通過數據收集,阿里雲已完整記錄了一頭生豬一生的運動軌跡:合格的出欄豬需要跑滿200公里,也就是每日運動量為1.7公里。

巨頭之間格局戰

農業智能化,就是各大互聯網、科技巨頭相互競爭的下一個競技場。阿里雲的進場,讓這一領域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也進一步提升了競爭格局:重新定義了農業智能化的標準。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我國互聯網、科技巨頭紛紛加大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領域的投入,促進我國城鎮現代化發展。而數字農業相比已經滲透成熟的城市交通、工業行業等,底子更弱,但卻有著相當大的市場前景。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中國農林牧漁總產值超10萬億元,並且還在不斷增長。

在我國雲計算領域,阿里雲處於領頭羊地位。截止到去年上半年,阿里雲在中國雲計算IaaS市場份額為47.6%。這個數據表明,阿里雲成為了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選擇。

在城市建設和工業改革領域,阿里雲通過長時間佈局已經取得了初步進展,但新的業務增長點需要從基礎設施向業務價值、應用價值轉移。阿里雲ET大腦選擇擴展到農業,而其他各企業也已紛紛佈局。

近年來,我們會看到哪位互聯網大佬忽然一下子跑到深山養豬養雞去了,某位大佬忽然有一天開始賣蘋果、賣桔子了,某科技巨頭開始賣水果、特產了……這是一個讓人驚訝的時代。

網易一直是互聯網企業圈中的“養豬大戶”,而且時間已久。在過去的幾年中,網易陸續投入了上億元建造了生態養殖場,企業發展、養豬兩不誤。

今年4月份,京東無人機牽頭成立了京東智慧農業共同體,而“京東農場”也是首次亮相。不久前,京東與江蘇潤果達成合作,進一步促進了京東農場概念的落地。

在前線認為,產業融合AI是必然趨勢,農業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但也是美味的“香骨頭”。傳統農業有著諸多發展問題,人力成本、交通物流、信息交流等都制約著新農業的發展,而這些都可以通過AI化的手段來解決。各企業加速競爭AI與農業的結合發展,會大大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生態鏈的建設與完善。

阿里雲人工智能養豬種瓜 我國農業迎來重大變革

AI興農 阿里雲打造完整生態

阿里雲在持續推動著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之路,在去年的12月份,胡曉明提出了“AI for Industries”(產業AI)理念。他表示,每一次的產業革命都需要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以此引發經濟和社會的變革。

人工智能是當下推動新變革前進最有力的工具,它不能侷限於實驗室階段,必須與場景結合,在實際情況中解決生活、生產和社會環境問題。

ET大腦是阿里雲推動行業變革的原動力,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裡,ET大腦已經在航空、交通、工業、環境、醫療等多個領域落地,並幫助產業取得了有效的經濟增長效益。同時,ET大腦也被應用在海內外城市建設中,杭州、衢州、蘇州、雄安、澳門、吉隆坡等地都有大規模落地。

ET大腦結合農業,是阿里雲打通各產業壁壘,完善自身產業生態的關鍵一步。

當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改造傳統農業還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數據鏈的打通、IT基礎設施的建設、新型農業AI人才的培養等,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企業長期的投入與技術的不斷更迭。

在前線認為,AI產業生態發展要循序漸進,農業作為支撐各領域發展的基礎產業,需要更加複雜的過程來融入產業生態鏈,從農場到餐桌,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健康安全鏈路。阿里雲ET農業大腦,在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也讓大眾看到了未來農業的方向。

中國是農業大國的地位毋庸置疑,中國農業必須迎來一場變革,藉助人工智能提升產量、提升品質、提升食品安全,任重道遠,但超車在即。

阿里雲人工智能養豬種瓜 我國農業迎來重大變革

中國農業新聞網粉絲突破50萬。

一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

阿里雲人工智能養豬種瓜 我國農業迎來重大變革

中國農業新聞網介紹: 中國農業新聞網是全國唯一一傢俱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 中國農業新聞網十分重視網站保護,中國農業新聞網.中國、中國農業新聞網.com、中國農業新聞網.cn、農業新聞網.中國、農業新聞網.com、農業新聞網.cn、農業新聞.中國、農業新聞.com、農業新聞.cn等都屬於我們公司。對中國農業新聞網進行了很好地保護,使那些假冒中國農業新聞網的網站無地自容。

誰有思想,誰有發展思路,誰能讓企業騰飛,誰就會擁有未來。我們在農業互聯網行業辛勤耕耘近二十年,我們擁有含金量十足的國家發明專利,國家科技創新立項,以及未來農業互聯網的發展思路。中國農業新聞網的成立(包括對所有域名的保護)足以證明我們的前瞻,中國農業新聞網不靠收取費用運營到今天就足以證明我們的實力。2018是農業互聯網騰飛的一年,農業文化產業網絡媒體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上市,這就是我們的機會。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我們正在行動~!

目前國家處於和諧共贏,共同發展的大時代。誰都知道依靠強權,單打獨鬥不可能擁有未來。希望有意合作、共謀發展的有識之士,拿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具體方案,共同把中國農業新聞網辦好,為我國農業發展出力,為我國農業互聯網發展出力。

阿里雲人工智能養豬種瓜 我國農業迎來重大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