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說中國人工智能無法“彎道超車”,獵豹怎麼證明它能行

比爾·蓋茨說中國人工智能無法“彎道超車”,獵豹怎麼證明它能行

“預見未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這是《數字化生存》的訣竅。

為此,創始人傅盛在“水立方”辦大秀,現場跳水,宣誓獵豹移動做人工智能(AI)+機器人的決心,之後,他還發布5款機器人,它們能接待,會賣飲料,可以看護陪伴,還能衝調咖啡,用傅盛的話說,這是“AI+機械製造的跨界”,目的是證明自己,造就流行,讓獵豹執掌未來。

最新的財報顯示,第四季度,獵豹依靠移動工具產品及相關服務增長,經營利潤同比增長超256%,2017年全年經營利潤達4.47億元,相對於2016年經營虧損1240萬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同時,經營性淨現金流入達6.21億元,月度活躍用戶規模達5.52億……

無疑,獵豹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別忘了,在互聯網世界裡“不狂奔就死”。因此,傅盛需要樹立一個新的戰略目標,讓它帶著組織往前走,“在身強力壯的時候生孩子”,才能避免“死於安樂”的悲劇。

要知道,如今AI方興未艾,卻是大勢所趨——不斷的信息爆炸帶來海量數據,技術越發成熟,計算成本越來越低。於是,阿爾法狗橫掃人類棋手,無人駕駛開始走進現實,各種智能設備迅速普及,各種智能應用層出不窮,用傅盛的話說:“整個物理世界正在數據化、智能化,它使得很多行業都有數10倍的增長機會。”所以,他為獵豹定下AI的戰略目標,著重於智能機器人的產品落地。

比爾·蓋茨說中國人工智能無法“彎道超車”,獵豹怎麼證明它能行

與傅盛同樣看好AI產業的,還有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不過,他在接受採訪時卻說:即便有政策的扶持,他也不認為中國能在AI發展上對美國彎道超車。顯然,獵豹要做的,就是要證明他在“用過去的眼光,看新生的事物”,即便在核心技術的“0到1”上,中國還有不足,但在產品落地的“1到N”上,中國的突破一定可以超過美國。

畢竟,這個產業還在初級階段,真正的高級玩家還沒出現,真正的用戶需求還沒被滿足,而先進的技術不可能永遠高高在上,它們最終都將滲透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一句話,獵豹全力在“AI+機器人”上扎臺型,既是“低頭走路,也要抬頭看天”生存法則,也是“方向做對,事半功倍”的現實選擇。

必需的慾望

正如《反脆弱》裡所說:“驗證你是否活著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驗你是否喜歡變化。”如今的互聯網世界裡,一切速生速朽,微軟等老牌企業倡導的“利潤定乾坤”已經過時,只有像亞馬遜那樣,不斷顛覆式的“發展定江山”,才能長久地生存,這是所有互聯網公司必需的慾望。

之前,獵豹以工具出名,再到後來的移動化、國際化,每一次轉型,都是傅盛在已有優勢時,小步快跑,不斷試錯,尋找新目標,以“偵察兵”模式打開了更大的局面。

比如,當年,獵豹在殺毒方面很成功,而清理流氓應用已經成為安卓市場上最大的需求。於是,獵豹停掉手頭冗餘項目,集中優勢兵力,在清理大師上做單點突破,將其改為移動版,做深度優化,使其成為“一針捅破天”的產品。結果,這款應用迅速崛起,幫獵豹拿下移動互聯網的一席之地,同時,它也以點帶面,協助獵豹開拓遊戲、內容等商業變現的新路徑。

而如今,獵豹的業績飛昇,市盈率等財務指標飛漲,團隊、投資人可能因為股價的上漲士氣高漲,但同時也可能因此對變革產生懈怠,躺在勝利的光環下不思進取。因此,獵豹更需要在“市夢率”上樹立新的願景,保持創業精神,衝破舊有的規則、習慣和知識體系,建立新的意識系統、發展模式。

所以,作為“舵手”的傅盛,才“智者隨事而制”,將前幾年佈局的AI成果整合起來,“秀”出來,讓獵豹確定“AI+機器人”的主航道,團隊、投資人才能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力往一處使,大家向著共同的目標順風操帆,攜手前行。

比爾·蓋茨說中國人工智能無法“彎道超車”,獵豹怎麼證明它能行

這樣一來,獵豹就不會忽視市場和用戶的需求,也不會走向內耗不斷的“大企業病”,轉而,持續地自我進化,煥發生命力,在人工智能這顛覆性的方向上,更好地建立起產品、生態和商業模式,它才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如此種種,就像雷軍說的“別用戰術的勤奮,掩蓋了戰略的懶惰”,有清晰的目標,才能不畫地為牢;不斷顛覆自我,才能避免被別人顛覆;不讓趨勢取代優勢,才能活出不一樣的煙火。

有落地,才不是耍流氓

當然,“AI+機器人”的戰略不是計劃,它需要可執行的戰術動作來完成。用傅盛自己的形容,它非常非常難,要破除外人異想天開的嘲笑,就必須找到顛覆性的“岔道”,有場景、有能力落地,這樣才不是耍流氓。

按照傅盛說法,波士頓動力、日本本田的機器人,研發數十年,但成本依然高達數十萬元,且能耗極高,不能商業實用。而更多所謂的智能機器人並不智能,比如,曾火爆網絡的某段視頻,機器人與人對話流暢、幽默,不過是背後有真人在遙控、對話、變聲,而打乒乓球、玩搖滾樂的機器臂,更是工程師一個月寫代碼的成果,它們不能移動位置,也不能換樂曲,這些跟人工智能沒有一毛錢關係。

而其他所謂的智能機器人不過是演示版或PPT思維下的大玩具,用一堆開源的零碎應用強行拼湊,根本無法深入用戶需求的場景,結果也只能像流星一閃而過,再也沒有聲音。

這時,產品經理出身的傅盛看到了亂象中的機會——只要嫁接獵豹的積澱,洞察、分析和迎合人性需求,來塑造“AI+機器人”的核心競爭力,就能把握住行業升級的步伐,將技術落地,定義未來,為智能機器人行業帶來蛻變、新生。

首先,獵豹坐擁數億用戶,切入遊戲、內容等各種應用場景,場景即連接,連接即數據,這就達成了《智能時代》裡說的“驅動AI的大數據特徵”:數據量足夠大、多維度和夠完備,所以,在這些數據養料的供給下,AI能迅速投入到應用。

基於此,獵豹的輸入法Cheetah Keyboard,就能預測並修正用戶在不同場景下輸入的文字內容,提高移動輸入體驗;其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到直播中,實現24小時的實時監控,防範色情,極大地提升審核效率,降低人力成本;而語音交互系統獵戶OS,也因此能後來居上,成為眾多智能音箱的首選。這就像美國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所說:“競爭的優勢,往往就是產業價值鏈某些環節的優勢”。

比爾·蓋茨說中國人工智能無法“彎道超車”,獵豹怎麼證明它能行

其次,更重要的是,“AI+機器人”要滿足顧客需求,手段就是“獨特的價值主張”,這樣才能佔領市場,獲得更多信徒,如此,就需要傅盛和獵豹突出的產品基因。

例如,這次發佈的“豹小秘”機器人,它的應用場景在公司前臺,8個麥克風收音,減少雜音干擾,保證語音識別精準,加上激光雷達、路徑感知、語義理解,確保引領、跟隨和躲避障礙,因此,它不僅代辦了前臺大部分接待工作,還能夜間巡邏。而且它只租不賣的模式,每月2999元租金,就連SOHO中國創始人潘石屹都感慨“比聘人划算”。

可見,“AI+機器人”的產品化,就是找到強需求而不是偽需求,然後判斷這個強需求能不能被技術解決,同時,讓場景和產業深度結合起來。

由此,有AI基礎,有產品能力,能落實應用,獵豹只要加速試錯、迭代,就能像iPhone那樣,完成經濟學上的“供給創造”,讓“未來已來,並且加速流行”,這正是中國AI彎道超車的機會所在。

小郝子相信,技術驅動的商業世界,最後稱霸的,絕不是最早試水的企業,而是最具有集成思維、能夠貼近消費者的企業,獵豹能否在“AI+機器人”領域後來居上,時間不欺人,讓我們拭目以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