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草蓆販子到一代梟雄,劉備的組織能力為啥這麼彪悍?(轉)

有人說,劉備的江山全靠演技,是“哭”出來的,如果當時評金像獎,劉備當是三國第一男主。

還有人說,他是沾了“皇叔”這個身份的光,頂著“漢室宗親”這個金字招牌,可以少奮鬥二十年。

如果你這樣想,那可真是小看了劉備。

創業之路上,出身草根的他走的時間最長、吃的苦最多。

當然,光會吃苦肯定不行,劉備的成功到底來自於什麼呢?

文 | 陳忠海 瞭望智庫特約研究員

1、“劉皇叔”純屬杜撰


漢末三國是個極為講究出身的時代,袁紹、袁術那樣出身於“四世三公”之家的人,往往會佔到很多便宜。

注:四世三公,指的是四代人裡都有做到三公高位的,三公高於九卿,是“副國級”高官。

而劉備幾乎什麼都沒有。

有人說,他可是“皇叔”啊!這是真的嗎?

實際上,“劉皇叔”這個說法最早來自《三國演義》。

從草蓆販子到一代梟雄,劉備的組織能力為啥這麼彪悍?(轉)

劉備故里河北省涿州市

小說裡講,劉備來到許縣,見到漢獻帝,把自己家世一說,漢獻帝馬上跟劉備敘了敘家譜,雙方共同的譜系可以從漢景帝開始算起,最後發現劉備比漢獻帝長一輩,漢獻帝“大喜,請入偏殿敘叔侄之禮”。

真實的情況是,漢獻帝劉協是漢景帝的第14世孫,而劉備是他的第19世孫。

也就是說,劉備比漢獻帝低了5輩!哪裡是什麼“皇叔”?

不過,劉備確實是劉邦的後人,廣義上說,倒也可以算作“漢室宗親”,其族譜最早可以推到西漢初年的中山王劉勝,漢武帝劉徹的異母兄,被封為中山王,封地中山國相當於一個郡,屬冀州刺史部。

劉勝一輩子既無政績也乏軍功,之所以能“名垂史冊”,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的墓被後人打開了,在裡面發現了文物6000多件套,其中最著名的是金縷玉衣,由近25000枚玉片用金絲穿綴而成,精美絕倫,震驚世界;

二是他有120多個兒子。

從草蓆販子到一代梟雄,劉備的組織能力為啥這麼彪悍?(轉)

劉勝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

當時,漢武帝頒行了“推恩令”,將各封國分為若干小國,由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

劉備的先祖劉貞就產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他還在世的時候就因故被奪去爵位,已經沒有什麼特權了。

而且,那還是200多年前的事,到劉備出身時,他的家裡與普通百姓並無兩樣,要說起來他家比一般人家過得更慘,因為劉備的父親早亡,母子倆靠“販履織蓆為業”,地位低下,日子過得相當拮据。

2、不愛讀書愛交友


好在劉備的母親是位有見識的女性,她很清楚當小商販沒什麼前途,堅持讓兒子讀書。

到了15歲,劉太太把他送進本地最知名學府——盧植開辦的私學。

盧植師從大學者馬融,跟漢末最著名的學者鄭玄是同學,還在朝廷裡做過高官。

照理說,一個寡母省吃儉用送孩子去讀私立名校,當兒子的應該懂事、努力讀書以報答親恩吧?

史書說,劉備對學習完全沒興趣,“喜狗馬、音樂、美衣服”,愛好吃喝玩樂、錦衣華服、聲色犬馬,完全一副公子哥的派頭!

那些被儒生們看重的經學,劉備覺得枯燥無用,他把心思都放在人際關係上,不僅跟同學們相處得十分融洽,還喜歡結交各類豪俠。

小小年紀,他的影響力就已經傳出了盧老師的私學,引得各路人馬爭相結識這個年輕人。

當時,中山國有兩大富商,一個叫張世平,一個叫蘇雙,他們主動前來相見,覺得劉備很不簡單,還拿出不少錢資助他。

學業結束後,正值漢末大動盪的前夜,劉備結識了一群人,整天聚在一起,非官非商,也沒有固定的正經營生。當時,很多年輕人腦袋一熱就去投了黃巾軍,而劉備並沒有急於下決定,他在等待機會。

在此期間,劉備結識了創業團隊的2位核心成員。

一位是關羽,他是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人,原字長生,後改字雲長。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古人來說,這很不一般,沒有極其特別的原因是不會做的。史書說,關羽“亡命涿州”,因此結識了劉備。

另一位就是張飛,字益德,是涿郡(現河北涿州市)人。小說裡說張飛出身於屠戶、家境富裕,這些都沒有史實依據。推測起來,張飛的家境應該與劉備差不多,都屬當時社會的下層。

從草蓆販子到一代梟雄,劉備的組織能力為啥這麼彪悍?(轉)

中國畫《桃園三結義圖》

3、伺時而動,創業不怕本小


一個畢業不久的學生、一個逃犯,再加一個下層勞動人民,這3個創業青年究竟能把事業幹到多大呢?

184年爆發了黃巾起義,朝廷派3位高級將領率隊鎮壓,盧植就是其中之一。

機會來了!劉備立即帶著關羽、張飛等人投奔盧老師。

當時黃巾軍勢頭很猛,朝廷的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在這種情況下,“當兵吃糧”不是個美差,劉備邁出這一步,是冒著很大風險的。

不過,在盧老師關照下,劉備等人在戰場上立了功,這一步好像走對了。

但好景不長,盧老師得罪宦官被罷了官,沒了後臺的劉備只被任命為一名副縣長兼公安局長(縣尉)。

劉備倒也知足,然而,上任不久,突然得到消息,說朝廷要淘汰那些因為軍功而任職的官員。果然,沒多久,郡裡的督郵就來到縣裡,要遣散他們。

注:督郵,始置於西漢中期,郡太守的屬吏,代表郡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政令兼司法等。

拿命換來的一官半職,就這樣沒了。

以後怎麼辦?當然,劉備不當官也沒閒著,一番折騰後,他想到了在盧老師那裡求學時結識的老同學公孫瓚。

當時,公孫瓚被朝廷任命為奮武將軍,在幽州混得不錯,劉備帶著關張二人投奔而來,被任命為獨立團團長(別部司馬),手下有千人左右。

後來公孫瓚與袁紹爭奪青州,派劉備到前線“開拓業務”。

劉備迅速打開“市場”,佔領了一塊地盤,因此升職為平原國相,相當於一名市長。

4、魅力強大到讓殺手反水


有了更大的權力,劉備立即大量召兵買馬,擴大團隊規模。

劉備有劣勢,那就是出身不顯赫、在當時逐鹿中原的各路英雄之中並不顯眼,沒什麼名氣。但是,也正是得益於小商販的出身,他自帶親民光環。

史書上說,有人來見,無論什麼人,哪怕地位不高、名氣不大,劉備都一視同仁,不但自己掏腰包請客吃飯,還和他們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態度親切,完全沒有架子。

所以,眾人都願意歸附他。

注:“簋”是古人用來盛放煮熟飯菜的食器。

從草蓆販子到一代梟雄,劉備的組織能力為啥這麼彪悍?(轉)

影視作品中的劉備

有個叫劉平的人買通刺客,讓其接近劉備,伺機刺殺。

劉備不知道,對身邊這個不起眼的人十分熱情。

結果,這名刺客深受感動,不但放下了屠刀,還把實情合盤托出。

憑藉強大的個人魅力,劉備躲過了一劫,身邊聚集起一批忠實的追隨者。關羽、張飛之後,簡雍、趙雲、孫乾、麋竺、劉琰等一一歸於麾下。

後來,劉備離開了平原國和公孫瓚,先後擔任了豫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要職,從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一躍成為與曹操、袁紹、劉表這些大軍閥並列的梟雄。

5、善於自省,再敗再戰


不過,老天爺似乎沒打算讓劉備這麼順風順水地走下去。

隨後,他分別敗給袁術、呂布、曹操等人,好不容易投奔了袁紹,又遇到袁紹慘遭官渡大敗,無路可退,只好到荊州投靠劉表。

這時,劉備已經40歲了,“創業青年”熬成了“創業中年”,事業沒做大,幾乎又回到原點。

換了別人,也許罵幾聲命運不公、慨嘆幾聲人生無常就從此消沉了。

但劉備不服輸,他開始仔細反省自己走過的路,事業發展到一定高度就反覆失敗,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群雄逐鹿時代,拼的不僅是人多勢眾,智謀更關鍵。在這個團隊裡,不乏能帶兵打仗的猛將,缺的是頂尖謀士。

劉備看得很清楚,自己的謀略能力不達標,決策多是憑感覺和經驗。因此,得趕緊找到這樣的人才,補齊團隊短板。

於是,他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

軍師一出山,劉備團隊就像開了掛,可謂風聲水起。

從草蓆販子到一代梟雄,劉備的組織能力為啥這麼彪悍?(轉)

中國畫《隆中對圖》

6、在下屬面前從不“裝”


有人覺得劉備很會演戲,為了收買人心,經常裝神弄鬼,比如摔自己兒子,或者哭上幾鼻子,這才坐穩了江山。

其實,劉備還真不是這樣的人,他是一個真性情的人。

在與劉璋爭奪益州的戰鬥中,劉備率兵攻打成都北面的重鎮涪城,將其攻克。

為慶祝這次重要勝利,劉備命人擺下酒宴。

酒過三巡,他對軍師龐統說:“今天在這裡聚會,真是快樂極了!”

龐參謀嚴肅地勸道:“跑到這裡來攻打別人的國家,還覺得挺高興,這算不上仁義之師。”

正在興頭上被澆了一頭涼水,劉備心裡的火一下躥得老高:“武王伐紂時也是前歌後舞,難道武王不仁義?先生此言不當,請出去!”

從草蓆販子到一代梟雄,劉備的組織能力為啥這麼彪悍?(轉)

影視作品中的龐統

劉備道出了自己的心機,自比武王而毫無愧色。

從來沒見領導生這麼大的氣,龐統遲疑再三,離開了現場。

劉備很快清醒下來,頓覺後悔,趕緊把龐統請了回來。

遇到這種情況,總得有人主動打破僵局,不然多尷尬!不過,龐統坐在一邊“飲食自若”,貌似沒打算給自己老闆臺階下。

劉備開腔道:“剛才咱們的爭論,你說誰對誰錯?”

龐統繼續保持耿直:“咱們都有錯。”

劉備聽罷大笑,君臣宴樂如初。

後世有人對這件事做過許多複雜的剖析,其實很簡單:打了勝仗,高興,喝多了。

有點小得意,一時忘形,知錯就改,如此而已。

這才是真性情的劉備。

在講究出身、階層森嚴的年代,劉備是朵奇葩,大家都愛他。

7、一出手就賞幾個億


214年(東漢建安十九年)夏天,劉備率部攻入成都,終於佔領了益州。

這一年,他53歲,從“創業中年”步入“創業老年”,回頭看看那些一路追隨自己的將士,劉備心裡高興,決定搞次大規模犒賞。

其實,還在圍攻成都時,劉備就與眾人約定:“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

府庫裡的東西都歸大夥,我不要。

從草蓆販子到一代梟雄,劉備的組織能力為啥這麼彪悍?(轉)

《歷代帝王圖》中的劉備像

據史書記載,劉備的這次賞賜,出手極為大方。賞賜按功勞大小分不同等級,一等獎4個人,諸葛亮、法正、張飛和關羽,獎品是黃金500斤,白銀1000斤,錢5000萬,錦緞1000匹。

劉領導的手筆有多大?

當時法定貨幣是“錢”,也就是那種銅鑄的“孔方兄”。

漢初1斤黃金約值1.5萬錢,王莽時期約值1萬錢,500斤黃金相當於500至700萬錢。

漢代金銀比價約為1:5,1000斤白銀約相當於200斤黃金,合200至300萬錢。

折算下來,不算錦緞,一等獎就已經達到6000萬錢以上!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1石米價格是50錢,漢代1石約相當於現在30千克左右,比照購買力進行推算,漢末1錢約相當於現在人民幣3元左右。

6000萬錢,那可是2億元人民幣!

4人之下,“其餘頒賜各有差”,人人有份,賞賜總額絕對是個天文數字!

當然,如此任性地犒賞三軍會也引發一些問題,比如破壞金融體系、造成短時期通貨膨脹等,但是,從中可以看出,劉老闆還真是豪爽大氣!

韓信這麼評價項羽:他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他感同身受,心疼得掉眼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病人。可是,等到有人立下戰功、該加官進爵時,他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裡把玩,直到磨得失去了稜角,也捨不得給人。

這就是所說的婦人之仁啊!

注: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

對比一下,高下立見。

所以,項羽失敗了,而劉備取得了成功。

8、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這是帶好隊伍的一條重要原則。

223年(蜀漢章武三年)4月,劉備在白帝城病重,託孤給諸葛亮。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聞言涕泣不已,對劉備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這對君臣,一個要讓出皇位,體現出對臣下無比的信任;一個感動涕泣,誓死以報,由此造就了白帝城託孤的一段千年佳話。

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劉備很虛偽。

康熙皇帝發出感慨:“三國人以譎詐相尚,鄙哉!”他認為,劉備這番話是猜疑之語——既然已託孤於諸葛亮,就不應該再說“自取”的話,其目的無非是讓諸葛亮公開表態效忠他兒子。

這種看法影響很大,有的小說甚至編出這樣的情節:劉備向諸葛亮當面託孤時在帷幕後面埋藏著刀斧手,如果諸葛亮不表忠心,可能會被當場拿下。

但是,劉備一生重情義、本色不改,他與諸葛亮患難與共十餘年,相知很深、互信也很深。大家想想,如果劉備不信任諸葛亮,稱帝后就不可能讓他執掌相印,甚至可以不設丞相,這都沒什麼難度。

從草蓆販子到一代梟雄,劉備的組織能力為啥這麼彪悍?(轉)

再現白帝城託孤場景的塑像

並且,在彌留之際,劉備把魯王劉永叫到床前(劉備共有3個兒子,太子劉禪、魯王劉永和梁王劉理。當時劉禪不在白帝城),對他說: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劉備又給太子頒佈一道書面詔令: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實際上,劉備比諸葛亮大了整整20歲,相差至少一代人,以其長輩自居都是正常的,但他敬諸葛亮為平輩,讓兒子們像對待父親一樣尊重諸葛亮。而且,作為一國之君,他在遺言、遺詔中一再強調太子和其他王子們跟諸葛亮的關係是共事、從事,這在帝王的遺囑中極為罕見。

事實證明,諸葛亮沒有辜負這位亦君亦友的老大哥,在劉備死後的11年,為匡扶少主鞠躬盡瘁,真正做到了死而後已。

總監製:吳亮

監製:夏宇

編務:謝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