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小黃車到底會不會黃?”

“讲真,小黄车到底会不会黄?”

本文由撕蛋x微軟(Microsoft) NEW Surface Pro聯合推出

專注高智的思維,一個人的筆記,就是一群人的歷史

大家好,我是小日。


北京下雨了,真是一個適合獨立思考的夜,昨天寫了網絡暴力,點擊閱讀:死亡眾籌:“北京一家三口自殺案”,今天就寫一下小黃車。


本人才華有限,此文也只是寫給自己的。


比心哦,愛你。

“讲真,小黄车到底会不会黄?”

“講真,小黃車到底會不會黃?”

文:小日

(1)

今天,北京又下雨了。

北京一下雨,記憶就潮溼。

下午回公司路上,看到路邊角落幾輛東倒西歪的小黃車,心想,這場面真讓人心寒。

想起去年朋友問的話,“共享單車到底你看好誰?”我當時的回答是,或許是摩拜,但一定不是ofo。

當時也沒有別的意思。

我可能是比較單線條吧。

我只是覺得我不會選擇ofo,我也不會讓家人騎ofo,大概是我覺得ofo做工有點水,不夠安全吧。

從去年到上週,身邊陸續也有朋友問我,

“小黃車到底會不會黃?”

作為外人,我沒法評估,也不打算預測。但今天北京一下雨,我就傷感了,傷感是某種犯賤,於是,我打算從我的角度寫一寫ofo。

當然,我的觀點也只是個人觀點。

(2)

一直以來,我都不怎麼看好共享單車。

我總覺得有一些需求是“偽需求”是某種“可抑制的需求”

什麼叫“可抑制的需求”?

以我曾經做了十年地產的經驗大概是:

消費者不是必然消費的。

而是可等待,可延後,並且可以不選擇的。

我對“剛需”這個詞比較敏感。

但凡做過地產,你就會知道,地產江湖那可是始終與時間賽跑,作為現金流極其緊張的開發商,實在太需要用戶第一時間就決定就把錢給自己,加上,房子又是很多人一生中最大的開銷之一。

所以,很多樸素的地產開發商在產品設計裡,都會很注重什麼是“剛需”。

剛需,就是必要的,必須的,必然要下決心買的需求。

從這點看,共享單車不是剛需。

一樣物品成為不了剛需,就一定需要漫長的“教育時間”。

這裡的教育時間,是一個詞。

但本質是:

時間成本和教育成本。

共享單車需要漫長的教育,才能培養起用戶的習慣,有了習慣,才能收割利潤,而這個習慣需要漫長的週期。因此,時間成本、教育成本都很高,因此,共享單車從本質上,不是什麼好買賣。

說到時間成本和教育成本,其實共享單車需要說服的是用戶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人歸根到底是惰性的。

從單車到轎車,是這個時代的國人的消費升級。說白了,對於這個社會有消費能力的階層而言,你很難教育他們不打車、放棄開車,而選擇共享單車。

一旦缺乏足夠的理由,也就是傳說中的“購買邏輯”,共享單車就很難成立。

這裡所謂的足夠的理由,包括:

逼格、新的生活觀念、符號化人物。

舉個例子,就是:

“馬拉松是中產階級生活的一個生活方式,大佬們都在跑馬拉松”

當跑步成為一種信仰,就有了逼格;結合健康和自律,那就是生活觀念新倡導;至於符號化人物,就是傳說中的大佬。

只有同時具備這三個要素,才能把一個樸素的(看似倒退的消費形態)賣給更多有消費能力的人。

先把概念賣給這個社會的高知高消費人群,再從上自下吸引更多的人來模仿,這才是一個新事物的時間教育策略。

(3)

缺乏了以上三點。

共享單車對於大眾的認知而言,多少有點LOW。

這沒有貶低共享單車的意思,每個創業者的初心都是炙熱的,是不允許被懷疑的,但是吧,這個時代就是那麼俗氣:

共享單車對公眾而言有點過於廉價。

這樣的廉價,

又構成了社會身份的參考座標。

於是乎,本來就沒有逼格的共享單車,又顯得很廉價,因此,共享單車就難以進入這個時代主流的有消費能力的人。

沒有足夠消費能力的人群,就沒有利潤池。

沒有足夠的利潤池,項目的自造血就很麻煩。

而正是因為沒有切入主流人群的心智,共享單車就很難全國遍地開花。

畢竟,有些東西不是說你做好,就一定有人用的,如果單靠鋪貨和量產就能創造出價值和利潤,那時間一切產品都能成功了,就不存在庫存和滯銷了。

所以,有一句不怎麼好聽的話,那就是:

絕大多數的共享單車太想當然了。

如果鋪貨就能成功,那麼垃圾早成功了。

所以,如各位所見,共享單車製造了“創業之殤”也製造了“資本之殤”。

創業者和投資人顯然高估了自己的智商同時,低估了用戶的智商。

對ofo而言,更是如此。

在ofo的早期,為控制成本,明擺著的劣質單車,再便宜,也是安全的隱患,所以,問題來了:用戶為什麼需要ofo?

要性能沒有性能,要安全沒有安全。

除非燒錢還能怎樣?

所以說,

不想清楚這個問題,ofo不涼才怪。

(4)

為什麼用戶需要ofo?

在共享單車早期,摩拜和ofo的策略不同,ofo追求鋪量,是簡單粗暴的極激進化的燒錢式擴張模型,比起ofo的盲目鋪貨,摩拜略微有點良心。

所謂良心,就是用心。

至少在車輛設計和性能上,摩拜要比ofo可靠,畢竟,摩拜掉鏈子的概率比ofo少很多。

在回答共享單車為什麼被需要的問題上,摩拜給出的答案是:

做好產品,做可靠的共享單車。

但這個答案,在我看來,依然也還是想得太過簡單。

或許,做共享單車的摩拜和ofo都很傻很天真吧。

在共享單車這個賽道里,我認為是很考驗玩家思維的,產品是根本,但玩法才是關鍵。

而說到玩法,無非是時間、地點、人物。

首先,是時間問題。

目前看來,近乎所有的共享單車,都沒有解決時間問題。

說到時間問題,一個略好的例子就是在PK滴滴的過程中,神州專車專門針對週末做了業務的延展,各位可以自行搜索神州專車的“金色星期天”,神州專車始終緊扣著“安全”這張牌,在星期天做了一系列的服務創新,包括接機、家庭出行。

所以,在時間問題上,共享單車真的是不需要深度思考嗎?真的是說一天24小時都會有人用共享單車就可以馬虎了事嗎?

如果共享單車想明白一週中的哪一天,或者一天中的哪一個時段,是高頻消費的。那麼,共享單車就能引導用戶,逐步在用戶的心智紮根。

其次,是地點問題。

今日看來,共享單車有很多做法或許本身就是錯的。例如,只看到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之別,又例如,集中在城市核心,地鐵口邊上鋪貨。

這樣的做法,也是太想當然了。

我總是在最需要共享單車的地方,看不到一輛車,而在我不想用共享單車的地方,總是被一堆橙黃屍體包圍。

什麼是我需要用共享單車的地方?

例如,城市發展的新區、某些園區、某些景區、某些過於龐大的校園,共享單車總是在說的“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但其實,最後一公里,不一定發生在城市日常出行生活,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也是有可能就是在一個單一園區裡,在日常工作中。

再次,是人物問題。

共享單車是一個2C的產品。

但真的是一個2C的產品嗎?

為什麼共享單車不能是一個2b的產品?

記得在去年,我們幾個小夥伴覆盤共享單車,我們問自己是否錯過了共享單車這個賽道,後來,有一個問題我們始終沒有想明白。

當時我們問彼此,為什麼美團不自己做共享單車?外賣人員使用的頻率不是更高嗎?

結果……

大家都看到了,美團收了摩拜。

結合上述三個關鍵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我覺得摩拜和ofo都沒有真的用心做共享單車,這裡,ofo更不用心一點,所謂最後要靠賣廣告來追回利潤什麼的,也有點扯。或許,一開始,ofo就沒有想過好好做共享單車,而是一開始ofo就把自己當成了“媒體”。

ofo是另一個分眾嗎?

呵呵。

所以,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先做好本分的事,再求放大的事。

本分的事沒有做好,放大的事,就是扯淡。

這也就是傳說中的把項目做劈叉了。

至於什麼海外事業部,擁抱區塊鏈之類的,用一句不帶偏見的話來說就是:

走好,人各有志。

(5)

說到ofo的自救,其實,還是有自救的可能。

但,我只想說,有時候創業者是被資本綁架了。

說白了,很多創業項目,都是被投資人搞黃的。

寫到這,除了呵呵,也不方便說什麼。

而說到自救,ofo的時間不多了。

我一向不關心八卦,什麼人事調動,什麼之前和滴滴入駐團隊的撕逼,我一律不關心,我只想說的是,ofo正離人們的視線越來越遠。

這裡必須要說一個現實的問題。

無論做什麼產品,無論做什麼服務,你必須要進入用戶的心智,如果用戶不能第一時間想到你,你基本就是打水漂。

ofo會是用戶共享單車的第一選擇嗎?

你還會給ofo充值嗎?

因此,每當朋友問我怎麼看ofo時,我只會說一句話:

先把ofo個人賬戶上的押金取回來……

且不管小黃車會不會黃,至少別傻逼呵呵地把錢押在小黃車上。

至於你非要問我“到底小黃車會不會黃?”

我想說的是,今天北京下雨了,或許明天就是暴曬天,雖說今年北京少了很多霧霾,但騎車的人真的不多了……

比心,愛你。

我是小日。

本週精選文章列表

“讲真,小黄车到底会不会黄?”
“讲真,小黄车到底会不会黄?”“讲真,小黄车到底会不会黄?”
“讲真,小黄车到底会不会黄?”“讲真,小黄车到底会不会黄?”

16本科學繪本+32個科學實驗,讓5歲孩子秒懂32個物理,化學知識及自然現象!

我近日閉關結束,出關在即

掃描以下二維碼可加我為好友

搜搜“STUDBABA”直接添加

(讓我們一起進步和生活)

“讲真,小黄车到底会不会黄?”

如您所見,全世界有趣的妞

基本都關注了本號

新浪微博:小日先生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