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誕生:比5萬個小時更加漫長的是造物之美的傳承

大師誕生:比5萬個小時更加漫長的是造物之美的傳承

人們常說,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投入1萬個小時的努力,這個“一萬小時定律”出自作家格拉德威爾《異類》一書:“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按比例算一下: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週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翻開參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條件,要求參評者必須具備25年以上的從藝經歷。也就是說,每一位大師候選者,都有5萬個小時的打底。

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到極致。每一位工美大師,都有著5萬個小時的精彩故事,都有著支撐5萬個小時的堅韌執著之心。

良工匠心:時代生活的呼喚

工藝美術,既能陳列在美術館的高臺大櫃裡,也活躍在日常的一器一物中。創造工藝美術的傳統工匠們以其“工匠精神”,一生致力於做好一件事,沉澱出博大精深的東方手工之美。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認為,工藝美術區別於其他視覺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造物”和“生活”。“儘管今天的工藝美術已經分化成不同的方向,有的偏向實用,有的屬於純藝術,但這兩個基本原則沒有改變。”

近日,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結果公示結束,全國201位參評者中,90位入選。當下,對“工匠精神”的提倡,對傳統手工藝的重視,對東方審美哲學的弘揚,無一不體現著對傳統文化迴歸的呼喚和不辜負初心的倡導——可以說,這是傳統工藝、匠人文化迴歸的最好時代。

大師誕生:比5萬個小時更加漫長的是造物之美的傳承

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學會會長黃小明看來,工藝美術就是最能體現“工匠精神”的領域,“匠心”傳承最好的行業。他從16歲開始從事藝術雕刻,現已是木雕界最為年輕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以獨創“竹簡式木雕”“超寫實木雕”“速寫木雕”等技法而享譽業界。他認為,工藝美術發展到今天,在“文化復興”的當下其實用價值愈加突出,而工匠精神,還不僅僅是技藝上的執著,更多的還有藝術形式、藝術內容上的創新與創意。

浙江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顧問高而頤教授說,“作為工藝美術大師,他首先應該是一名工匠,具備‘工匠精神’。經過幾十年的積澱,他們擁有高超的技藝,並且作為標杆性人物,必須在各自專業發展中起到領軍帶頭作用,引領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

在精雕細琢之外,有些學者也認為“工匠精神”還體現在手工藝人的思想高度上。比如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周武認為,“工匠精神”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手工藝人應該用專業的眼光,不斷審視和修正自己的作品,使之與生活緊密相關。匠人可以從自己熟悉的場域出發,創造出富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質的“手作”。

以前,在工藝美術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人士被稱為“老藝人”,1979年後,啟動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迄今已是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是授予國內工藝美術家的國家級榮譽稱號。高而頤介紹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比,初衷是為了引領行業的發展。浙江的工藝美術對全國來說是大省強省,因此在每年的評選中一直處於領先位置,今年有十位浙籍大師進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最後的公示。”

大師誕生:比5萬個小時更加漫長的是造物之美的傳承

黃小明認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既是一種最高褒獎,也是一種社會責任;既是一種行業最高水準的代表,也是創作歷程的新起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應該是德藝雙馨,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來引領行業,用良好的為人做事標準來立足於工藝美術領域。“工藝美術和繪畫都作為藝術的表現形式存在於我們生活中。工藝美術突出傳統技藝與美術的雙向結合,工藝美術作為現代藝術之母,繪畫在工藝美術領域是作為一個輔助美術而存在,在木雕、雕塑、紫砂藝術等裡面,繪畫都是基本功。”

中國匠人是務實的,他們鑽研傳統工藝,提高製作技藝,將一件工藝品磨礪成藝術品。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趙錫祥在五十多年創作設計生涯中悉心苦研、大膽創新,創作設計了大量新穎別緻、工藝精美的產品,成為蕭山花邊的傑出代表人物。在趙錫祥看來,一名合格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要具備以下幾方面條件:一是在專業技術上,是行業之中的領先人物,二是要有兢兢業業、默默奉獻的“匠人精神”,三是能為社會經濟效益、文化傳承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大師之路:漫長而充滿磨鍊

在今年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中,來自溫州的吳堯輝以黃楊木雕技藝入列。他說,“能有資格參與評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確是件不易之事。首先你要有25年以上的從藝經歷,你的作品在業內要有影響力,還要有良好的藝術修為和品德。平時多下苦功,創作優秀作品,努力了,成功就會等著你。”

大師誕生:比5萬個小時更加漫長的是造物之美的傳承

《大唐盛世》之《爬竿》 吳堯輝

吳堯輝心中的多方面修為,包括繪畫、設計、書法、文學等諸多方面。他認為,許多民間藝人從藝時間比較早,沒有讀多少書就開始學藝,一般只重視一門工藝的技巧,這樣往往在創新設計上會遇到困難,所以手高眼低的狀態致使他們始終無法取得進步與突破。“我提倡‘手眼’並進,既保留‘手高’,同時提升‘眼高’,這樣就能想得多,看得遠。有豐富的知識和鑑賞能力,才能創作出優秀的工藝美術作品來。”

前幾屆,雞血石雕都沒有進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申報。這一屆,錢高潮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雞血石雕)代表性傳承人,進入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最後的公示。懷著一顆對工藝美術的敬畏之心,45年來錢高潮堅持追求極致與完美,全身心地投入一刀一鑿的精雕細刻中,享受這億萬年形成的精靈——昌化雞血石在自己手上升華為藝術品的過程。在他看來,“匠心”是一味需要慢慢煎熬才能爐火純青的藥,日復一日雖然枯燥,但是踏實;時間磨礪雖然緩慢,但日積跬步行以致遠。

大師誕生:比5萬個小時更加漫長的是造物之美的傳承

昌化雞血石雕《紫氣東來》 錢高潮

十八歲就到王星記來制扇,一直堅守了四十多年,現今王星記掌門人孫亞青在2010年參加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評選之時,按要求遞交了翔實的材料。“這個申報書,梳理了我從事制扇事業的藝術積累與成績收穫,這也是對自己藝術生涯的認真回顧與總結。”其中最難之處在於要歸納提煉自己的技藝特色,總結出對培養新人的指導作用和對行業發展的引領作用,“這其實也是一次自己的制扇技藝與創作藝術的昇華過程。”

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難,孫亞青說,目前“大師”評選活動很難反映出技藝之外的人品與學養等素質,這不利於“德藝雙馨”的大師培養,不利於國家文化的振興。“我期待在未來的評分考核中,可以增加人品道德與學養等素質這一條款,嚴格把關,全面提升大師素質,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大師誕生:比5萬個小時更加漫長的是造物之美的傳承

檀香扇《蘭亭序》 孫亞青

對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選方法,趙錫祥認為可適當擴大評審部門專家的範圍,讓真正瞭解行業的人參與評審,提升參與評審本身的技藝水平,再加入理論和學術方面的考量,如舉辦座談會、技藝交流等。

傳承創新:用時間和耐心去打磨

浙江自古以來手工藝就很發達,現今工藝美術年輕一代成長也很快,普遍素養較高。高而頤說,近幾年我們發現一些年輕人才的作品比老一輩更加好:一方面傳承了傳統技藝,另一方面經過學校的專業學習,他們的觀念思路新穎,緊跟時代腳步,可以肯定地說,浙江以後的工藝美術還將持續處於全國領先地位。

手藝人一輩子或許可以只執著於一件事,但手藝人需要關注科技、文化、政策、生活以及年輕人。對於這些年輕的手工藝人,黃小明希望他們耐住寂寞,去爭取更大成就。“一輩子做一件事,做好、做成一件事,就是對‘匠心’最好的註解,時間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

年輕的藝二代、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高敏致力於黃楊木雕也有三十年了,他說,“不管未來路有多難走,我都會堅持最初的目標,為我的人生最高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努力攀登。”當然,路是一步步走下去的,他覺得最要緊的事就是做好黃楊木雕技藝傳承,“傳承並不是從簡單地從前輩手中接過接力棒,而是將這門技藝進行創新發展。從2014年開始,我在樂清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擔任黃楊木雕專業的藝術總監,幾年下來,黃楊木雕專業的學生已從最初的十多人,發展到現在的兩百多人。現今,黃楊木雕專業已獲評浙江省優勢特色專業。”

大師誕生:比5萬個小時更加漫長的是造物之美的傳承

《特重工萬縷絲臺屏》 趙錫祥

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和創新,也一直是趙錫祥最關注的,“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蕭山花邊工藝的學習中來,薪火相傳,這樣我們傳統的手工藝才不至於失傳。”在當選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後,吳堯輝覺得肩上多挑了一分重任,那就是要帶徒授藝,創新傳承。錢高潮也說,“除了盡力創造出更多的無愧這個時代的作品外,我正把雕刻技法歸納總結,出版書籍、教材,讓非遺技藝走進校園,建立傳習所,培養更多的傳承人,使工藝美術事業後繼有人,為繁榮浙江省的工藝美術事業作出積極的貢獻。”錢高潮期待通過提升自己的產品質量及其藝術價值,賦予雞血石雕更持久的藝術生命力,讓精美的石頭唱出更加動人的歌曲。


“藝術要當隨時代。”吳堯輝說,工藝美術大師要繼承傳統,更要創造未來,要創作出大眾所喜歡的工藝美術作品,“每件手工藝品都承載著一段記憶、一段情感、一份寄託,我們用時間和耐心去打磨每一處細節,用信仰和信念來堅守這份技藝,用心去成就一件手工藝。在我心中,這是中國手工精神的最佳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