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了凡四訓》01丨袁了凡幼年喪父,母親要求他棄文從醫

學習《了凡四訓》,掌握改命之法,改變命運從關注【淨空佛菩提】開始。

袁了凡,姓袁名黃字慶遠,初號學海,後來改號為了凡。他的訓子文《了凡四訓》又叫《命自我立》,以其親身經歷結合畢生的學問與修養,將釋儒道三家思想融會貫通。用自己的故事結合大量真實生動的事例,告誡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要自強不息,勇於改造命運。瞭解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努力改過遷善。此書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書中提倡通過記功過格每日自我反省的方法在社會上流行一時。該書平實而無虛華,深奧而不迷信。所以數百年來歷久不衰,為亞洲各界人士欣然傳誦,時至今日,仍然是膾炙人口、滋育身心的傑作。

學習《了凡四訓》01丨袁了凡幼年喪父,母親要求他棄文從醫

第一篇:立命之學

第一段:該段簡單介紹了袁了凡幼年喪父,差點放棄科舉而從醫的經歷。

【原文】

餘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風心也?。

【註釋】

①舉業:為應科舉考試而準備的學業,目的在於求取功名。科舉考試是古代選拔官吏的制度。隋代設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唐代沿用並增設秀才等十多種科目。因設立科目,以考試舉士,故稱科舉。明、清時專指習八股文。

②養生:養活自己及家庭。這裡的“生”指生活。

③濟人:即以醫術救濟別人。

④鳳心:平素的心願。孟浩然《聽鄭五管彈琴》:“予意在山水,聞之諧鳳心。”

學習《了凡四訓》01丨袁了凡幼年喪父,母親要求他棄文從醫

【譯文】

我童年時期就失去了父親,老母親讓我放棄科舉考試的學業而去學醫,說學醫可以養活家庭,同時也可以用醫術來救濟別人,而且精通一門手藝並以此成名,也是父親平素的心願。

【點評】

《了凡四訓》四篇是了凡先生對其子其子所說的話,即誡子家訓,是長輩對晚輩的勉勵和勸行之語。了凡先生起首便從自己的生平講述,可謂“現身說法”。了凡先生自稱在其童年之時父親就不幸去世了,只得與母親相依為命,父親的過早離世使家境陷入困頓。孔子即是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命途坎坷;佛教禪宗的六祖慧能也是幼年喪父,家庭困苦。禪宗的宗經寶典《六祖壇經》中記載:“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家庭的不幸往往能造就古代賢人對命運的深刻思索。了凡先生的童年時期,為了維持生計,母親要求他放棄考功名的舉業,改學醫術,這樣既可以養家餬口,又可以懸壺濟世,

學習《了凡四訓》01丨袁了凡幼年喪父,母親要求他棄文從醫

治病救人。古時讀書之人始終是以步入仕途、兼濟天下為人生最高旨趣的。《論語·子張》中“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可為明證。不過科舉進仕並非易事,其路途可謂漫長而艱辛。《儒林外史》中,窮書生范進,二十歲開始應考,屢試不第,直到五十四歲才考中秀才。後世有人譏諷科舉考試“賺得英雄盡白頭”。從生存的角度考慮,學醫不失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並且習得一技之長,技藝精湛而成為一代名醫,這也是他父親生前的夙願。其實,治病救人與讀書救國在古往今來的知識分子的心目中往往是有相通之處的。古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說。宋朝名相范仲淹的志向就是做宰相和醫生,言唯有此二者能救人,後來果然位列朝班,卻能居廟堂之高,慮江湖之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近代知識分子、新文化運動旗手魯迅早年也是遠渡東瀛、立志習醫以救國民,後又棄醫從文,投身到喚醒國人精神與靈魂的戰鬥中去。從療治人的軀體和生命到心懷家國天下,這是中國曆來知識分子們內在所具有的精神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