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雙方都要學!合作伙伴更要學!《道德經》:報怨以德

人與人的感情,有親疏遠近之分,不可能“天下大同”!

這個道理很簡單,你可以給老婆買鑽戒,你給其他女人買一個看看?或者你可以給老公端個洗腳水,你給其他人端一個看看?人性當中,“私”的佔比很大,有些人甚至沒有“公”的概念,特別是一些容易讓人產生誤會的老話,讓很多人奉為座右銘,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等,(其實這句老話的意思是,人如果不愛惜自己,天地也會隨時奪走你的性命),所以凡事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在兼顧別人感受之前,肯定是第一時間考慮自己。

第一時間考慮自己的感受和利益,錯了沒有?沒有錯!但是你會活得越來越憋屈,路會越來越窄。為什麼?

因為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杆秤”,正式的說法叫“計較心”,我們都會去計較,我付出了多少,得到了多少?我是怎麼對對方的,對方又是怎麼來對我的?這一點,誰也改變不了,當然,我所說的我們,是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你是得道的高人,思想品格特別偉大的人,就不在這個隊伍裡了,你應該站在“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頒獎舞臺上。

有“私心”,有“計較心”到底好不好?好,也不好。為什麼?因為這是人之常情,好不好的,要看你怎麼對待和處理“私心”和“計較心”。今天我們就用《道德經》裡的一段文字,看看2500多年前的老子,怎麼說這個問題?

夫妻雙方都要學!合作伙伴更要學!《道德經》:報怨以德

《道德經》報怨以德: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很大的憤怒和怨恨,就算是調解了,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這種情緒!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最好的處理辦法呢?所以啊,有道的人,就算拿著左邊的契約,也不會憑著契約去苛責別人。有道德的人講究的是契約的精神,沒有道的人,只會根據契約上寫的條件,苛刻的要求別人做到這些條件。天道不存在和誰更親善的問題,它只會經常回饋給有道的善人。(左契,古代人的契約最早是寫在竹簡上,契約分兩份,甲方拿的左邊的,中國人歷來以左為貴)

老子在這一段話裡,表達了三個觀點。第一,是怨恨是很難消除的。第二,有德的人會理解和寬容別人,尊重契約的關係。沒有德的人,只會看重契約的條款,要求徹底執行。第三,天道會回饋給有德的善人。

那麼老子的這三個觀點,到底能不能站住腳?放在現代社會,是不是還合適?

夫妻雙方都要學!合作伙伴更要學!《道德經》:報怨以德

我們先來討論第一個觀點,相信大家都是這樣,和人爭執了,和別人有意見了,就算和解,很長一段時間,心裡其實都不舒服。誰也不會心大到真的“一笑泯恩仇”。

第二個觀點,我們或多或少,和別人立過契約,或者是給過承諾。大到朋友之間的借據,合夥人之間的合同,甚至夫妻雙方的結婚證,都可以看做是一種契約。為什麼?

因為借據、合同、結婚證,都有兩個屬性:責任和義務!

積極履行契約,皆大歡喜。但是,朋友借錢不還呢?合作伙伴陽奉陰違呢?配偶沒有完全盡到夫妻的義務和責任呢?恐怕大家都會積極“司契”吧?在我們身邊,指責合作伙伴怎麼怎麼樣,指責配偶怎麼怎麼樣,指責朋友怎麼怎麼樣的例子,實在不用講了。

第三點,天道會回饋給有道的善人。我們看看身邊,幸福美滿的家庭,有幾個是互相指責的?諸君注意,不是因為幸福美滿而沒有地方指責,而是平時沒有苛刻的指責,才會幸福美滿!誰的婚姻也不肯能就是百分之百好的,或多或少有些毛病和刺頭可以挑,人家是用“德”在包容這些毛病。而那些合作得非常愉快的雙方,難道就一點添堵鬧心的事都沒有?未必見得,人家雙方同樣是用“德”去包容和理解。至於朋友之間的借據,在沒有及時還錢的前提下,分為兩種結果,第一種是“司德”,你不還,我覺得你是有難處,我也不追問,你有錢就還,不還我也不往心裡去,為什麼?當初借錢給朋友,不就是想幫朋友一把?如果要嚴格履約借據,我勸各位最好不好借錢給朋友。第二種是“司契”,你不還,我就天天追著你要,到處說你壞話,給你施加壓力,最後不管還不還,反正朋友是做不成了,就算碰見,也是尷尬的笑一笑,話都不知道怎麼開口說了。

夫妻雙方都要學!合作伙伴更要學!《道德經》:報怨以德

東臺不是鼓勵大家不要契約精神,而是說,在契約被違背的情況下,大家應該要多一點包容和理解。如果,我承擔不起契約不到位的後果,我就不要和人發生契約,這,才是真正的契約精神!

夫妻也好,合作伙伴也罷,契約是一種相互的關係,過分的苛責,會引起對方的反彈,誰又能保證,自己真的在這段契約中,就沒有一丁點的過錯和過失?於是,你指責過來,我指責過去,沒有可指責的了,我就想著法子去挖掘對方的過錯,甚至看著對方犯錯也不提醒,為的就是指責起對方來,自己更加理直氣壯。

而恰恰忘記了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契約關係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是好心好意,想要互惠互利的呀!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