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知也無涯,更鼓不息

大自然的生命:綠色

  綠色作為生命之色,在地球上隨處可見,他是如此的普遍,以至於我們已經忽略了這種偉大的色彩。造成這種大面積綠色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地球上的植被幾乎都是綠色的,但是有一個問題卻被我們忽視,那就是成千上萬的植被為何都統一的顯示出綠色?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進入另外一個世界,只有在這個世界,我們才能夠明白為什麼綠色在地球上是如此普遍,這就是——海洋。早期的生命在地球陸地上是無法生存的,因此海洋成為了最初生命的搖籃。海洋阻擋了大量來自大氣的紫外線,當時地球是沒有臭氧層的,這得以使生命進化。最初的生命存在於海洋的熱液噴口,這些熱液噴口在深海中噴發出高溫液體,事實上這是岩漿流出和海水混合所致。而生命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吸收能量。這種形式雖然限制了生命的移動,但是卻使得生命得以生存,提供了基本的能量。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海洋熱液噴口

  在這些生命形態中,就有我們的答案——藍藻。藍藻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35億年前進化之初的形態。就是這些生命的進化出的化學反應讓地球的色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生命本身開啟了新紀元。它們吸收陽光空氣和水分,將其轉變成糖,儲存陽光的能量,在此之前,生物獲取能量的唯一來源就是化學物質,但是突然間出現了可以直接利用陽光的生物,使得它們可以離開海洋。這一切歸功於藍藻體內的一種叫做葉綠素的物質進行的有種叫做光合作用的化學反應。葉子中的葉綠素吸收紅光和藍光,反射綠光,這部分紅光和藍光就是被吸收的能量。事實上對於植物來說,綠色光就是廢物,是可見光譜中唯一不被利用的波長。這就是葉子呈現綠色的原因。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藍藻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葉綠素

  但是這現實了一個事實:我們看到物體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靜態的呈現,事實上,靜態呈現本身就是動態過程的最終結果。這種持續的反射波長到達眼球,使得我們“看得見”物體,因此是一個動態過程。最終綠色成為了生命最初踏上陸地有利的象徵。

  回到文化本身,我們來看看人類是如何利用綠色的,時間向未來推移到史前時代,有趣的是,在新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中,未曾發現過綠色的痕跡。但是在歐洲北部的一些新石器時代的人們製作一種綠色染料來為衣服上色,這些染料是從樺樹葉子中獲得的,不過綠色的質量非常差,棕色大大超過了綠色。

  上古埃及的人們將綠色看作再生和輪迴的象徵。埃及人從Sinai西部和東部沙漠開採孔雀石製作顏料,藝術家們以此在墓地牆壁和紙莎草上作畫,他們在圖坦卡門的墓地中發現了含有孔雀石色素的顏料盒。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古埃及壁畫

  在埃及的壁畫中,地下世界的統治者——奧西里斯——通常被描述成一張綠色的面孔,因為綠色是身體健康和重生的象徵。在墳墓中發現了用孔雀石製成的綠色面部面具,他是被生者和死者穿戴的,特別是在眼部周圍,用以保護他們免受邪惡侵害。埃及墳墓中也經常能夠發現一些用孔雀石做成的金甲蟲的護身符,這被解釋為保護死者,給與死者重生的活力。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埃及神 —— 奧西里斯

  在古希臘,綠色和藍色有時被認為是同一種顏色,因此同一個詞有時候會用以描述天空的顏色,有時候是樹木的顏色。哲學家德謨克里特(Democritus)描述了兩種不同的綠色:cloron或者淡綠色和prasinon或者韭蔥綠。亞里士多德認為綠色位於黑白之間,黑象徵土,白象徵水。然而最終綠色並沒有包含進希臘繪畫藝術的四種經典色彩——紅色、黃色、黑色和白色,因此很少在希臘的藝術中看到綠色的身影。

  文化的不同會導致人們對統一事務產生截然不同的看法,羅馬人對綠色有很高的讚譽,它是花園女神維納斯、蔬菜和葡萄園的色彩。羅馬人制造了一種精細的綠色,被廣泛用於、赫庫蘭尼姆、里昂、魏松拉羅邁納和其他羅馬城市的壁畫中。他們還使用通過在發酵酒中浸泡銅板的方式製成銅綠的色素。到公元二世紀,羅馬人已經在繪畫、馬賽克和玻璃上使用綠色,並且在拉丁語中有十種不同的詞語用以表達綠色。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古羅馬壁畫

  在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衣服的色彩代表了一個人得到社會地位和職業。紅色只能被貴族擁有,農名穿戴棕色和灰色服飾,綠色則是商人、銀行家、紳士以及他們的家族的色彩。《蒙娜麗莎》肖像畫中就是穿著綠色衣服。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揚·範·艾克作品 —— 《阿諾菲尼夫婦像》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列奧納多·達·芬奇作品 —— 《蒙娜麗莎》

  不幸的是,對於那些想要或者被迫要求穿綠色服飾的人來說,沒有好的植物綠色可以抵抗洗滌和陽光的能力。綠色染料是由蕨類植物、車前草、漿果、蕁麻汁和韭菜汁、洋地黃植物、綠色植被的葉子製成的,因此非常容易褪色,也很容易被改變色彩。只有到了16世紀才有了很好的綠色染料。

  對於畫家來說,可以使用的顏料選擇很多,修道院的僧侶使用銅綠來作畫,他們還使用精細研磨的孔雀石,這種方式製作的綠色閃爍這光澤,非常漂亮。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孔雀石

  在文藝復興初期,杜喬·迪·博尼塞尼亞等畫家們(Duccio di Buoninsegna)學會了先用用綠色給人物的臉打底,然後使用粉色,這會使得臉色變得更加真實。幾個世紀以來,粉色已經褪去,留下了泛著綠色的臉龐。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杜喬·迪·博尼塞尼亞作品

  到了18世紀和19世紀帶來了合成綠色顏料和染料的發現和生產,這很快替代了早期的礦物和植物顏料和染料。這些合成的染料比植物染料更加穩定和明亮,但是一些染料中含有高濃度的砷,最終被禁止使用。

  在18和19世紀,綠色與文藝的浪漫注意運動有關。法國哲學家讓·雅克·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慶祝自然的美德,德國詩人和哲學家歌德(Goethe)聲稱綠色是最寧靜的色彩,適合裝飾臥室。

  19世紀下半葉,在藝術中使用綠色創造出特定的情感,而不僅僅是模仿大自然。第一個使用綠色作為繪畫的中心元素的畫家們當中,美國藝術家詹姆斯·麥克尼爾·惠斯勒(James McNeil Whistler)是其中之一,他創作了一系列以灰色和綠色為主的作品。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詹姆斯·阿博特·麥克尼爾·惠斯勒 —— 《大海》

  19世紀後期也帶來了色彩理論的系統研究,尤其是對補色的研究,例如紅色和綠色相互緊挨時會相互加強。這些研究受到很多藝術家的痴迷,如梵高就是其中的狂熱愛好者,他在1888年給他哥哥的心中對《夜間咖啡館》這樣描述到:

  “我試圖用紅色和綠色表達人類可怕的情慾。大廳是血紅色和淡黃色的,中間有一個綠色的檯球桌,還有四個檸檬黃燈,有橙色和綠色的光線。到處都是最不同的紅色和綠色的戰鬥和對立面。”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文森特·梵高作品 —— 《夜間咖啡館》

  到了20世紀80年代,綠色成為了一種政治象徵,德國綠黨和歐洲許多其他國家的色彩都是綠色。它象徵了一種環境運動,以及一種新的排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左派政治。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貫穿整個生命誕生過程,綠色總是在各個文明當中呈現著大自然的本色一面,同時各個文化有對這種色彩賦予了自身的文化烙印,並且這種文化烙印在各個時期都在轉移和變化。值得一提的是,綠色在各個文化中還有邪惡與劇毒的象徵。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邁克爾·帕切爾作品 —— 《聖沃爾夫岡和魔鬼》

色彩原理(歷史篇四):——自然界最廣泛的色彩

保羅·烏切洛作品 —— 《聖喬治和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