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迪灏:参加博鳌论坛的 “95后”创业者

提及辛迪灏,在国内熟悉的人并不多,但他身上的标签却有些亮眼:95后、海归、创业成功者。他创立的博远教育,是意大利国际米兰足球青训的中国合作方,且正谋划着在体育、教育和养老产业上,有所作为。

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的现场,和合影的众多嘉宾中,辛迪灏是最年轻的一位。能够参加博鳌论坛,让辛迪灏兴奋且忙碌——提前很久,他便安排了自己的行程:3天时间,要参加15个分论坛、会议和交流活动。

在这样重要的活动上,辛迪灏关注世界经济和中国发展,更关注体育与教育如何结合,新地产运营和养老产业如何更适应市场。他愿意在这样高规格的论坛上发声,但更愿意听取各方的意见来丰实自己。外界会认为,一个“毛头小子”在商场上不会有太重要的位置,但辛迪灏,已经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辛迪灏:参加博鳌论坛的 “95后”创业者

辛迪灏:参加博鳌论坛的 “95后”创业者

辛迪灏:参加博鳌论坛的 “95后”创业者

博鳌论坛的年轻人

从社会圈层的角度来说,一个年轻人要融入商业主流领域,难度显而易见。财富和成就并不是入门的唯一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见识才是大家互相认可的凭证。在博鳌,辛迪灏遇到了很多老朋友,熟悉他的人会用“少年老成”来评价他,他觉得,这是对他的褒奖。

辛迪灏知道博鳌论坛的分量,知道身边的某个人,可能就是某个领域的翘楚。来到这里,他怀着敬畏之心,但绝不是畏惧。“我不怕表达,但要说有用的话。”

从“亚洲经济预测”到“体育产业进化论”,从“全球化的风险”到“民办教育新政”,辛迪灏在博鳌的关注点,自然将重点放在自己企业的产业范围,同时他也认为,所有关于全球经济的课题,都可能涉及自己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宏观与微观的话题,都要去接触。

中美贸易战,是近期全球的热点话题。恰好,辛迪灏和中美都有很深的渊源——中国是自己的祖国,美国是自己读书、生活多年的地方。他了解这两个国家,也知道贸易战争的深层含义,他会说:“贸易战从来不会有赢家,但中国不会是输家。”

还有更多的意见,辛迪灏渴望和每个领域的专家去交流。侧耳倾听和娓娓道来,辛迪灏在博鳌和其他嘉宾交流时,显得从容不迫。尽管,很多对话者的年龄,都是长辈级的。即便是在再大的大腕面前,他也不会盲目附和,“我觉得不对的地方,就要和他们讨论。”

辛迪灏不会去刻意追求做一个意见领袖,但他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冷静、睿智,甚至与他年轻的面孔显得有些不搭调。以至于有人和他聊了半天,才恍然大悟似的问道:你今年多大?

辛迪灏:参加博鳌论坛的 “95后”创业者

“年龄不是问题”

1995年出生,今年将满23岁,绝大多数人在这个年纪刚刚大学本科毕业,辛迪灏却已经创业四年,有了多个属于自己的项目。如今,他的博远教育已经成功牵手意大利足球豪门国际米兰,与中国的学校合作,开展足球青少年培训。

一个如此年轻的创业者,能够和国际米兰这样的大俱乐部达成合作,在外界看来颇为传奇。不过,辛迪灏自己总结起来却很简单——不断努力,抓住机遇。

在美国留学多年,辛迪灏承认自己有着“美式思维”。相对于国内的同龄人来说,他独立得更早、更彻底:13岁那年汶川地震,他去灾区支教教英语;14岁在美国开始当家教,赚些零用钱;17岁开始做商业同声翻译,“收入更多,但这不是最重要的。”辛迪灏说,“重要的是,通过做翻译,我开始接触商业运作,也开始积累自己的资源。”

所以,当20岁的辛迪灏开始在纽约操盘地产项目时,也就不难理解了。“当时没有太多的功利心,也当做是一种学习,不赔钱就好。”辛迪灏说。

辛迪灏出生那年,埃隆·马斯克开始创业,然后成就了一段商业传奇。如今,辛迪灏把马斯克作为自己的商业偶像:他认为马斯克是一个充满了智慧和勇气的人,“是个天才”。

地产项目很顺利,辛迪灏在大学未毕业时,就赚得自己第一桶金。这让同龄人很羡慕。“其实很多人看到的是结果,但过程中的艰辛,只有我自己知道。”辛迪灏说。

那段时间,辛迪灏每天只有很少的睡眠,功课不能停,生意一旦起步,也不能停。他用很短的时间完成别人多年的积累,仅仅几年过去,说话间他已经有了风轻云淡之感:“有好的结果就好,困难一旦解决了,就不是困难了,不值一提。”

也是在那时,辛迪灏开始更多关注中国的发展动态,谋划着回国创业。

辛迪灏:参加博鳌论坛的 “95后”创业者

跟随“世界重心”回国

身为海归,又怀揣同龄人少有的财富,辛迪灏却没有狂傲。他知道,商业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起步顺利,不代表步步顺利。也正是怀着对事业的敬畏之心,辛迪灏才得以稳步前行。

另一个层面,辛迪灏用自己的思考,在对前路进行着选择。“其实在毕业之前,我就已经做了决定。”辛迪灏的这个决定,是离开生活多年、成就所在的美国,回到中国。“世界的重心在东移,世界的未来在中国,我没理由不回来。”

让他有些不习惯的是,回国以后,很多人会管他叫“小鲜肉”。他努力适应着国内的环境与处事方式,很快,他就从一口夹着中文单词的英文,变成了夹着英文单词的中文,渐渐地,他的属下发现,他夹着的英文单词越来越少了。

“在国内,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地方,会和美国相比较,来找到我们的发展方向。”辛迪灏说,“无论是哪种产业,不是谁先进谁落后的问题,而是哪一种方式更适合的问题。”

在北京,辛迪灏创立了博远教育。“体育是我从小的爱好,体育产业又是非常重要的领域。”辛迪灏觉得,将体育与教育结合,或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除此之外,他的另一个布局,是养老和生活服务产业。

“很多时候,创新的模式会有文化上的隔阂,比如美国习惯的是把老人送到非常昂贵的养老院,在养老院里面他们有一系列的医疗服务、社区服务,包括有非常好的健康、精神上的支柱。”辛迪灏说,“但是在中国,如果你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别人会说你不孝。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模式上的创新。”

整合现有资源,包括物业、社区餐厅、超市、美容一起,成为整体的服务——这是辛迪灏总结出的结论。“让它变成老人不光是需要出门才能享受到老人应该有的福利,而是老人可以有居家养老,物业可以上门服务,超市可以免费配送……还有就是更多参与到同龄人的社区活动。”辛迪灏说。

“有些东西我们需要从国外借鉴,有些模式我们自己的更先进,把最好的融合在一起,很简单。”辛迪灏说,“认真去做就行了,要有耐心。”

传统行业与“大舞台”

不过,辛迪灏也强调,关于社区养老的概念,并不新鲜。他会在模式细节上创新,会坚持把这件事做得恒久。“可能是我之前的发展太快了,我希望做一些慢下来的事。”辛迪灏说,“毕竟,不是每件事都能马上见效。”

从另一个角度说,辛迪灏绝不甘心于做一名追赶者——他希望自己能具有引领的功力,至少从小范围开始。2017年,他参加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时,就向众多青年海归创业者表达过这样的意见:大家可以更多关注一下传统行业。

“很多年轻海归回国之后,看到都在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去融入互联网和某种平台。”辛迪灏说,“其实未必都是好机会。”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优势,但新潮不代表摒弃传统。“无论社会怎么变迁,传统行业都是基础,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对传统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尝试。”辛迪灏说,“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有机结合,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要关注的方向。”

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成长的过程有更好的物质基础,带来开阔的眼界和多元的体验,得到多元的思维。如何利用这样的优势,在辛迪灏看来,是一个展开又收紧的过程。展开,是放眼世界;收紧,是将思想所得结合到社会现实。

不回到现实,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现在的辛迪灏,每天说出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养老或者教育。他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喜欢篮球,喜欢科比·布莱恩特,但他也知道,爱好和工作不是一码事。务实,才是第一要务。所以,他才会把全球最先进的足球青训带到中国,将体育和教育有机融合。而他选择的合作学校,却不限于在大城市,甚至包括小城市和县城。

在辛迪灏看来,因为中国很大,自己的舞台也就足够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