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樑衡的散文集《覓渡》筆記(十三)

48、《與樸老緣結釣魚臺》

在我的理解中,結緣便如修路一般,為了別人,其實更是為了自己。坦白的說,每一個人,無論是高人,還是俗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都有一個節點,那就是為自己著想,只不過聰明的人為自己為別人能平衡,狹隘自私的人只為自己,沒有大局觀念。記得一個笑話,一個極度自私的地主掉到了河裡,一個好心人想救他,說把你的手給我,那個落難中的地主就是不給,好心人靈機一動,說,那我的手給你,你抓牢了,這下那個地主果然就把手伸過來了。

這個世界很複雜,所以我們用一個簡單的“緣”來解釋。

49、《桑氏老人》

這世界上,有正義的人,有為正義而不怕丟失性命的人。作者為桑氏老人,一個底層普通的民眾唱讚歌,是在弘揚一種正氣。

50、《青山不老》

我們追尋生命的意義,其實就是要求生命的質量,實現生命的價值。國家總理有國家總理的生命價值,植樹老者有植樹老者的生命價值,如果一定要在這二者中間做個比較,也許植樹老者的生命價值更為高大。一個人,只要是無悔地去做一件事,並且這件事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大家,為了社會,為了子孫後代,無論這個人做的事是多麼微小,他的生命價值都是高揚的,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的。

這就是意義,這就是質量,這就是價值。

51、《熱炕》

讀這樣的文字,我常常會心潮湧動,甚至熱淚盈眶。正如我在前面一篇筆記中說的,活著的意義,不是用偉大和平凡來概括的。如果一個人用一生來做一件極其平凡的事,你能說他不偉大嗎?如今的時代,教書育人似乎是虛偽的,人心如果如那個賈老師一樣,有一份真誠實在的念想,那麼我們的社會,將更多些和諧。然而,你不由得不悲傷,信息化的現代,物質的富裕和精神的匱乏似乎是成正比的。

嗚呼哀哉!

52、《事業就是你的宗教》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方屬於宗教的聖地,然後用一種生活來承載,來展現。而那些凡俗的人,為著自己,更為著一種事業,這比那些坐在寺廟裡清修苦練的人要付出更多的艱辛,自然更高尚。比如那些一生默默無聞的老師們。

花開了自然有人來賞,付出了自然有人會看在眼裡。為那些默默無聞的奉獻著致敬!

53、《書與人的隨想》

讀書明理,這是一個方面;讀書悅情,這是另外一個方面。明理的事,除了讀書,還可以在生活中懂得,悅情卻只能在書本中獲得。讀一本好書,能使我們的內心變得闊達,變得美麗。使我們想象的觸角伸得更遠,世界最美好的一面,總是輕歌曼舞般的讓我們感到幸福。

54、《聖彌愛爾大教堂》

在西學東漸的時候,西方的基督教也傳入中國,大教堂文化開始在中國獨秀一枝,雖然帶有侵略的痕跡。如今,許多年過去了,世界的文化呈開放包容的多元化格局,再來看那些歷史的舊顏,已不是一聲嘆息,更不是愛恨情仇了。

55、《忽又重聽走西口》

民間,是生長最美藝術的沃土,民歌,是表達情愛最真的形式。唱民歌,才發現我們每個人活的是那麼真實,也因為民歌,讓我們感覺到幸福的可貴。

56、《節的聯想》

讀了這篇文章,我感覺到我們對歷史上文化的東西,記住的太少。有些好的傳統被我們丟失,有些禮儀我們不僅不懂,連說出一二都難。文明是不是就是在這樣的不經意間被歲月湮沒呢?節是什麼?是接,是結,是截。接者,事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要經歷一些階段的。結,與結繩記事,要我們記住一些什麼。截,是不同地域不同風俗,也是要我們記住一些什麼。總之,節日的重要含義就是要我們記住一些有意義的歷史和生命,要我們珍惜每一天。

56、《碑不自立 名由人傳》

沒有給自己立碑的,假如立了,只代表自己。武則天給自己立了一塊碑,但武則天顯然很聰明,她立的是無字碑,是非功過還是讓給了後人來評說。至於今人立碑,實有許多功力在裡面,不說也罷。

57、《說經典》

作者說,常念是經,常數是典。

我覺得,經典,是你念過一遍有一遍的感觸,能夠上升到理性的內涵。這樣來說,經典的內在空間是無窮大,任你思想怎麼馳騁,你都是自由的,都是又可以依託的。

58、《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

和往事有關,用投射的手法來讚美一個老歌手,來警示現代人,天藍草綠的時代也只在人們的記憶中了。

我們要醒來,要重新建設一個美麗的家園。

59、《人與石頭的廝磨》

石頭,無言無語,但其實承載的太多。

我們應該敬畏石頭,無論是野石,還是碑石,無論是巨石,還是頑石。

閱讀梁衡的散文集《覓渡》筆記(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