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有人吃烤鴨把牙籤當成輔料卷進薄餅

這兩天朋友圈裡不少人在轉發10月8日北京日報刊發的梁衡寫的文章——《40年前開啟國門的那一刻》。

40多年前,有人吃烤鴨把牙籤當成輔料捲進薄餅

40多年前,有人吃烤鴨把牙籤當成輔料捲進薄餅

梁衡老師曾任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通過這篇文章,他回憶了自己所親歷的改革開放之初,神州大地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有些細節很有意思,發人深省,令人對“改革開放”四個字有更深切的認識。

文章提到,1984年,他時任中央某大報駐省記者,一次回京,見辦公室一群人圍著一件東西看,那是報社駐西柏林記者帶回的一張綿紙,八寸見方,雪白柔軟,上面壓印著極精美的花紋。大家就考梁衡這是什麼物件,他無論如何答不上來。那位記者說:“這是人家公共廁所裡的擦手紙。”梁衡把這張紙帶回駐地,給很多人傳看,無不驚得合不上嘴。

“不久,我第一次出國到歐洲,飛機上喝水用一種硬塑杯,晶瑩剔透,比玻璃杯還漂亮,喝完便扔。但我覺得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捨不得扔掉,把玩許久,一直帶回國內。喝熱茶時每人一套精美的茶具,喝咖啡時又是另一套咖啡具。機上走廊很窄,空嫂來回更換不厭其煩。該送咖啡了,我嫌面前小桌上的杯盤太多,也為空嫂少洗一套杯具著想,便將空的茶杯遞了過去。不想這位洋大嫂用吃驚、鄙夷的眼光,深深地瞪了我一眼,那潛臺詞是:‘你這個中國土包子!’我一時羞愧難當,永遠也忘不了那個抽了我一鞭子似的目光。”

看到這兩處細節,不免想起我父親生前講過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我父親當了一輩子警察,他說,上世紀70年代,有同行執行外勤任務,跟蹤目標平生第一次進了全聚德烤鴨店。目標點了烤鴨,大吃特吃起來了。為了防止暴露,跟蹤者也點了烤鴨,但他們從沒吃過,於是就偷偷看其他食客怎麼吃:先把薄餅攤開,夾起鴨肉蘸上甜麵醬,然後夾幾根蔥絲,把薄餅捲起來再送入口中。

為了顯得不露怯,其中一位把桌上小碟裡的這絲那條都捲了個遍,正想狠狠咬一口好好解解饞,卻突然發現根本咬不動。烤鴨怎麼烤得這麼老?!於是怒氣衝衝向飯店服務員問罪。服務員瞭解之後暴笑不止,敢情這位爺把桌上小碟裡的牙籤也捲到薄餅裡了,難怪嚼不動!我想當時服務的目光估計跟當年歐洲空姐看梁衡老師的眼神一定不相上下。

40多年前,有人吃烤鴨把牙籤當成輔料捲進薄餅

40多年前,有人吃烤鴨把牙籤當成輔料捲進薄餅

70年代,國內物質匱乏,國人沒見過,沒吃過,沒聽說過的事務太多了。而那些年月,人們對外面的世界更是知之甚少。

梁衡老師的“遭遇”讓我想起2002年去菲律賓採訪時的經歷。在菲律賓我們遇到一位中國駐當地領事,領事追憶去過感慨萬千。他說上世紀70年代他剛到菲律賓時看什麼都新鮮,第一次見到塑料袋就如獲至寶——輕便、透明還防水。領事說,他當年回家探親時甚至把從菲律賓帶回的塑料袋送給親友當禮物呢。領事說,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發生鉅變,經濟騰飛,再回家探親,他什麼都不往回帶了。國家的富強讓他們的外交工作也順當多了,在國際社會贏得了更多的尊重。

“改革開放”對於80後、90後、00後們可能無感,但對那些經歷過國難、苦難、磨難的人一定是深有感觸。曾經有一度,人們總覺得物價太高,總說現在的100塊錢,就跟過去的10塊錢甚至1塊錢似的。我家老爺子生前就說過,過去的錢再值錢,他也更願意過現在的日子,因為過去有錢都買不到東西,現在市場豐富,要什麼有什麼,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的。這就是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