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家庭,輸在了沒有儀式感

多少家庭,輸在了沒有儀式感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小王子》

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

一個很好的答案是:儀式感,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中國人向來是注重“儀式感”的。但在社會的高速發展中,人們似乎越來越不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更別說體會傳統儀式中的文化內涵了。

尤其是現在一些年輕人,日子過得渾渾噩噩,自己的東西隨隨手亂丟,吃飯也是隨隨便便應付一頓就好。每天忙於工作,早就忘記了什麼生日、紀念日.....然後一邊抱怨生活和工作的枯燥,一邊繼續渾噩的生活,毫無改變。

這樣的年輕人,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家長很少會顧慮到儀式感。

可能對於父母而言,做不做一些有儀式感的事情,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減少,但對於孩子而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枯燥的生活中,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會給孩子足夠的親近感與信任感,讓孩子感受到幸福和樂趣。

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孩子變得更加專注,更加自信。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王小波

儀式感並不需要過多的物質在其中,也不需要有太過華麗的形式。

儀式感其實就是我們對於生活的尊重和熱愛,是用心對待生活。比如每天早上營養美味的早餐,開學前的新書包和新書皮,春節門上那一幅幅喜慶的對聯……這一件件小事,都能賦予生活儀式感。

生活中不經意的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父母給孩子的儀式感,可以是每天清晨的起床吻,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也可以是每天臨睡前的一個故事或是一句晚安。

這些簡單的小儀式,都可以讓孩子充滿安全感。

而那些對於孩子而言,充滿儀式感的日子,千萬不要錯過,比如家長會、運動會、演出等,父母一定要明白,這些活動對於孩子來說,是有特別意義的,在這一天他們格外渴望被重視,家長的出現會讓他們充滿自信心和認同感,也會是孩子以後很美好的回憶。

“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我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我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黃磊

在黃磊看來,婚禮,是夫妻最重要的“儀式”。不僅孩子需要儀式感,婚姻生活也需要。

一段婚姻,開始的時候再轟轟烈烈,如果沒有經營,沒有一點點儀式感,當初在一起的初心終將會被瑣碎的生活磨得一乾二淨。

尤其是在孩子出生以後,我們對孩子事事上心,對自己卻越來越隨意,結婚前的詩和遠方被生活的一地雞毛取代。

很多夫妻,生活過得平淡無趣,甚至充滿了爭吵冷戰,往往缺乏了儀式感。

其實儀式感並不空洞,也不是不切實際的浪漫,相反,它是發自內心的愛。

比如,在愛人生日或是結婚紀念日時,和孩子一起為他策劃一個小小的驚喜,準備一份愛的禮物,這就是一種儀式感,是對彼此的一種尊重,更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

儀式感可以讓愛情保鮮,更能讓孩子從中感受到爸爸媽媽是相親相愛的,我們的家庭很幸福。

生活本就是平凡而瑣碎的,而儀式感可以讓我們在平凡的日子裡心懷期望。

儀式感與矯情無關,與物質基礎也無關,它取決於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嚮往,對自己的尊重。

生活就擺在那裡,活成什麼樣,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態度。

儀式感,讓日復一日的日子,多了份對幸福的期盼,讓柴米油鹽的生活裡,多了份不平常的美好。

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家庭長大的小孩,未來一定是充滿幸福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