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小王子》

为什么生活需要仪式感?

一个很好的答案是:仪式感,为了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生存。

中国人向来是注重“仪式感”的。但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人们似乎越来越不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更别说体会传统仪式中的文化内涵了。

尤其是现在一些年轻人,日子过得浑浑噩噩,自己的东西随随手乱丢,吃饭也是随随便便应付一顿就好。每天忙于工作,早就忘记了什么生日、纪念日.....然后一边抱怨生活和工作的枯燥,一边继续浑噩的生活,毫无改变。

这样的年轻人,在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家长很少会顾虑到仪式感。

可能对于父母而言,做不做一些有仪式感的事情,对孩子的爱都不会减少,但对于孩子而言,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枯燥的生活中,偶尔的惊喜和仪式感,会给孩子足够的亲近感与信任感,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和乐趣。

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孩子变得更加专注,更加自信。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

仪式感并不需要过多的物质在其中,也不需要有太过华丽的形式。

仪式感其实就是我们对于生活的尊重和热爱,是用心对待生活。比如每天早上营养美味的早餐,开学前的新书包和新书皮,春节门上那一幅幅喜庆的对联……这一件件小事,都能赋予生活仪式感。

生活中不经意的仪式感,是给孩子最好的“教养”。

父母给孩子的仪式感,可以是每天清晨的起床吻,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也可以是每天临睡前的一个故事或是一句晚安。

这些简单的小仪式,都可以让孩子充满安全感。

而那些对于孩子而言,充满仪式感的日子,千万不要错过,比如家长会、运动会、演出等,父母一定要明白,这些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是有特别意义的,在这一天他们格外渴望被重视,家长的出现会让他们充满自信心和认同感,也会是孩子以后很美好的回忆。

“如果有一天有个男人向我的女儿求婚,而对方说不办婚礼,那么我会跟女儿说:不要嫁给他!连那样的仪式感都没有,我认为是不对的。”

——黄磊

在黄磊看来,婚礼,是夫妻最重要的“仪式”。不仅孩子需要仪式感,婚姻生活也需要。

一段婚姻,开始的时候再轰轰烈烈,如果没有经营,没有一点点仪式感,当初在一起的初心终将会被琐碎的生活磨得一干二净。

尤其是在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对孩子事事上心,对自己却越来越随意,结婚前的诗和远方被生活的一地鸡毛取代。

很多夫妻,生活过得平淡无趣,甚至充满了争吵冷战,往往缺乏了仪式感。

其实仪式感并不空洞,也不是不切实际的浪漫,相反,它是发自内心的爱。

比如,在爱人生日或是结婚纪念日时,和孩子一起为他策划一个小小的惊喜,准备一份爱的礼物,这就是一种仪式感,是对彼此的一种尊重,更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着的。

仪式感可以让爱情保鲜,更能让孩子从中感受到爸爸妈妈是相亲相爱的,我们的家庭很幸福。

生活本就是平凡而琐碎的,而仪式感可以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心怀期望。

仪式感与矫情无关,与物质基础也无关,它取决于你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对自己的尊重。

生活就摆在那里,活成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

仪式感,让日复一日的日子,多了份对幸福的期盼,让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多了份不平常的美好。

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家庭长大的小孩,未来一定是充满幸福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